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委婉語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委婉語作為語言使用過程中的普遍手段,反映出社會和民族特點。不能正確理解和使用委婉語將會給交際帶來極大的障礙。隨著委婉語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和認識,委婉語已成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委婉語;文化差異
一、引言
委婉語(euphemism)作為一種辭格起源于古希臘。從辭源上講,euphemism分為兩個因素, “eu-”表示“好”或者是“典雅”,“-phemism”表示“言語”,合起來是“好的辭句”的意思。陳道望先生早在1933年就指出:委婉即“說話時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話來烘托暗示”。而王希杰則在陳氏基礎上進一步加以補充完善,使定義更為嚴謹科學:“不能或不愿直接了當地說,而閃爍其辭,拐彎抹角,迂回曲折,用與本意相關或相類的話來代替。”由此可見,委婉是用含蓄曲折的詞語來代替那些不能直說的話,而其中起替代作用的具有含蓄曲折特點的詞語,就被稱作“委婉語”。委婉語一般可分成兩大類:傳統委婉語和文體委婉語。所謂傳統委婉語是與禁忌語密切相關的,如生、老、病、死、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達,那就是禁忌語,反之就是委婉語。所謂文體委婉語,實際上是恭維性的話語、溢美之詞,與禁忌語并無關系。在交際過程中,為了表示禮貌,為了避免尷尬,或是為了贏取合作,有時會采用夸張修飾的手法,對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以美言相稱。
委婉語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委婉語作為語言使用過程中的普遍手段,反映著社會、民族的特點。不能正確理解和使用委婉語將會給交際帶來極大的障礙。隨著委婉語的重要性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和認識,委婉語已成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對象之一。
二、英漢委婉語的交際功能
“The substitution of an agreeable or inoffensive word or expression for one that is harsh, indelicate, or otherwise unpleasant or taboo:allusionto an offensive thing by an inoffensive expression, a polite, tactful or less explicit term used to avoid the direct naming of an unpleasant, painful or frightening reality.”這是韋氏詞典給Euphemism下的定義,這定義說明委婉語具有避諱功能、禮貌功能和掩飾功能等三大交際功能。
避諱功能
委婉語的產生源于語言禁忌,因此避諱禁忌就成了委婉語最初的交際功能。古往今來,中西文化都把死亡看作不吉利的事情,忌諱“死”字,常用委婉語來代替“死”。漢語中有150多種關于“死”的委婉表達,如歸西、撒手、與世長辭等。英語中也有很多“死”的委婉語,如“be no longer with us”, “go to heaven”, “go the way of all flesh”等。再如疾病,人們很忌諱生病,因此在談到這個字眼時,總是避開這個字眼。中國人把“霍亂”叫做“子午沙”,稱“瘋子”為“精神病患者”等。英語中把cancer(癌癥)稱作long illness,把leprosy(麻風)稱作hensens disease(漢斯病,漢斯是一名內科醫生),把constipation(便秘)叫做irregularity(無規律性)等等。
1. 禮貌功能
Leech(1983)提出了“禮貌原則”,這個原則包括一下六個準則:1)策略準則:a.使他人虧損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2)寬宏準則:a.使自身受惠最小; b.使自身受損最小。3)贊揚準則:a.盡力縮小對他人的貶損;b.盡力夸大對他人的贊揚。4)謙虛準則:a.盡力縮小對自身的贊揚;b.盡力夸大對自身的貶損。5)贊同準則:a.盡力縮小自身和他人之間的分歧;b.盡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間的一致。6)同情準則:a.盡力縮小自身和他人之間的厭惡;b.盡力夸大自身對他人的同情。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常使用美好動聽的、溫和婉轉的話語來掩飾一些粗俗不堪、令人不快的話語,以避免傷害受話方的感情。委婉語是一種間接語言,它能夠使語言表達更加優雅,聽上去更加禮貌。漢語中我們把“拉大便”稱作“解手”、“去衛生間”、“去方便方便”等。英語中則用“feel the call of nature”、“spend a penny”、“do ones urgent business”等來表示。委婉語有時也可用來表示自謙,說話人出于禮貌,故意降低自己的身份,表示謙遜敬人。比如漢語中有時稱自己為“鄙人”、“在下”等,稱妻子為“賤內”、“拙荊”等。英語中稱自己為“your humble servant”。
2. 掩飾功能
正確使用委婉語在很多場合下都可以避免使人感到難堪、尷尬,或減輕對人的感情傷害,這就體現了委婉語的掩飾功能。漢語把“四肢殘疾”稱作“腿腳不利索”、“手腳不靈”等,把“聾子”稱作“耳背”、“耳朵不靈”等,把“瞎子”稱作“眼睛不好使”。英語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the disabled”表示“the crippled”,用“visually retarded”表示“the blind”,用“mentally handicapped”表示“retarded”等。再比如,在職場上我們常用“讓賢”表示“下臺”,用“左遷”表示“降職”等等。由此可見,在類似場合使用委婉語,不僅能維護交談者的自尊心,增強雙方的自信心,同時還能達到協調人際關系,平衡心態,緩解矛盾的積極效果。
三、英漢委婉語的文化內涵
1. 英漢委婉語中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價值標準
價值是文化的核心。一種文化的價值體系是影響跨文化交際的一個重要方面。“價值體系是一套做出選擇和解決沖突的行為規范。”(Rokeach 1986,161)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往往賦予其語言以不同的文化內涵。漢語中“老”代表了經驗、學識、成熟、可靠等,有“老當益壯”、“老將出馬一個頂倆”等許多對“老”表示敬重、贊譽的詞語。在中國的公共汽車上,常常可以看到“老、弱、病、殘、孕專座”的字樣,這體現了中國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而西方文化體現的則是“輕老”的價值觀。“老”是大家忌諱的詞語,意味著思想僵化、遲鈍、固執、怪癖等。因此,西方人忌諱old(老)一詞,于是就有大量的委婉語來婉轉地表達old這層含義。如advanced in age(高壽)、aged(上了歲數的)、feeling ones age(感覺到上了年紀)、“seasoned man”(歷練的人)、“senior citizens”(年長的公民)等等。
2. 英漢委婉語中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
說起宗教文化,法國宗教社會學派代表人物杜爾凱姆認為,全部宗教現象可以歸結為兩個基本范疇,即信念和禮儀。兩種不同的文化往往體現出其不同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觀念,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上的差異勢必影響到語言的應用。東方文化中的人們信奉的是道教和佛教。道教這一宗教思想反映的是達觀、淡泊的生死觀。在道家看來,死是自然之變化,人的死與生沒有極端差別,人死只不過是靈魂還歸道山而已。反映在死亡上的委婉語有“歸道山、仙逝、仙游、蟬蛻、升仙“等。佛教講究生死輪回,認為只有皈依佛門,才能擺脫輪回之苦,進入修行的最高境界。佛教的死亡觀認為,人死則功德圓滿,諸惡寂滅,歸于超脫生死的境界。他們對死亡的委婉表達有“圓寂、歸真、舍生、遷化、歸凈土”等。而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相信人死后靈魂可以升入天堂,得到拯救。反映在死亡上的委婉語有“go to meet/join ones Maker, go to a better world, cross the River Styx, be with God, be in/go to heaven”等等。
3. 英漢委婉語中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社會制度和倫理觀念
中國社會是一個在氏族血緣關系的宗法社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會,是一個有著兩千年悠久歷史的封建帝制的社會。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重視“長幼尊卑貴賤”,奉行“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如稱呼帝王有“皇上、萬歲、圣上”等,平輩間敬稱有“令堂、令母、尊夫人”等,自謙之詞有“愚兄、在下、鄙人”等。而西方人很早就擺脫了氏族社會的血緣紐帶,社會組織結構不像中國那樣等級森嚴,稱謂從總體上說趨于平等。一般情況下,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加姓氏即可。
4. 英漢委婉語中體現了中西方不同的倫理觀念
倫理文化是一個民族在自己的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關于社會生活的倫理意識現象和受倫理意識支配的倫理活動現象的總和。在對待愛情、婚姻已經性的問題上,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中國的傳統觀念里,人生應當致力于美德的修養,而不應追逐感性快樂。在談到性自由、性行為不檢點時,漢語委婉語的詞義多為貶義,如“紅杏出墻”、“不正當關系”、“水性楊花”等。然而在西方倫理價值中,人文主義者主張一切以“人”為本,提倡熱愛生活,追求愛情、美和感官的快樂等,反對禁欲主義(楊周翰等,1982),因此英語中有關這方面的委婉語詞義模糊且多為中性化。如用“social disease”(社會病)代替“venereal disease”(性病),用“love child”(愛情之子)代替“illegitimate child”(私生子),用“spouse equivalent”(等值配偶)代替“homosexual partner”(同性戀伙伴),近幾年又婉稱為“comrade”(同志)等等。這些都似乎蘊含了西方社會對這類現象的理解和寬容,而這在中國文化里至今都被視為違反倫理道德。
四、委婉語的滲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要求》中明確規定,大學英語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技能、學習策略和跨文化交際為主要內容;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因此,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提高其聽、說、讀、寫、譯和社會文化能力,使其能夠與另一種文化進行和諧交往,最終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委婉語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和教學有著重大的影響。通過對文化差異的研究來揭示不同民族在文化傳統、社會風俗、心理狀態、思維特征等方面的異同以及它們在語言和語言使用上的反映,有助于在更深層次上揭示語言規律、語言學習規律和語言教學規律。
其次,課堂溝通是教師闡明觀點、實踐教學目標、與學生實現教與學的橋梁, 它離不開語言交際活動。在英語課堂溝通中, 教師能否掌握溝通的語言運用策略, 是能否實現教學目標的一個關鍵因素。在英語教學課堂溝通中, 由于是在特定的環境、時間、氣氛中, 有特定的受體( 學生) , 他們在心理上比較敏感, 認知上還不成熟, 因此教師的有些話語在從語言角度來看雖然正確, 但學生有時卻難以接受,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這樣使課堂教學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此時如采用委婉語這一語言的特殊代碼, 禮貌、含蓄地對不得體的、粗魯的語言內容進行編碼, 采用刺激性小的表達形式傳遞言語信息, 表達自己的觀點或愿望, 提出要求和建議, 則有可能建立良好的課堂氛圍, 達到教師與學生各自預期的目的。
五、結語
語言交際是人類用來維系社會關系和潤滑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而不同語言間的交流,從形式上看,是異語交往和交換;從內容上看,實際上是不同的文化體系和文化形態之間往返穿梭,其目的在于達到文化內容和文化信息的傳遞。而在傳遞信息和理解信息的過程中,人們往往采用委婉的說法以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用不同的語言進行交際會產生一定的交際障礙。委婉語是一種普遍的語言現象。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們的交流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時,委婉語又是一種普遍的文化現象。由于人們信仰、風俗、生活方式等的差異,不同民族間在共性基礎上又有獨特性,這就使得對我們有必要對委婉語在跨文化交際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這將有助于人們對委婉語的掌握和運用,從而促進成功的交流。
參考文獻
[1]Judith S. Neaman & Carole G.Silver. Kind words: A Thesaurus of Euphmisms [M]. Word Publishing. CorP. 1983
[2]Enright D. J (Ed) Fair of speech – The uses of Euphmism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Allan, K & Burridge, K Euphemism & Dysphemis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4]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5
[5]劉純豹.英語委婉語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
[6]李思國,姜焱.英漢“死亡”待用語跨文化對比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11)
作者簡介:
陳文華,女,1976年生,福建漳浦人,現為福建兒童發展職業學院外語系講師,福建師范大學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言語交際。本文為福建省教育廳B類課題《跨文化交際中的英漢委婉語研究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課題編號:JBS1037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