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玉蘭
網絡課程教學利弊淺析
——以對外漢語專業為例
龔玉蘭
結合南京審計學院校園網中的“對外漢語專業”網絡課程教學實踐,根據本科生的具體情況,探討網絡教學應如何實現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念相結合以及如何更好實現師生互動的問題。
網絡課程教學;現代教育理念;對外漢語專業;就業能力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信息化的速度,現代大學教育越來越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而這種教學理念也從普通的課堂影響到網絡教育上,這就成為任何一個設計網絡課程的技術人員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南京審計學院校園網運用的是一款叫《天空教室網絡教學系統》的軟件,根據筆者所在“對外漢語專業”近五年多的教學實踐,切身體會了如何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交流平臺,更好地實現現代教育理念,完善穿越時空的師生互動,拓展學生的就業能力。
在實行網絡課程之前,學院就投入了大量資金,使每個教室都擁有多媒體,舉辦了各種培訓班,鼓勵教師用PowerPoint、Author ware等軟件自己動手來制作課件。應該說這些課件豐富了課堂教學,擴大了知識容量,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但它也有致命的弱點,這就是在實現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教育理念方面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大學課堂如果留較多的時間來討論,簡直就是在扼殺教學進度,人為地造成完不成教學任務的事故,更何況大學教師講授完課之后就離開了,學生有了問題很難跟老師直接進行溝通,即使是看似方便的電子郵件也實現不了群體互動的效果??梢哉f,校園網中網絡課程的產生,及時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它可以作為輔助教學方式,也可以是某門課程的完全網絡教學方式。
一是信息量大,便于學生的選擇。網絡課程充分體現了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使學生明確了課程的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所用的教材、教學內容等。拿我所上的《中國古代文學》網絡課程來分析,除了交代了必要的教學環節,還做了教案、電子課本、古典文學常識、古典詩詞朗誦欣賞、古典詩詞吟唱試聽等節點。大量優美圖片的插入,音頻、視頻等的運用,目的無非就是營造網絡課堂的學習氛圍,增強其可讀性、可聽性、可感性。另外,為了擴大學生的視野,網絡課程還必須增加外部鏈接,比如,我所上的中文課程就增加了許多超級鏈接,譬如相關高校中國古代文學方面、古代詩詞賞析、古典小說欣賞等的網站,學生可通過點擊這些鏈接方便地找到相關的知識點。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只是引導性的,因此所提供這些大容量的信息,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有所選擇,所以較好地實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思想。
二是教育資源互補,培養了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雖然網絡課程上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其他如書籍、報刊、雜志、廣播、電視等傳播媒體也不容忽視,他們也是教育資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網絡課程所學到的知識,在選擇上雖然帶有一定的靈活性,但總的來說,還是帶有某種的強制性。這種強制性意味著知識在課下還必須有個消化、轉化的過程。如果輔以網下所接觸到的媒體,如專業書籍、參考資料等,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加深記憶,鞏固知識。因為網絡教學也必須符合教學通用的規律,也就是學生必須要通過學習掌握、思考、練習、交流、提高、記憶等過程,光靠網上的那點時間也不夠的,更何況待在網上的時間過長也并不經濟。那么,這些課外資料的閱讀,就更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這也是符合高校學生強調自學的學習特點的。
三是突破時空界限,讓學生有充分發言的平臺。在網絡課程的界面上,可以是同步教學,也可以是異步教學,實踐證明,更多的是異步教學。學生瀏覽了課程上的內容,針對其中存有疑慮的問題在討論版上提出來,師生、學生之間可以進行群體討論,這種方式就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園囿,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思考和論辯。教師也可以針對某個文學現象發起討論,無論什么形式的討論,作為課程的管理者,教師都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展,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當然,也可以約定時間,師生或專家在聊天室中進行談話,類似于面對面的交流,這種方式也可以固定為網絡沙龍的形式,一方面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或直接解答學習中的問題,或就某個話題展開爭論,另一方面,通過這種形式,可拉近師生的距離,有助于更好地教學。關于學生提交的電子作業,教師可以靈活掌握:對于基礎知識,可提供標準試題。對于思辨題,可多提供題源,就是多列舉些思考練習題,讓學生可在其中選擇性回答,并限定在一段時間上交,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之后,教師要進行學生作業的講評,優秀的作業可以公開展示,以資鼓勵。對于有問題的作業,可個別交流,一方面可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以上這些措施都有助于幫助學生走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大膽表達出自己的思想,為教師更好地教學提供了便利。
四是有助于培養高校學生自覺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網絡課程,就是一個虛擬的教室,它更好地實現了資源共享,跨越了時空的界限,以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強、覆蓋面廣等特點受到眾多學生的歡迎。經過南京審計學院校園網的網上調查,共有2052人投票,認為網絡課程效果好的占88%,認為效果一般占3%,認為不太好的占7%,認為根本沒必要開設的只占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這種教學方式還是持完全肯定和支持態度的,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它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理解、掌握、記憶、鞏固等環節幾乎全要靠學生的學習自覺性,這就對大學生的自學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是自制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前者不難理解,尤其是后者。舉白居易的《長恨歌》來說明之,關于此詩的寫作主旨歷來有多種說法,教師在看到學生的電子作業時才發現,其實有一些同學還沒有學會真正的獨立思考,他們不能區分史實與文學、創作初衷與創作文本間的關系,而把多種觀點都羅列上來。這恰恰是中學教學中的一個后遺癥,什么題目都要求有唯一的答案,就不會圍繞一種觀點展開詳細的分析。所以網絡課堂的一個好處就是通過教師的指導,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第一,在教學中,因為插入了較多的鏈接,學生瀏覽課程時可能會出現本末倒置現象。盡管現在一般的網絡課程的教學管理中可以統計學生每天的在線時間,但也無法控制教學步驟的正常進行,因此,就需要在作業的測試中來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讓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的主要內容上面。至于其余的相關鏈接,一定要說明只是作為學生課外的閱讀,目的是為了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就能較好地完成預期的教學計劃,同時還適應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第二,相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網絡課程固然有其知識容量大、教學自由的特點,但也其自身的缺陷,主要表現在課程缺乏教師的現場督促性,有些學生難免會注意力不集中,并且缺乏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比如眼神的交流、手勢動作的感染、教師及時的引導和鼓勵性的語言等等,這些都影響了網絡課程的教學效果。為了彌補這些缺陷,在進行網絡課程教學的時候,還要適當進行課堂教學,以便加強教學效果,增加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以及更好實現師生的互動性。
第三,網絡課程成績評定。筆者了解到,學生成績的評定大概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每個單元都設立測試題,這些測試題包括必答題、自選題,每題都有對應的分值??陀^題可以馬上給出分數,主觀題經教師批改后,給出分數,軟件就可以自動統計每題的得分率,并計算出每位學生的總成績以及在這門課程學習中的名次。這種測試方法的優點是靈活機動,由于有自選題,就會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二是平時每單元都布置測試題,學生通過做這些測試題,學期末累計成績達到一個合格線,才有資格參加最后的期終考試,如果平時成績累計不能達到規定的合格線,那就取消考試資格。這種測試方式的優點是督促學生平時自覺努力地學習,體現了知識積累的特點,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這種考試方式可能對平時不太努力,但考前用功可以同樣達到學習目的的學生不太適合。所以,測試的方式非常重要,它關系到學生成績評定的公平性和真實性。筆者在教學實踐的體會是:為了達到測試的公平性,平時作業可以綜合以上兩種測試方式,題目可設自選題,并可在一定的彈性時間內回答,但最后的測試考試必須設立在機房考場、于同一時間內舉行,且有監考教師,類似于教師的計算機職稱考試,這樣就增加了考試的可信度。
盡管“對外漢語專業”相關的網絡課程還存在若干技術的缺陷或不可避免的瑕疵,但瑕不掩瑜,它的廣泛運用和快速發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的教育理念,不但拓寬了學生的中外語言文學視野、加深了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運用,而且培養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創新的意識,提高了就業能力,為普及教育以及高校的教學革新起到了相應的推動作用。
G642.4
A
1673-1999(2011)22-0197-02
龔玉蘭(1972-),女,博士,南京審計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副教授。
2011-10-20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課題“對外漢語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調查及對策研究”(D/2009/0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