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發年
(漳州師范學院 外文系,福建 漳州 363000)
隱性課程:激發外語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
唐發年
(漳州師范學院 外文系,福建 漳州 363000)
學習動機是外語學習的前提和動力,恰當的隱性課程能有效地引發外語學習者的相關動機。從隱性課程的視角對外語學習動機進行了界定和分類,又從外語學習動機角度分析了隱性課程的內涵和實質。在二者結合的基礎上,重點探討以不同類型的隱性課程激發相關外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隱性課程;動機;外語學習
動機是外語習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關學習動機的理論和模式也紛紛出現。在國外,具有代表性的學習動機理論主要有:G·Maslow Kow Is的個人自我實現的學習動機論,H· Miller的勢力場動機論,Shell的一致模式動機論,Cross的連鎖反應模式動機論,Corden C·Darkenwald的心理社會相互作用動機論,Houle的學習動機指向論,Williams的認知和情感動力動機論,Brown的個體-環境-任務動機論等[1],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Gardner以社會心理學和主流動機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融合型動機學說。在國內,近年來關于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的文獻也越來越多,試圖能夠構建中國環境下的外語學習動機模式(如高一虹,等,2003;李淑靜,等,2003;秦曉晴、文秋芳,2002;武和平,2001)[2],這些不同的學習動機模式具有不同的研究基礎,為激發外語學習動機提供了多種理論上的支持。具有豐富資源和獨特作用機制的隱性課程也能提供一種新的研究視角,值得深入探討。從隱性課程角度探索激發外語學習動機的有效途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從隱性課程角度界定學習動機的內涵和類型;2.從學習動機的角度去考察隱性課程的定義和實質;3.在外語教學中把握隱性課程對學習動機的影響。
從隱性課程角度看,外語學習動機就是指通過隱性課程激勵起來的、外語學習者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在外語學習上付出相關努力的心理過程和動因,包括學習者的意圖、愿望和學習目的等心理特性,激活這種心理特性便能引起相應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并促使學習者不斷努力直至實現學習活動所指向的特定目標。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基礎的不同,動機的分類出現了多元化。Gardner把動機歸納為兩類:融合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著名學者高一虹將影響中國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的因素歸納為7種:興趣、成就感、學習條件、出國、社會責任感、個人發展和信息媒介。[3]通過分析各種研究者分類成果,同時基于“從隱性課程角度激發外語學習動機”的需要,下面從激發方式、功能及時效三方面對外語學習動機重新進行了分類。從激發方式上看,外語學習動機可分為主動型動機(在一定環境中通過耳濡目染等方式而自發形成的主動學習外語的動機)和被動型動機 (為了完成課內外的外語學習任務或迫于客觀因素的強制性而不得不學形成的動機)。從功能上看,外語學習動機可分為任務型動機(完成外語學習任務)、探求型動機(對外語和外國文化感興趣或者為了滿足好奇心)、娛樂型動機(身心娛樂)、工具型動機(以外語為工具完成發展目標)、成就型動機(學好外語獲得成就感)、競爭型動機(外語學習過程中互相攀比、激勵)。從時效上看,外語學習動機可分為長時效動機(永久持續動機,如對外國語言文化的熱愛),中時效動機(持續時間一般為數月乃至數年,如為了完成某種學業),短時效動機(持續時間一般為半年以下,如為了應付某種外語考試等)。
隱性課程又稱“潛在課程”、“隱蔽課程”,指的是那些并沒有在課程計劃或學校政策中體現,卻是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結果中有效且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學校正規課程中隱含的教育因素、學校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學校的管理體制或其它規章制度、教師的人格及學校的領導風格等。從動機角度看,隱性課程可以被理解為在學習環境 (包括物質環境、文化環境、交際環境)中引發學生學習需求和動機,并且在動機影響下產生強化學習意志、優化學習方式的非計劃性知識、價值觀念和態度等,它們廣泛滲透于教材、課內外活動、人際關系、校園文化等各個方面,這些看似無形的因素在一定條件下卻能比正規的教學內容產生更大的教育影響。選擇恰當的隱性課程能引發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激發其學習動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產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隱性課程將那些處于明確的教育計劃之外、但又具有重要影響作用的各種因素,以暗含、間接的方式呈現于各種環境、細節之中,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無意識地產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形成學習動機。由于學習者對學習過程缺乏明確意識,對學習表現出自動性,信息加工過程成了自動加工的內隱性活動,這種自然激發學習動機的方式便具有無比的優越性,使外語學習從負擔變成了快樂,從“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概括而言,動機視角下的隱性課程的實質就是:1.以隱含、間接的形式激發外語學習動機的方式;2.使外語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途徑。
出于對外語學習的特殊性以及隱性課程可控因素的分析,這里將隱性課程分為素材類、物質類、行為類、制度類、活動類隱性課程等五個類型。
(一)設計素材類隱性課程
素材,這里指的是外語教材和外語學習者使用的其它各種學習材料。素材除了承載顯性、明確的知識內容外,還蘊含豐富的隱性課程內容,運用這些隱性的教育內容激發學習動機,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讓學生接觸各種類型的外語材料,如旅游英語、銀行英語、商務英語、酒店英語、各種英語報刊等,他們會強烈地意識到英語是以后就業、升職和獲取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會更加明確自己今后需要加強的語言能力是哪些方面,是聽、說能力,還是讀、寫、譯方面的能力,無形之中自然形成一些相關的學習動機(主動型動機、任務型動機、工具型動機、中時效動機等)。外語教材在提供語言材料的同時,也大量介紹外語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充滿異國風情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和文學傳統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探求欲望,進而形成學習動機(探求型動機、興趣型動機、短時效動機)。有些知識在一門學科中屬于顯性課程,滲透于另一學科中則成為隱性課程。像語法規則之類的知識往往是枯燥無味的,為了充滿吸引力,將其融合于有趣的語篇情景之中讓學生體會,這比直接講解更能激發其學習動機。如:英語冠詞用法非常復雜,在語法課中直接講解或機械重復只能是事倍功半。如果將其滲透在閱讀教學之中,教師在分析一個包含多個冠詞用法的話語片段時,利用適當的時機簡單設問:“How mang articles are included and how are they used in this passage?”或者將其中的冠詞去掉,再叫學生補上,學生的好奇心則可能被激發(興趣型動機),或許課后還準備對冠詞用法作系統的復習(任務型動機)。
(二)設計物質類隱性課程
除了各學科共享的校園布局、教室里的教學設施等物質因素外,外語閱覽室、國內外學術期刊的館藏、語言實驗室、外語學術園地、外語電臺、外語網站等都能構成外語學習的物質環境,屬于物質類隱性課程。從信息處理模型的角度看,信息的輸入與輸出都有和環境起著交互作用。即使語言環境不是學習結果的決定因素,也是影響學習速度的主要因素。利用聲像設備、互聯網、多媒體、教科書和參考資料構建的多維度的外語教學環境,穿插運用電視、投影、錄音、錄像等現代化教學手段,使圖像、聲音等多種刺激因素交叉作用于學習者的感覺器官,耳濡目染之中能形成主動學習外語的動機 (主動型動機)。這種優質的語言環境往往引導學習者超越對學習任務或學習成績的單方面關注,有意識地培養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能力,為未來發展和終身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融合型動機、長時效動機)。
(三)設計行為類隱性課程
教師的個人素質、領導者的管理方式及人際關系構成行為類隱性課程的主要內容。外語教師的語言功底、人格魅力、文化素質、治學態度、思維方式、教學藝術、非言語交際能力、領導者的管理藝術、民主作風、師生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等都是可能引發學習動機的因素。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感,而學生的情感又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態度,即學習動機。如果一個外語教師總能表情和藹,經常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即使面對他們的錯誤也能采用委婉、機智的方式靈活處理,學生則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及親和力,生活上把老師看成是可以傾訴的朋友,可以信任的長輩,學習上則主動配合,竭盡全力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唯恐辜負了老師的關愛和厚望 (主動型動機、中時效動機)。
(四)設計制度類隱性課程
制度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學校制度文化在現代課程理論中總體被列入隱性課程,主要是指學校的教育理念、管理結構、發展規劃、教育組織形式、領導體制、校規、守則、評價體系等構成的制度文化環境。如果學校能給外語學習者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形成活躍的學術氛圍,制訂正確的學術規范,他們就會養成執著追求的精神和嚴謹治學的態度來對待外語學習,把學好外語看成是自己的責任和時代的使命(融合型動機,長時效動機)。學校的評價制度是影響外語學習動機另一主要的因素。如果采取定量評價,學生會更加注重學習結果和考試分數,考什么他們就學什么(工具型動機)。如果采取定性評價,他們則更注重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分析各種需求,設定培養語言能力的目標(主動型動機、任務型動機)。最好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式,使其形成綜合性的學習動機。
(五)設計活動類隱性課程
課外活動是整個外語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激發外語學習動機的重要途徑。課外活動的目的之一是給學生制造更充足的時空,在參與、體驗、合作的過程中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形成學習動機。外語演講、辯論、學術沙龍、故事會、學習經驗交流會、小報編輯、考試介紹、學術報告、詩歌朗誦、戲劇表演、外語電影、電視觀摩以及翻譯、寫作、課件制作大獎賽等,這些活動都具有各種顯性的活動目標,從激發學習動機角度來看,他們則屬于隱性課程。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精彩紛呈,激發出來的動機類型也是豐富多樣。為了完成活動,參加者需要做好一些準備,爭取達到一定的目的,完成相關任務(任務型動機、短時效動機)。相對于課堂知識而言,課外活動對學生更有吸引力,他們往往是抱著濃厚的興趣去參加各種活動(興趣型動機、娛樂型動機)。參加者在活動過程中經常相互激勵,相互比較,希望能在活動中有突出的表現(競爭型動機)。活動完成后,由于較好地完成了活動的任務,達到了預設的目標,成功的體驗使自己更自信,產生勝任感,期待以后能有機會更多地參加類似的活動(成就型動機)。
[1]丁曉蔚,宋芳.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綜述[J].語文學刊,2007,(2):116-118.
[2]邱傳偉.二語/外語學習動機研究發展述評[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2):57-61.
[3]高一虹,等.中國大學本科生英語學習動機類型[J].現代外語,2003, (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