崔 幽
[關鍵詞]法制節目;人文關懷;必要性
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推進,電視法制節目像雨后春筍一樣蓬勃興起,幾乎所有的電視臺都在不同時段播出法制欄目以及法制題材的節目,在優勝劣汰、大浪淘沙的自然法則作用下,法制電視人都在努力拓寬選題領域,創新表現手法,來吸引觀眾的眼球。
如何才能真正讓觀眾眼球鎖定在自己的節目時段,筆者認為,在真實、客觀、公正的前提下,將冰冷、剛性的法制題材融入人文精神,最大限度地體現出法制的人文關懷,將是法制電視人都應關注探討的問題。
所謂“人文關懷”,在各種字典、詞典中有著多種多樣的解釋和表述,但它的核心內涵就是以人為本,體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它的外延包括這樣幾個層面:
1.對人的生存狀態的關注;
2.對人的尊嚴的肯定;
3.對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
4.追求人類的解放自由。
它是超越私利和感觀現實的一種價值取向,它是一種精神,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對于電視觀眾來說,法律、法制都是一個相對“冰冷”的名詞,在人們的心目中,對于該類節目的好奇和關注,往往在于案件偵破所呈現的一層層的神秘色彩,正由于此,致使不少法制節目的制作者,往往沉浸于對案件表象系統的認識之中,熒屏上大案要案以至于血腥、暴力場面不斷閃現,一定意義上迎合了部分觀眾的外在趣味,忽略了電視法制節目的特有人文色彩,忘卻了蘊藏在電視法制節目背后的人文價值。
電視法制節目沒有把人文關懷的內涵與優美的電視藝術和現代法制精神融為一體,事實上造成了電視法制節目“潤物細無聲”的普法目的一定意義上被懸空化的后果。
一、法制的內涵決定了電視法制節目需要人文關懷
從表面上看,法制強制性的屬性與人天性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我們只要從法理學的角度,認真思考就會發現,法制與人文關懷有著割舍不斷的內在關系。法制作為公權制度化的規定,來源于私權的讓渡,而讓渡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私權享有者在行使私權時防止對他人侵害的一種制約,法制的目的是保護每一個私權享有者的合法權益,從這一個意義上講,法制電視節目不同于經濟節目、農村節目、文藝節目、體育節目,法制電視節目源于法制的特點,決定了它從母體剝離之初就孕育著人文關懷的品質。作為以推進法治進程為己任的法制電視節目,把人文關懷作為一種理念,在所必然。
二、與依法治國同行,決定電視法制節目需要人文關懷
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的施政方略,隨后又把“依法治國”寫入憲法,這標志著共和國民主與法制建設進入健康快車道。我國立法、司法、執法在新時期每前行一步都散發著人文關懷的光芒。
電視法制節目在作為共和國依法治國的見證者的同時,也為公眾提供了討論、爭論的平臺。大學生孫志剛被收容毆打致死案件的曝光,在廣大公眾強烈質疑聲中,《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最終被廢止了,促使新的《城市流浪人員收容救助辦法》出臺。《物業管理條例》的出臺;《婚姻登記條例》取代《婚姻登記管理條例》;非典期間出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這一功能不可避免地促使電視法制節目必須時時刻刻聚焦中國法治人文關懷的陽光。
三、以普法為目的,法制電視節目呼喚人文關懷
作為強勢傳媒的電視法制節目在其20多年的發展壯大過程中,以其直觀簡捷的方法把法的理念、精神及知識傳到千家萬戶。以普法為目的的電視法制節目自身發展也需要呼喚人文關懷,過去電視法制節目關注的重點是案件,而今天關注的重點則是案件中人和人的生存狀態,這種電視法制節目自身轉變的本身就說明了一切。
在電視法制節目形成的初級階段,對于大多數觀眾來說,法律只是公、檢、法、司部門的代名詞。在這樣一種社會狀態下,作為法制節目電視人,對自己涉及的該類題材難免也陷入一般性的表層化認知階段。一味地尋找獵奇、刺激、聳人聽聞的拍攝選題,報道素材自然也就成為那一階段法治節目制作者的一般心態。
隨著民主政治日益推進,法治環境逐步改善,公民的法律精神開始樹立,百姓的法律意識已經強化,觀眾對于電視法治節目的認同感也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無論是視覺上的沖擊概念,還是情感上的波動曲線,心理上的滿足程度,都在隨著對法律、法律精神、法律文化、法治理念認識的提高而顯得成熟。電視法制節目不僅成為傳播法律知識、樹立法治精神的橋梁與紐帶,更應成為從法治層面上廣泛弘揚人文思想的特殊平臺。透視現實、審視人生,對人物命運全方位的報道,執著追尋著對生命終極意義的叩尋,使法制電視節目充滿了一種人文關懷的文化視野和文化品格。
要讓法制電視節目的人文精神永放光芒,成為有源之水,法制電視人必須要有人文情懷,這是做好法制節目的靈魂與核心。從一起案件的起因和結果中,在每一個細節上都把重心放置在關注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獨立人格,人的生存狀態和生活,人的理想和人的命運等密切相關的因素上,凸現法制電視節目人文關懷的色彩和魅力。這種法制節目傳播者身上所具有的本能和能量,就是他們綜合素質的體現,職業精神的閃爍。□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