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鶯
摘要: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積累、感悟和運用三方面淺談初中古詩詞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初中古詩詞教學;積累;感悟;運用
當前,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老師忽視了詩歌教學的重要性,往往只要求學生簡單的背誦和默寫,學生讀詩味同嚼蠟,削弱了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梢姡踔泄旁娫~教學應該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真正讓學生走進詩歌,激發詩興、吟詠詩味、放飛詩情,從而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一、擷取積累,激發詩興
古典詩詞從《詩經》到《楚辭》,從唐詩到宋詞,高潮迭起,名家輩出,詩人們漱滌萬物,牢籠百態,或醉或醒,或執著或灑脫,或沉郁或飄逸,儀態千般,風情萬種,我們的學生如果能真正走進詩歌,必會獲得智慧,得到美的享受。
進入初中后,我要求學生每周摘抄2~3首詩詞,引導他們到詩歌的天地中尋芳探幽,擷取名篇佳句。為此,我精心設置了一些主題:1.四季風景。古詩詞中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作品比比皆是,我就按季節更替指導學生摘抄,如“春色迷人”“夏日風情”“詩人詠秋”“踏雪詠冬”命名,這些極富詩意的主題,讓學生很感興趣,他們積極到詩海中尋覓四季更替,收集了大量的優美詩篇。2.人生哲理。古詩詞的名句中往往蘊含著精辟的人生哲理,學生十分喜歡。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孤標傲世、“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絕處逢生、“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愛恨纏綿……我要求學生摘抄的同時寫出自己的情感體驗。3.世態變遷。“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些詩句無不訴說著歷史的滄桑,使學生在不斷的積累中洞察世態、感受生活。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詩詞的擷取積累,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在潛移默化中享受到古詩詞的美感,增強了學習古詩詞豐厚的底蘊,提高了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二、誦讀感悟,吟詠詩味
“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學習古詩詞,我不僅讓學生擷取積累,還以誦讀的形式讓他們體驗情感,營造一股濃濃的誦讀氛圍。如學習李清照的《醉花陰》,我首先作了整體指導,分析誦讀的技巧:語速緩慢、語氣沉重、重音處要重讀,要拖長讀。如“秋、又、涼、透、魂、卷、瘦,”強調這些詞語須重讀。這樣,學生掌握了誦讀要領,我再抓住契機,推薦更多的作品讓學生誦讀。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的“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p>
在要求學生誦讀的同時,我還指導學生吟詠詩味。梁實秋先生曾說:“詩不僅供閱讀,還要發出聲音來吟,而且要拉長聲音來詠,這樣才能陶冶性情?!睂W生透過字表,調動自己的主觀情感,積極參與,與詩人的脈搏共振,詠出古詩詞的兒女情,山水音;詠出古詩詞的田園樂,童趣真。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中“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學生在朗朗上口的誦讀中,吟詠出了風光旖旎的山水畫面,體味到純樸自然的田園樂趣。
不僅如此,古詩詞還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我們要引導學生去鑒賞、品味,讓這種精神對學生產生巨大的教化作用,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我每周開設一節詩歌賞析課,引導學生品讀,讀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啟發他們:別再徘徊,別再猶豫,趁著我們還年輕,樹立遠大抱負,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讀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詩人那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深深地撞擊著學生,學生從中領悟到詩人關心社稷、博愛眾生的廣闊胸襟;讀白居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那通俗、平實的語言中,一個在烈日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苦勞作的農民形象躍然紙上,學生自然能體會到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從而與詩人產生共鳴。這樣,學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世界在品味和賞析古詩詞中得到提升和豐富,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審美能力。
三、巧妙運用,放飛詩情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當積累到達一定的數量時,當誦讀進入一定的境界時,我們再引導學生適當運用詩歌,不但可以幫助教師有效而有趣地組織課堂教學,還可以引領師生在詩歌的殿堂里放飛詩情,盡情遨游。
進行閱讀教學時,巧妙地運用古詩詞可以與課文相互映襯,提高情趣。如:在講授羅迦·費·因格的《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前,我先讓學生回憶背誦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睆牟煌慕嵌瓤瓷剑吹降纳降男螒B各具特征,從而自然地過渡到“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樣細細咀嚼、欣賞,撒得開、扣得緊,真是別開生面。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我舉《桃花源詩》互為補充,效果也較好。學習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寫景要抓特點時,我順口吟出“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與學生一起賞析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說明作者抓住春花的繽紛和春草的柔嫩等特點來寫春天。通過這些比較,學生不僅提高了閱讀課文的積極性,更感受到古詩詞的無窮魅力。
古詩詞不僅可以用在閱讀教學上,在作文指導時,我們也可以巧妙運用。如寫景時,學生總是喜歡用一些形容詞來堆砌,寫出的景物只有一些大的骨架,如“明媚的春光”、“碧綠的樹林”、“天空萬里無云”等等,而沒有細節的描寫。殊不知我們一再強調要化無形為有形,要巧妙運用一些動詞,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其實古詩詞給了我們很好的借鑒,如李白的“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嶺“斷”江“開”,山“出”帆“來”,這些平常的動詞在詩歌中有著多么不平常的表現!再比如文章的結構,我們講起承轉合,可以用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詩為范例,思考如何組織材料,如何謀篇布局。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博大精深的古詩詞中尋找寫作的技巧,得法于詩歌,得益于寫作,綻放詩情,輕松作文。
葉圣陶說:“性情的涵養和想象力的培植,在教育上是重要的項目……涵養和培植必須有所憑借,而最好的憑借便是詩歌……讓他們(指學生)與古人的所思所感接觸,涵養和培植的收效自當更多?!背踔猩祷荆旁娫~教學要為涵養性情、塑造人格奠定基礎。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積累古詩詞中激發詩興,豐富他們的生活;在誦讀古詩詞中品嘗詩味,陶冶他們的情操;在運用古詩詞中放飛詩情,提高他們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林日萍.詩歌閱讀教學的著眼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9).
[2]賴瑞云.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11).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湖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