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要: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并培養學生從生活實踐經驗以及已有的知識中學習和理解數學。”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該針對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原有知識和實際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水平,最終達到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數學;生活化;教學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怎樣才能將生活經驗數學化,將數學知識生活化呢?本人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就此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和看法。
一、利用生活知識指導數學教學
1.利用實際生活指導數學教學
從知識的構建角度來講,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指導的教學方法最符合知識的構建規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當前的學習內容與自己已知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并認真思考兩者之間的相互關聯,讓學生在自己的實際經驗基礎上,構建自己特有的認知體系。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做一個有心人,注意收集生活中的素材,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素材充分結合起來,創設具有生活情境的教學氛圍,將數學知識融入生活當中,將生活經驗反饋到數學之中,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例如,我們在教授立體幾何時,學生所在的教室就是一個極佳的道具,不管是學習線線關系、線面關系,還是面面關系,都可以讓學生從教室中找出與之相關的例子。又如,在研究平面幾何的定理在立體幾何中是否同樣適用時,遇到這樣的一個問題:將定理“平面內,如果一個角的兩條邊分別和另一個角的兩條邊相互垂直,那么這兩個角相等或互補”改為“一個二面角的兩個半平面分別和另外一個二面角的兩個半平面垂直,則這兩個二面角相等或互補”能成立嗎?如果將這一問題搬上黑板,僅僅運用畫圖的方法,很難跟學生講清其中的原理。但如果讓學生將教室中的墻壁與門看成空間二面角,將地板與墻壁看成相互垂直的二面角,從而推斷出第二個命題的錯誤性,這一過程就簡單了很多,不僅能讓學生通過較為直觀的方式學習立體幾何,也能使學生體會到幾何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樣就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數學的生活化,也提高了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2.組織社會實踐調查,從生活中提煉素材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課堂,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與數學相關的信息,并加以整理,爭取為學生創設一種有利于觀察、想象、概括、歸納的教學情境,同時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促進其獨立自主地動手和動腦,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積極思考,從中發現數學知識的規律,還能有效培養學生運用數學思想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數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營造貼近生活的學習氛圍,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收集生活素材,從中發現并整理數學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社會生活,將其與數學知識聯系起來,增強學生發現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例如,在教授學生統計知識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看電視、讀報紙、上網查閱或者直接到市場、車站、機關以及學校等場所進行搜集與調查,大體了解我國的教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情況與近況,并運用統計知識對這些資料加以整理,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索,使他們認識到統計學的特點與作用,培養學生對數據的直觀感受,真正實現數學走進生活、走近學生的教學目標。
二、將數學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1.將數學的理論知識用到社會生活中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從社會生活中確立某一專題,并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行為,現在已經成為我國新教學改革措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出有意義的課題供學生進行研究,讓學生在學有所思、學有所用中構建全新的數學知識體系,挖掘數學知識的源泉。比如“e”是數學中的一個無理數,有著很多重要性質,不但與數學中的許多問題都有關聯,而且與實際生活中的多種社會現象、自然現象都有關聯。舉個例子來說,在洗衣服的時候,需要用少量的洗衣粉與水混合,先把衣服浸透,再揉搓,使存在于衣物上的臟東西溶解在水中,衣服被擰干之后,肯定還會帶有一定重量的含有污垢的水,假設衣服上殘存的污物和洗衣粉的重量為m千克,水的重量為w千克,恰好我們旁邊還有一桶清水,重量為a千克,現在的問題就是怎么合理運用這桶清水,才能將衣服洗得最干凈?通過這一貼近生活案例的引入,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的密切關聯,感受到數學獨特的魅力與奧秘,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2.將數學思維用到實際生活中
首先,對于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師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可以收集素材,讓學生進行調查研究,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實踐探索等活動。總之,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將數學知識貫穿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讓學生在充滿趣味的數學活動中獲得實際生活經驗。這樣不僅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直觀、形象,更有利于學生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感受到生活周圍處處充斥著數學知識。因此,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并運用數學思維模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是當前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
其次,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的要求之一就是注重發展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具體應用價值,增強其應用意識,培養解決實際中簡單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讓數學走進生活,強化數學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引導學生參與含有數學知識和問題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探索中發現數學的魅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都是為了考出好成績而學習,完全脫離了生活實際和實踐經驗,造成學生產生討厭做題,甚至厭惡數學的情緒。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要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社會實際生活中,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感受到實際應用成功的喜悅。在布置作業的時候,教師應該將抽象、封閉、枯燥的作業內容改為具有生活化、個性化、動態化的作業形式,對于難度較大的作業,可以組織學生分成小組合作完成。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實現作業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也能充分體會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從而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與樂趣。如,在學習“幾類不同增長的函數模型”后,學生可以初步運用函數思想解決現實生活中人口增長、投資方案的選擇等一些簡單問題。再如,在學習了“統計與概率”后,問學生生活中哪些問題需要借助統計與概率來解決。答案有年度預算、競選活動、預測銷售量、解釋自然規律、擲骰子、玩撲克牌等。通過概率統計的學習,學生能用統計思想、隨機觀念等來解決現實問題;通過概率統計過程性的教學,還有利于學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學生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體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數學樂趣。
總之,高中數學教學應回歸“生活化”,使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促進學生逐步形成和發展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應用視野,大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參考文獻:
[1]傅海倫.數學新課程理念與實施[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
[2]肖成全.有效教學研究[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楊新榮.回歸生活的數學課堂教學[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3).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藍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