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麗 肖亞雄 閻菲
摘 要:花燈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因受地域和文化差異的影響,我國西南地區花燈藝術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發展趨勢,同時又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本文從云貴川三地花燈的異同角度分析了西南花燈的特點。
關鍵詞:花燈;云貴川;異同;特點
每一條文化長河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傳奇, 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在歷史的夾縫中存活下來的花燈藝術,期待著、盼望著它的伯樂,為它剝離歷史的塵埃還原其最絢爛的美麗。
花燈是我國西南地區的一種民間歌舞。主要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及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在長期的發展中,花燈形成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偏重舞蹈,另一種則向民間小戲的形式發展。受地域和發展差異的影響從而又形成不同的地方風格。具有代表性的花燈有:云南花燈、貴州花燈、四川花燈、湖南花燈等②。
一、三地花燈概況
1、四川花燈
重慶的地理位置較為優越,界東臨湖北 、湖南。南接貴州,西靠四川,北連陜西,這在一定的程度上決定了重慶的文化的多元化。因重慶在成為直轄市以前隸屬于四川,在習慣上人們依舊將重慶秀山花燈稱為“川東花燈”。所以此處我們將秀山花燈作為四川花燈的代表。
“秀山花燈”,是我國西南地區花燈一支重要流派,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是我國珍貴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 。秀山花燈以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花燈藝術最具代表性而命名,又稱跳花燈、耍花燈、花燈戲 ,是一種古老的民間歌舞說唱藝術 。
秀山花燈起源于唐宋年間,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秀山花燈融入了當地土家族和苗族的歌舞表演特點,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形式,以歌舞表演為主的綜合性表演藝術 。表演傳統的秀山花燈,對場地沒有特殊要求。
秀山花燈自身有一套完善的演出體系,主要包括:設燈堂、啟燈(請燈)、跳燈、辭燈。設燈堂:好比是當今的活動啟動儀式一樣,祈求神靈的庇佑。跳燈:是花燈的主要表演內容。辭燈:正月十五晚,祭拜神靈,唱罷《送燈調》,新一年。
表演中,演員所唱的歌詞叫花燈詞。花燈詞有濃厚的“土味”,通俗易懂。有時也將一些漢族民間小調的原唱詞作為花燈詞。
經過不斷的發展,秀山花燈的表演形式更加豐富多彩:花燈二人轉(兩人表演的單花燈這是秀山花燈的主要表演形式)、雙花燈(四人表演的雙花燈即由二男二女同時歌舞演唱)、花燈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燈是由“花燈二人轉”發展而來)、花燈戲(秀山傳統的花燈戲,又稱“單邊戲”或“花燈歌舞戲”、“花燈小戲”。故事情節簡單,演出時間短,對布景、服飾沒有要求)。
在長時期的表演中,秀山花燈形成了舞蹈性、歌唱性、戲劇性、模擬性、民族性、地域性、程序性、群眾性等特征,深受廣大民眾喜愛。秀山花燈不僅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同時也促進了對土家族民俗音樂舞蹈藝術及其歷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2006年5月20日,秀山花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貴州花燈
由于貴州的花燈主要是由其它省市通過漢族移民為主要渠道傳入的,所以貴州花燈的最大特點就是分東、南、西、北四路,各自受到臨近省區的影響,各具特色。
(1)東路花燈:主要流行于銅仁地區。黔東的花燈劇,據說開始于印江閣老寨,羅文昌是創始人,后來得到羅芳林的提倡和發展,在光緒年間傳到石阡,接著傳到德江、務川、鳳岡等地。劇目相當豐富。在表演上一方面繼承花燈歌舞的藝術特點,另一方面吸收了戲劇手法,引進了戲曲的某些寫意、虛擬動作,行當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為基本,使用方言演唱,采用鑼鼓套打和人聲幫腔的表演形式。
(2)南路花燈:流行于黔南地區,以獨山最為典型。獨山花燈不僅受到漢族民間小調的影響,還受到了戲曲和苗族、侗族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2008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獨山花燈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3月16日,獨山花燈登上了世界音樂藝術的圣殿——維也納金色大廳。
(3)西路花燈:傳入的時間雖然很早,但因這一帶地戲興盛,發展不如其他三路,它長期保持弋陽腔“其節以鼓,其調喧”、“向無曲譜,只沿土俗,一人唱而眾和之”的特點。
(4)北路花燈:盛行于遵義的北路花燈從清代前期起就很流行,可謂之發展繁榮。北路花燈,除了受到茶歌和茶舞的影響外,也受到川戲很深的影響。黔北花燈還大量吸收當地的民歌等音樂演唱形式,讓人感覺曲調特別豐富,達到兼容并蓄的效果。由于曲調的音域較窄,大大降低了對演唱者的要求,這樣就更加有利于花燈的傳唱。在演唱中大量使用反復、領唱、齊唱形式。舞蹈在花燈的表演中依然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
3、云南花燈
云南全省17個州市都受到花燈藝術的影響。花燈不僅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也影響著少數民族同胞生活。可以說云南的版圖就是花燈的分布圖。云南花燈是云南主要的地方劇種,包括花燈劇、花燈歌舞、花燈小唱等表演形式。由于其貼近人民生活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被譽“云嶺山茶第一支”。
花燈在長期流傳中,由于地區不同,先后形成9個支派:(1)昆明、呈貢花燈,(2)玉溪花燈,(3)彌渡花燈,(4)姚安、大姚、楚雄、祿豐花燈,(5)元謀花燈,(6)建水、蒙自花燈,(7)嵩明、曲靖、羅平花燈,(8)文山、邱北花燈,(9)邊疆地區花燈。
花燈從內地傳入云南,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終于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藝術特點。云南是個具有眾多少數民族的省,由于其區域的經濟發展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與外來文化的相互融合與滲透中形成了眾多流派的花燈,使其更具地域化,民族化,但是以歌舞見長,處于抒情機制是云南花燈的共同特征。
“崴”是云南花燈舞蹈的基本律動,民間有“無崴不成燈”的說法。所謂“崴”就是指表演者無論做什么動作身體都要保持“S”形的左右擺動。“崴步”都有手部動作配合。花燈戲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節和豐富人物性格。
在不斷的發展中云南花燈又大量的吸收京劇、滇劇等戲劇的特點,發展出“新燈”,也使得花燈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二、三地花燈的異同
1、各自綻放的美麗
(1)表演時間
秀山花燈的表演時間一般為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花燈是一種熱鬧喜慶的表演方式,人們用表演花燈進行拜年,討個吉祥的好兆頭。
云南花燈、貴州花燈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已經成為人們的生活一部分,所以沒有表演的時間限制。
(2)音樂調式特征
四川花燈常用的曲調有《采花調》、《繡荷包》、《黃楊扁擔》等近百首之多,音樂活潑明快,秀山的《黃楊扁擔》為人們所喜愛。音樂多采用五聲徵調式和羽調式,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
貴州花燈常用的曲調有《巧梳妝》、《繡花調》、《看燈》、《鬧花燈》等,近200首之多。音樂以熱烈明朗為其特點,獨山的《踩新臺》最有代表性。音樂多采用五聲徵調式和商調式,其次是羽調式。
云南花燈大體上分為歌舞和戲劇兩類,這兩類形式的花燈曲調相互通用。常用的曲調有《繡荷包》、《十大姐》、花燈《鮮花調》、《繡香袋》、《采花》等100多首。音樂以抒情優美著稱。音樂多采用五聲徵調式和羽調式,其次是宮調式和商調式。云南花燈的音樂是云南花燈區別于其他地區花燈的最大特點。
(3)發展側重方向
在發展的過程中,花燈形成兩種主要類型:一種是偏重舞蹈;另一種則向民間小戲的形式發展,偏重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形成歌、舞、戲相結合的花燈戲。
秀山花燈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花燈二人轉、雙花燈、花燈群舞,這些表演形式都是側重歌舞。雖說也有形成花燈戲,但是秀山花燈戲并不注重舞臺背景、服飾、故事情節等。所以說,四川花燈的發展側重于歌舞。
而貴州、云南則是側重向民間小戲發展。這是由于當地花燈的發展受到本土及臨近省區的戲劇影響程度不同。云南與貴州都成立了專業的花燈劇團,花燈劇目數量多,在花燈唱腔、表演的革新方面做了不少探索。
2、共同的魅力
雖說三地花燈各具特點,但都具有荊楚文化的神秘和浪漫,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花燈歌舞的表演者,男執折扇,女拿花手帕,(要求手不離扇帕,要舞得靈活、變化快、花樣多)上下揮動,一邊唱一邊跳(身體擺動強調曲線性,始終 保持S形)。人數一般是一男一女,也有五六十人的集體舞。
花燈歌舞一般沒有故事情節,所有沒有固定角色,花燈是一種喜慶熱鬧的表演形式,多與當地民間歌舞溶匯。
花燈音樂一般結構短小、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情緒活潑。
花燈常有的伴奏樂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和打擊樂器。歌唱以笛子為主,舞蹈以打擊樂器為主。
花燈的唱詞一般采用當地方言演唱,通俗易懂,情感真摯。也有采用民間小調的原唱詞,或者填入新的內容加以潤色。
花燈是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是一門集宗教信仰、歌舞、風俗、扎紙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頑固自守,取漢族民間小調、戲曲之精髓不斷豐富自身的表現形式;積極與當地少數民族進行文化交流與融合,因地制宜。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今天,我們的花燈發展卻陷入面臨失傳的窘境。保護花燈刻不容緩,除了政府的扶持與幫助,花燈藝術本身還要不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傳承數百年的花燈,就猶如一壇陳年老酒,細細品嘗,愈久彌香。
參考文獻
[1]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9
[2]陳永,孟憲輝.中國民間音樂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
[3]趙鐵春,田露.中國漢族民間舞教程[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1
[5]楊民康.中國民間歌舞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4 [6]王耀華,王州.中國民族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