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凱
摘要:目前,介于立法、司法等方面因素,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規范而有效的制度程序遠未建立,還不能真正發揮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功效需,要根據我國民事檢察監督的基本原則和民事執行的運行規律加以分析思考,逐步加以完善。
關鍵詞:民事執行;檢察監督;基本原則;運行規律
中圖分類號:DF8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0)33-0182-02
民事執行是保障實現生效法律文書內容的重要手段,它關系到當事人被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及其他有權機構確認的權利能否順利實現,國家法律的權威與尊嚴能否得以維護。故規范民事執行權的運行,建立高效、公正的民事執行機制,在國家法律和社會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擬從監督的角度出發,對民事執行進行檢察監督制度構建提出相關的建議,以供探討。
一、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原則
我國民事檢察制度是在民事訴訟制度背景中運行的,民事檢察制度理應遵循民事訴訟原則。與此同時,民事檢察制度也是檢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訴訟監督的本質屬性,民事檢察制度有其自身特有的制度運行規律。因此,民事檢察制度除了遵守民事訴訟原則外,還應遵循自身所特有的原則。
(一)全面監督原則
民事檢察監督應為全方位的監督,監督的對象包括法院和訴訟當事人,監督的方式包括提訴監督、參訴監督、抗訴監督、執行監督。設立民事檢察制度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司法公正。法院及訴訟當事人有違司法公正的行為可能存在于民事訴訟的整個過程,而不只限于裁判發生效力后。因此,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的檢察機關應該對民事訴訟進行全方位的監督,進而維護司法公正。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堅持目前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抗訴監督方式,并進一步將之完善,另一方面應結合我國國情,創造新的監督方式,與抗訴方式相互配合,建立起全方位的民事檢察監督體系。
(二)有限監督原則
由于我國民事檢察制度運行環境的限制,檢察機關的監督應有合理的邊界范圍。檢察機關所進行的民事檢察監督在理論上涉及案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監督兩個方而,但在司法實踐中,應把監督重點放在案件合法性監督上。從法院的角度來看,如果檢察機關對案件的合理性進行監督,將與法院的自由裁量權發生沖突,有干涉審判獨立之嫌。從當事人的角度而言,檢察機關過多關注案件合理性問題將與當事人處分權發生沖突,有違私法自治。此外,民事檢察制度的啟動,必然要進行相應司法資源的投入,在我國現有司法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檢察機關的民事監督應放在對案件的合法性監督上。
(三)依當事人申訴原則
為了避免造成對當事人處分權的不當干預以及妨礙民事執行程序的高效運行,民事執行活動的檢察監督應當以當事人提出申請為前提,檢察機關不應主動啟動監督程序。檢察機關的監督應當視為對當事人的權利救濟,應遵循民事訴訟的意思自治原則。因此,檢察機關啟動民事執行監督程序應當以當事人提出申請為前提。
(四)事后監督原則
檢察監督是執行程序結束或某一法律文書(如中止執行、變更被執行人裁定等)作出之后,而不應是程序進行之中。程序結束是指某一階段程序,如受理、準備程序之后,而不是全部執行完畢[1]。
二、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范圍、方式和程序
在實踐中,絕大部分案件執行程序是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活動的最后階段。只有及時、公正地完成執行工作,才能使民事糾紛得到最終徹底地解決。對訴訟當事人而言,將書面確定的、可能實現的裁判權利轉化為有執行結果的現實權利的期望更大。因此,筆者認為,檢察機關對民事執行活動監督程序的啟動應當以當事人提出申請為前提。監督的范圍限于執行活動的合法性問題,監督的方式應當根據執行活動違法的形式有所不同,并不一定全部以抗訴的方式進行。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關于檢察機關對執行活動進行檢察監督程序的啟動,應當以執行當事人提出申請為前提。由于執行活動的標的具有私權性質,當事人對私權享有處分權,包括對實體權利的處分權和程序權利的處分權,處分原則作為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在民事執行程序中也同樣應當得到體現與貫徹執行。為了避免造成對當事人處分權的不當干預以及妨礙執行程序高效運行,執行活動中的檢察監督應當以當事人提出申請為前提,檢察機關不得主動啟動監督程序。
第二,檢察機關啟動監督程序后,發現人民法院在民事執行程序中作出的生效裁定的確有錯誤的,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7條的規定,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判如果發現的確有錯誤,可以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這里的“生效裁判”不僅包括審判程序中產生的裁判文書,還應包括執行程序中形成的法律文書,且人民法院在執行程序中所作出的裁定均是終局裁定,按照現行《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等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執行過程中不僅要作出程序方面的裁定,如查封、扣押、拍賣、變賣等執行措施裁定,還可以作出一些涉及實體權利方面的裁定,如變更、追加被執行主體等裁定,這些裁判權與審判程序中的裁判權在性質上并無二樣,都同樣可能出現錯誤,而當事人或案外人對于執行中的裁定均無上訴權或申請復議權,這實際上不利于當事人或案外人權利的保護。執行程序也是依法進行的司法程序,它同樣有一個司法救濟或執行救濟的問題。因此,盡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專門規定了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在執行中作出的裁定、決定、通知或具體執行行為不當或有錯誤有權監督,但這只是法院內部的監督,并不完善。必須由檢察機關作為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參與對執行程序的監督。檢察機關對人民法院在民事執行程序中作出的生效裁定發現的確有錯誤,是指該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適用法律的確有錯誤、違反法定程序等情形,檢察機關有權對該裁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
第三,受理當事人或案外人關于人民法院執行人員不當執行或違法執行等有瑕疵執行行為的申訴,并區別具體情形,向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或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抗訴。人民法院作出的具體執行行為因不當或違法而有瑕疵并不當然地產生無效的法律后果,應該就該執行行為的具體情形,以及所違背的法律是否強行規定而認定為無效或可撤銷。對于認定為可撤銷的執行行為,檢察機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而對于無效的執行行為,檢察機關應依審判監督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第四,受理當事人關于人民法院執行人員拖延執行或執行不力的申訴,并向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執行程序追求的價值目標是公正和效率,盡管《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107條規定了人民法院執行生效法律文書,一般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執行結案,確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可以由本院院長批準延長,但最多能延長幾次,卻沒有規定。另外,對于上級法院通知暫緩執行的,暫緩執行的期限一般不超過三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應報經院長批準,并及時通知下級法院。執行不確定因素及不確定時間的規定,很容易使執行人員拖延執行或執行不力。在民事執行實踐中,執行機關因各種原因或尋找各種借口拖延執行,不僅給申請執行人造成極大的負擔,同時影響了其權利的實現。因此,在賦予申請執行人有權向有審判監督權的有關組織和人員反映情況的同時,應賦予申請執行人可以向檢察機關提出申訴的權利。檢察機關受理申請人的申訴后應進行必要的調查取證。如確屬法院執行人員主觀上的原因造成拖延執行或執行不力,檢察機關應向人民法院提出檢察建議,以督促法院的執行組織和執行人員加緊執行工作,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五,受理有關人民法院執行人員在執行工作中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的舉報,在調查核實后依法定程序予以處理。近年來民事執行工作存在“執行亂”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產生“執行亂”的原因盡管很多,但與執行人員的思想素質是分不開的,執行人員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的比例高于人民法院其他審判人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極少數執行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索賄受賄,他們的行為不僅嚴重損害了法官的形象,而且褻瀆了法律的尊嚴,影響生效的民事法律文書的正確執行,損害了當事人或案外人的合法權益。檢察機關受理人民法院執行人員索賄受賄、徇私舞弊的舉報,依法予以查處,既是履行自己的神圣職責,也是對民事執行程序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重要體現[2]。
參考文獻:
[1]張志才,郭宗才.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制度建構[J].中國檢察官,2008,(10).
[2]黎蜀寧.論檢察機關對民事執行活動的法律監督[J].現代法學,2003,12,(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