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秀
在數學教學同行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教數學真累!”;“學生數學成績太差!”;“這些學生太笨!”然而在學生看來:“數學數學,老師難教,學生難學!”出現了這種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不良教學狀況。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一部分學困生對學習數學的困難阻礙了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幫助學困生克服數學學習中的困難,消除他們厭學的情緒,使他們從厭學到愿學,再從愿學到會學,又從會學到學會的境界。這需要我們這些數學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努力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讓他們“自信”起來,輕松愉快的加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并感受數學學習帶給他們的樂趣,從快樂中獲得知識。何愁學困生不學習和學不會呢?下面就本人在教學工作中的一些做法與大家共同分享。
作為教師,心里不僅裝著優等生還要更關注學困生。要深入了解并掌握學困生的生活背景及家庭情況、學習經歷、性格愛好和特長等相關信息。讓學困生感覺到老師很在乎和關心他們,因此消除了畏懼教師的心理,他們就會敞開心扉樂意與教師交流。記得兩年前,我班的一個女同學,在數學課上她從不發言,我很是納悶,于是便向其他同學了解她的家庭情況。為了更深入了解,我還特地去家訪,才知道她的家境很貧寒,父親是個老實人,且母親是個聾啞人。因為這些家庭條件的困擾,導致了這女孩在心理上烙下了一個自己永遠不如別人的自卑陰影,一天到晚就是不愿與別人交往,所以她比同齡人缺少孩子的活潑天性。從此以后,我做了一個決定,多與她溝通,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上對這女孩多了一份特別的關愛,與她共同把那活潑的天性找回。如今她已經是個畢業班的學生,數學課堂里與同學的合作交流漸漸多起來了。課后,也主動與同學和老師們打招呼,她的臉上時常露出了微笑,那是她已經找到了一份自信。
著名的教育家愛墨森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教師要相信學困生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并且要幫助學困生認識到在老師的眼中,他是一個有潛力,有價值的人,才能使他們產生自信心,產生改變自己的內在動力。教師不能要求自己的學生十全十美。教師要尊重與自己要求有差距的學困生并接納他們,而不能因為他們的功課太差或品行有問題,會給班級量化拉分,于是就疏遠他們。相反應該要對他們有耐心和恒心,給予他們關心體貼、幫助他們改變自己。教師只有這樣做了,當學困生們得到老師的尊重時,他們就會明白老師的苦口婆心,反過來也會尊重老師。于是積極參加課堂教學活動,這才不枉我們教師教書育人的天職。
眾所周知,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當他們得到別人的贊賞時,都會對自己充滿信心,從而會將信心轉化為自我學習的動力。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持贊賞的態度正確地評價學生,以表揚、鼓勵為主,使學生感到很自信。特別是對那些學困生,本來他們都很自卑,千萬不要再使用挖苦、諷刺的語言來挫傷他們的信心,而應給予啟發開導。要珍惜學生的每一刻,捕捉學困生心靈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表揚。比如我班一個從不交作業的學困生,這次他交作業了,雖然作業做得不理想,可我在作業本上加了一句評語“見到你的作業,我真高興。”從此以后,每次作業他都按時上交了。而對另一個迷戀上網的學困生,他是個獨生子,父母親的話一句也聽不進去,弄得大人為他焦慮過多,把身體都累壞了,父母親對他的學習是不抱任何希望了。在我剛剛接手時,找了個合理的時間與該生談話,先認真地傾聽孩子的心聲,從談話中我意識到孩子也想改掉這個影響學習的壞毛病,可是家長們再也不信任他了,于是他很苦惱,破罐子破摔唄。我輕輕說了一句:“老師相信你,一定能行,你要拿行動來證明。”我伸出了右手與這孩子兩人擊掌拉勾為誓。結果該生漸漸的把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對周圍的人也開始有禮貌,目前數學成績是班上前幾名呢。
讓我們多給學困生一個鼓勵的生活空間,他們就學會了自信。只要我們處處給予學生關愛、鼓勵,就沒有什么困難能讓“學困生”對學習數學望而卻步了。
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都有著較為嚴重的自卑心理,往往表現在無心向學和不愿參與教學活動,經常開小差,甚至跟老師對著干。要在教學活動里有意識的從他們的經歷、生活習慣當中創設問題情境,努力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有成功的機會,從而產生自信心。在課堂45分鐘,為每個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答問、質疑、猜想,給他們說話、自我表現的機會,哪怕是最簡單的問題,及時肯定。“很好!不錯!很棒!沒關系!”等鼓勵性的詞語或豎起大拇指、來一片掌聲、一個熱情的微笑、一個贊許的目光。一旦學生得到中肯的評價,尤其是來自老師的贊揚,就會激起他們更強烈的自信心和學習的愿望。漸漸的,每個學困生都堅信:我能行,我一定能學好數學!從而養成了樂觀、自信、主動的學習態度來迎接和挑戰數學學習中的每一個困難!
成就感永遠是激勵人進取的一種動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嘗試成功喜悅的機會吧!成功體驗的獲得,使學困生對數學學習越來越感興趣,自信心逐漸倍增,就會積極主動參與數學學習,達到成功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