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翠
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轉換自己的角色,適應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需要。如何才能轉換角色,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呢?我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應試觀念和單一評價方式的影響,形成了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的教育觀念。課堂中,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將預先準備好的現成知識毫無保留地灌輸給學生。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片面強調知識的輸入,這樣的做法,往往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書本知識,像制造機器零件一樣,被打磨成統一的產品,缺乏鮮明的個性和創造性。在新課程中教師應徹底轉變觀念,從單一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轉變為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由原來“帶著教材走向學生”,變為“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同時,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斷探究,這樣才能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二、優化知識結構
新課程理念下,學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作為一名教師,僅憑吃老本,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教育要求,知識結構的優化勢在必行。如今許多老掉牙的東西已被淘汰,新的觀念接踵而至,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成為學科的“專家”,更要鉆研相關學科的知識,懂得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和現代媒體,成為一專多能的“雜家”,實現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軌。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新形勢下如魚得水,游刃有余,才能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三、提升知識水平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影響著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互聯網、遠程教育已進入教學領域,教師再也無法完全依賴現有的知識去完成育人的使命。現在的孩子對新事物接受特別快,玩起各種游戲來簡直是無師自通,說起卡通人物更是津津樂道。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我們不但要掌握教材、教參上的知識,更要了解知識的橫向聯系和縱向拓展,用源源不斷的新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同時通過對知識的不斷接納和吸收,使自己的知識容量不斷加大,知識水平不斷提升。
四、轉換教師角色
傳統教學中以教師、教材、知識傳授、課堂為中心,以“管”“卡”“壓”為手段,以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在講臺上布道式的講授為主,不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不考慮學生的情感態度。在此,教師完全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控制者,是學生學習的絕對權威。而在新課程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情境的創造者、設計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學生身心發展的引導者、促進者,又是擁有現代教育觀的探究者。同時,新課程理念還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在給學生留有較大空間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組織學生積極合作學習,在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開放自主地學習,盡情地扮演各自的角色,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也就是說,教師應走下神圣的講臺,實現由“師道尊嚴”到民主平等的轉型。教師應以開放的姿態介入課堂教學,積極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新型民主、平等、合作關系和“交互主體”關系,把課堂主角還給學生,變學生的“苦學”“死學”“難學”為“樂學”“活學”“會學”,逐步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教是為了不教。
五、轉化教育方式
傳統教學中“滿堂灌”“填鴨式”的方法一直被許多教師奉為制勝法寶,教師以權威自居,掌控著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在新課程中,要把激發學生主體意識放在首位,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變教師“一言堂”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巧在如何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潑、主動的狀態,給學生的個性學習提供空間,同時營造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師生以開放的心態、對話的形式,共同探索,彼此真正形成“學習共同體”,可以理直氣壯地表達,暢所欲言地討論,構建以“開放、對話、討論、分析、綜合”為內涵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廣大教師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思想準備,在新課程改革中逐步完成角色的轉換。新課程對教師教學行為的要求和變革是深刻的——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從傳統角色中走出來,成為研究者、實施者和創造者。只有逐步適應這樣的要求,我們才能勝任新課程交給的任務,做一名合格的好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