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再強 蔡中興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1483)
高職高專輔導員在校園突發事件中的作用
李再強 蔡中興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1483)
作為與學生日常接觸最為緊密的輔導員教師,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提高對校園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理能力,是對他們在新形勢下維護高校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考驗。本文在對高職高專群體性突發事件類型和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了新媒體視野下高職高專輔導員應對校園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理辦法。
高職高專;輔導員;群體性突發事件;作為;新媒體
在當前新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由于高校在校園群體性突發事件面前缺乏相應的應對機制和經驗,信息公布滯后,致使謠言通過網絡、手機短信等新媒體進行超越時空的無限傳播,屢屢讓高校陷于被動。以就業為人才培養導向的高職高專類大學生的各種心理壓力驟增,發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越來越受到公眾和媒體的高度關注。作為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最緊密的輔導員教師,在校園群體性突發事件中的表現和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各方關注。能否在當前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牢牢把握學生活動脈搏,做好校園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防治工作,成為考驗一名輔導員綜合業務能力的重要指標。
(一)高職高專校園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類型
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是指大學生受國際形勢、國內局勢、高校管理、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在較短時期內驟然發生的有悖于國家法律法規的群體性行為,一般分為事故災難事件、公共衛生事件、自然災害事件、社會安全事件四種類型,具有偶然性、不確定性、危險性、急迫性等基本特點。具體來說,按照性質、誘因、行為、危害等不同方式劃分,高職高專校園群體性突發事件大體涵蓋以下類型:
按照高校突發事件的性質劃分 可分為: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如非典;政治類突發事件,如非法游行;治安類突發事件,如學生宿舍發生火災;自然災害類突發事件,如地震;學校管理類突發事件,如對教學、食堂不滿的罷課、罷餐等。
按照高校突發事件產生的直接誘因劃分 可分為:傳染性疾病因素類,如非典;重大事件因素類,如1999年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炸后學生上街游行;管理因素類,如管理不善導致的校領導違法違紀;意外事件因素類,如車禍;人跡關系類,如失戀后的行兇報復;人為因素類,如食用過期食物導致中毒;環境壓力類,如承受不了學習壓力而輕生。
按照高校突發事件中學生的行為表現劃分 可分為:情緒宣泄型,如學生宿舍熄燈、偶爾停電停水時,學生砸酒瓶、扔磚頭、燒報紙;違反校規型,如在宿舍使用違禁大功率電器引發安全事故;違法犯罪型,如發生侵害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的案件。
按照高校突發事件的危害結果劃分
可分為:人身及精神損害型,如非典;財產損害型,如盜竊、火災;秩序損害型;綜合損害型。
按照其他標準劃分 可分為:重大型、一般型、輕微型;常見型、偶發型;可預見型、不可預見型;校內型、校外型;處于潛伏期、爆發期、持續期、緩和期、結束及善后期等突發事件。
重視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是高校發展和適應現代社會復雜變化的需要,是輔導員能否駕馭學生工作局面和應對處理復雜問題能力的重要體現。認真分析研究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對于主動認清新形勢、解決新矛盾,積極探索新世紀、新時代高校學生工作的新內容、新方法和新途徑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高職高專校園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表現
高職高專校園群體性突發事件主要表現為:招生與就業糾紛類問題突出;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概率增加;心理問題類事件呈上升趨勢;學校安全及事故類事件發生頻繁;師德學風類事件對學校形象損害大。
此外,隨著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等傳播媒介的發展,高校已成為網絡、視頻、手機等新媒體運用最為密集的地方。網絡因其具有相當的言論自由度和匿名性而成為社會或學校焦點問題的信息傳播中樞。在電子信息化時代,網絡輿論的形成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表達就可能成為引發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導火索。
(一)高職高專發展的必然
高職高專改革與發展的必然 當前,國內高校普遍處于結構調整、建設提速、體制轉換等諸多改革的疊加期,利益關系呈多元化發展。高職高專作為改革調整的橋頭堡,從招生到學生畢業和就業,不可避免地發生競爭、沖突等矛盾,容易引發群體性突發事件。同時,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啟動,各種新矛盾、新問題層出不窮,校園內發生各種治安事件和政治事件的可能性也在逐漸增大。
學生民主法治意識的覺醒 作為最為活躍的青少年學生法治意識正在不斷覺醒,面對當前社會轉型期及高校飛速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習慣于追求理想化的公平正義及一蹴而就的法治化觀念,這就為諸多校園群體性事件埋下了伏筆。同時,青年學生的心智發育尚未完全成熟,遇事易沖動等特點也促成了許多校園群體性事件小事變大、大事爆炸的特點。
(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加速了謠言的傳播
新媒體的出現加速了謠言的傳播速度。謠言從無到有需要三個必備的因素:本質的不真實、傳播者缺乏自我規范和受眾易被迷惑。借助網絡、手機短信等新媒體傳播的謠言也具有這三大特點。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3.38億,寬帶網民達3.2億,占總網民數的94.3%,手機上網用戶達1.55億,占網民的46%。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普及,作為互聯網用戶主體之一的青年大學生,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也越來越深。網絡匿名、自由和交互的特點讓謠言的傳播達到了極致。上網者在娛樂心態、發泄心態、因商業競爭或政治斗爭需要而造謠、傳謠、信謠等心態的作用下,通過BBS與各類論壇、網絡新聞、電子郵件、OICQ、MSN、個人網頁網站、QQ、博客、博客圈等途徑,對不確定的信息、未經證實的信息、與事實出入較大的信息、甚至是隨意捏造的信息,都可以任意進行復制傳播。
新媒體時代的謠言傳播范圍更廣、速度更快、規模更大等特點,要求新時代的高職高專輔導員掌握基本的網絡技術,能夠甄別和洞悉學生的網絡謠言散布,第一時間掌握相關信息,做好處理工作。
輔導員作為專職從事學生工作的高校教師,必須成為預防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排頭兵。在新時期,輔導員在應對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問題上,要從反射式的事后反應模式轉變為注重預防、充分準備、迅速反應、協調應對的綜合系統模式。其中,注重預防是最為重要的一環,要求輔導員能夠見微知著、未雨綢繆,做到防患于未然,努力創建平安校園。
憑借新的技術支撐體系出現的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等媒體形態的新媒體,在給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的大學生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蘊含了巨大的危機。因此,輔導員在處理校園突發性事件時如何與各種新媒體爭分奪秒、暢通信息交流平臺、及時上傳下達有關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樹立威信,與學生建立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利用各種新媒介掌握學生動態,經常用學生所熟悉的交流平臺與他們進行溝通和交流,努力做學生的知心人。校園突發事件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謠言較多。如何破除謠言,使真實情況第一時間有效傳達到學生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何讓學生信服收到的信息是突發事件危機處理中的又一道難題。輔導員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學生的不斷接觸、交流和溝通,逐步樹立自身威信,做學生的權威信息源,在防范突發性事件方面尤為重要。輔導員平日應多與學生通過會議、座談、講座、網絡等各種形式開展深入廣泛的宣傳教育與溝通交流,全面提高學生自覺安全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輔導員應通過溝通了解學生與學校、教師、同學等存在的一些矛盾,及時發現并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深層原因,探尋將問題消滅于萌芽之中的有效辦法。
深入了解、密切關注學生動態 輔導員的突發事件預警工作應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建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先”的觀念,從學生“最急、最盼、最憂、最怨”的問題入手,把學生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辦學生之所盼、解學生之所怨。要將日常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到公寓、食堂、教室中去,主動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關心學生的安危冷暖,認真研究并就其求學、就業等事關學生切身利益的問題做出適當的解答。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動態,比如QQ空間、個性簽名、BBS發言等往往都可以透露出學生的一些真實想法和做事動機,運用好新媒體的媒介平臺,一定會給輔導員工作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在預防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工作中,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動員群眾、引導輿論、加強溝通、化解矛盾、鼓舞士氣的作用發揮出來。如學生畢業時難舍難分,難免聚會喝酒,個別學生就會酗酒鬧事。對此,教育者一方面可以采取健康有意義的活動形式加以引導,改變外界環境刺激的條件;另一方面,要嚴密關注有此類傾向的學生,從而有效防止突發事件的發生。
建章立制,形成制度化安全預警體系 優質高效的安全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能使有關人員在第一時間趕赴出事地點并妥善開展工作,最大程度地抑制突發事件的蔓延。所以,輔導員要積極參與到高校突發事件預警機制的建設中,協助學校安全保衛部門和學生工作管理部門建立起切合實際的、科學合理的應對突發事件預警機制。(1)加強政治敏銳性,快速啟動預警反應機制。一般說來,高校突發事件都有一個醞釀、發生、發展乃至蔓延的過程,在這個不太長的過程中,總有一些信息和情緒傳遞出來。這就需要輔導員具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能夠透過表面現象迅速看到事情的本質,預測事件可能發生的后果。(2)提前落實工作預案,建立處置突發事件的責任機制。無論是什么性質或是來自哪個領域,突發事件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對正常工作和學習秩序的干擾和沖擊。所以,為積極應對突發事件,輔導員必須動員全體學生落實工作預案、責任到人。(3)增強把握輿論導向的能力,建立輿論情報引導機制。突發事件伊始,由于人們一時不了解真相,容易以訛傳訛,引起心理上的恐慌。這時,輔導員就應及時、公開、透明地予以披露,穩定學生的情緒。(4)加強危機教育,提高學生預防能力。輔導員要教導培養學生在平日即養成獨特的敏感性,讓他們善于從各個角度感知、發現和分析校園突發事件的信息,學會怎樣分析、核驗信息的重要性及可信度,盡力掌握危機的重點與真相。(5)實施仿真模擬,檢驗學生應急能力。輔導員可以個案形式進行訓練,擬定可能發生的各類校園突發事件的模式,設計制定標準作業程序,安排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并模擬真實的情境,定期加以演練,事后通過突發事件處理小組總結,加強學生的危機感,在實踐中檢視學生應付緊急事件的綜合能力。
(二)遇變不驚,臨危不亂
從當前高校學生工作的實際來看,通過積極預防,可以大大減少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的發生幾率,但不可能完全杜絕。鑒于突發事件消息發布具有允許準備的時間短、基調和口氣把握難度大、涉及內容往往敏感等三大特點,輔導員在發布信息的過程中要注意時效性、真實性與客觀性的統一,同時選用傳統口口相傳及網絡等多種媒介模式統籌發布權威信息,將大大改善以往發布渠道單一、信息源少等劣勢,充分利用點對點傳播的優勢,爭取在第一時間讓更多的學生通過他們熟悉的信息獲取渠道得到事情真相。
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不僅考驗著高校的行政效率,給校園安全預警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也考驗著高校輔導員面對突發事件的控制能力。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預防,將是輔導員從事突發事件管理的一個趨勢,勢必形成一種嶄新的理念。提高警惕、提早預防是防止突發性事件增多的最好辦法。輔導員教師應在教育教學各個環節中充分意識到校園安全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好校園環境,共同建設美好的和諧校園。
[1]楊軍,潘正勇.見微知著 未雨綢繆——略論輔導員在預防大學生群體性突發事件中的作為 [J].菏澤學院學報,2008,(1).
[2]陳運遂.略論高校學生突發群體事件[J].宜賓學院學報,2005,(11),123-124.
[3]朱建華.試論網絡時代高校在突發事件面前的輿論應對[OL].http://www. pep.com.cn/xgjy/gdjy/gjyj/xxh/200909/ t20090928_604117.htm.
[4]劉鐵英,茅蕾.高校新生適應期的引導策略探討[J].教育研究,2005,(1).
[5]李長貴.我國高校穩定工作的對策[J].江蘇高教,2001,(5).
[6]馮潤民.高校突發事件管理中預警機制的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2007,(1).
[7]吳建勛.論高校突發事件的預警管理 [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11):339-342.
G715
A
1672-5727(2011)07-0141-02
李再強(1985—),男,河南濮陽人,暨南大學漢語國際教育2009級在職碩士研究生,現就職于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就業指導中心,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聞傳播及應用語言學。
蔡中興(1981—),男,廣東陽江人,華中科技大學軟件工程在讀碩士研究生,現就職于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招生就業辦公室,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招生軟件開發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