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江勇
摘 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科學發展觀體現了哲學的整體性精神,也即它是用總體性的觀點來認識和分析問題;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和“發展”理念都遵循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理論,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06-0011-02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新時期的發展理念,是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在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對科學發展觀作過全面的闡述,指出其“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我們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解讀科學發展觀,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和領悟科學發展觀的實質。
一、總體性方法與科學發展觀
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中,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其“整體性精神”。即用總體性的觀點來認識和分析問題,盧卡奇曾經敏銳的指出:馬克思理論的實質是“總體性的辯證法”—“總體性范疇,整體對于各個部分的全面、決定性的統治地位,是馬克思取自黑格爾并獨創地改造成一門全新的科學的基礎的方法的本質”[1]76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思想是在反映客觀世界整體性的基礎上而形成的,它表現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具有整體性的系統存在。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方法貫穿在馬克思主義整個自然觀與歷史觀之中,是科學發展觀得以確立的方法論原則[2]。
總體性方法首先體現在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與核心“以人為本”之中,“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3]。這個“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就充分地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性方法,就是堅持把人作為總體來把握,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從作為整體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科學發展觀中的“全面協調”和“統籌兼顧”的思想,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整體發展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科學發展觀中的全面發展,指的是各方面都要發展,是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中的“全面發展”的要求,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有機體”理論,堅持將社會看成“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4]102。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擴展到了社會文明建設的“四位一體”,強調發揮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實現整體優勢,達成整體目標,在實踐上充分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總體性精神。
科學發展觀中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五個統籌”是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整體發展的科學規定,說的是只有把發展對象的各個環節處理好,才能發揮整體的功能。科學發展觀中的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指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汲取了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想。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但是人類對自然界又具有能動性的作用,可以通過有目的的活動改造自然,所以把握好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才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唯物史觀與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關于社會歷史主體的觀點。馬克思強調,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沒有人,便沒有社會。“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4]119。馬克思把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看作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他在展望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時指出共產主義是一個“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4]239。馬克思強調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們從事的各種實踐活動都只是手段與中介,只有人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和解放才是最根本的目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把人看作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把社會理解為現實的、創造著自己的社會聯系和社會本質的人的集合體,把歷史理解為人本身的活動過程與結果的存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人民群眾始終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主體。
科學發展觀強調的“以人為本”與傳統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它集中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想,與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一致的。科學發展觀堅持把人及人類自身的生存、發展和解放擺在最重要的發展目標位置上,“以人為本”就是強調人在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主體地位,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上堅持辯證的互動觀點,堅持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改善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相結合。科學發展觀把為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根本出發點與落腳點,更加的注重民主,是對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繼承和發展。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了再發展中既要見物,更要見人,充分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最重要的生產力的思想,表達了發展的價值訴求。“以人為本”表明了科學發展觀繼承和弘揚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人文精神,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價值目標理論,它始終關注人的生存與發展,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的終極價值目標,反對脫離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去談發展,把人的發展程度作為衡量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指標。毛澤東同志就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他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5]1512。鄧小平也認為“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6]4。在人與物的關系中,人是居于主導地位的,一部社會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民群眾生活實踐的歷史。科學發展觀將“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確立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活動中的主導地位,糾正了過去那種片面的發展觀,強調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性與創造性,要高度重視、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提高人們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前提、主要動力與最終目的。
科學發展觀中的發展觀念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題中之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發展是以現實的人作為基礎的,發展表現為歷史的“物”性被克服和消解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是物作為人的感性的具體豐富性與人本身的存在的和諧一致,作為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的發展來說,它必須要堅持科學性與價值性的統一,讓科學的力量服從于人的發展的價值追求。歷史唯物主義的發展理想體現了發展問題上的人類自覺,科學發展觀直接繼承和發展了這種發展觀念與理想,是當代發展問題的理論反映。只有人類對自身的發展問題有了一個反思的維度,才有可能實現發展中的自覺,發展才能始終體現人的需要和存在的意義。
三、科學發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
科學發展觀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關系。例如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與馬克思主義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的論點在實質上是一致的。對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更是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理論資源,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就指出“自然科學預言了地球本身存在的可能的末日和它適合居住狀況的相當肯定的末日,從而承認,人類歷史不僅有上升的過程,而且有下降的過程。”“特別自本世紀自然科學大踏步前進以來,我們越來越有可能學會認識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們的最常見的生產行為所引起的較遠的自然后果”,“而且也認識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體性”[7]217、283。這都表明了馬克思主對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關系有了相當程度的關注,這些發展觀念對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并為其提供了理論來源與基礎;毛澤東思想對于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論述也有很多有價值的觀點,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系統地提出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要搞好十大關系,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了“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科學發展觀正是汲取了這一論點,強調其“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鄧小平的“發展才是硬道理”與科學發展觀所講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之間有著一種直接的繼承關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學發展論點也非常豐富,在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江澤民在講到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戰略時,提出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在闡述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時,再次強調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正是在十六大報告的基礎上,十六屆三中全會把“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升為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它內涵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發展問題的基本觀點,是新時期中國社會發展理念走向成熟的標志。
參考文獻:
[1]盧卡.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上冊[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2]汪曉鶯.馬克思主義總體性方法與科學發展觀方法論價值研究[J].求實,2010,(2).
[3]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切實做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N].人民日報,2004-03-1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