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夢飛
“推行素質教育,努力打造高效課堂”是教育改革的永恒話題。課堂教學改革的指向永遠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高耗低效的課堂教學現狀長期困擾著我們。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直指目前教育的軟肋——教育理念滯后、教育體制僵化,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因此,打造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能力,勢在必行。
一、重視課前準備
教師要上好一節課,必須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主要包括備教材、備教法、備學法、備學情。備教材不但包括備教科書,還包括備課標,備與課標要求聯系的一些材料,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材料及拓展性的內容。備教法主要指備上課時將采用什么教學方法才能達到高效。教師可采用“先學后教、目標教學、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盡量減少老師的講解,放手讓學生自學、互動、探究、交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并讓學生在課堂有視覺、聽覺等方面的享受。在課前,還要備學法,學生什么時候自學、什么時候討論、什么時候檢查自學效果,什么時候進行練習……教師都要心中有計劃,并書寫到講課本上,做到有的放矢。課堂調查學情也很關鍵,它可以使老師減少一些無效勞動,少走彎路,直達目的。
很多教師習慣于自己認為該怎么講課堂上就怎么講,這樣做容易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致使課堂氣氛沉悶。有時老師認為是容易的問題,但對學生來說卻是一個大難題。如果教師不調查學情,只憑自己的想象去上課,那么這節課就可能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至少不是高效的。
二、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師要提高駕馭課堂的能力,主要看課堂是怎樣組織的。在這里,教師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應從以下幾個角度去做:(1)課堂上的催化劑。如果把課堂比做一湖春水,那么,教師便是讓這湖春水涌動、澎湃的暖流。一石激起千層浪,投石很關鍵。投什么樣的石頭要精心設計,要想讓這湖春水的每一滴水(學生)都參加反應,都活躍起來,教師就要發揮催化劑的作用。(2)課堂上的搭臺人。課堂不應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學生互相交流、互幫互學、展示才能、啟迪智慧的地方。課堂應當是練兵場,顯示勇謀;是辯論臺,凸現睿智。所以,教師應當為學生的成長搭建平臺,安好扶梯,讓學生快樂學習。(3)課堂上的導演。要打造高效課堂,必須讓學生進入角色,讓學生來演,教師便是課堂上的導演。這場戲唱得如何、質量高低、是否高效,就看教師這位導演怎么樣“排戲”的,比如可以組織學生演情景劇、詩朗誦、板演等形式,提高課堂效率。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課堂,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被動地聽;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教師累得口干舌燥,學生昏昏欲睡、無動于衷;教師厭教,學生厭學。這樣的課堂怎樣會有高效率呢?原因之一,就是學生沒有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讓學生主動去學,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有獨立意識的人,是學習、認識活動的主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知識經驗的獲得,還是智力、能力的發展,無論是情感意志的培養,還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實踐來實現。教師既無法代替學生讀書,也無法代替學生分析思考,既不能把知識生硬地灌輸到學生的頭腦里,也不能把思想觀念移植到學生的頭腦中。總之,只有承認學生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才能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轉化,完成學習任務。
課堂上對不同教學內容應有不同的要求,要求學生邊看邊問邊質疑。教師應該采用“教師引在前,精講在后;學生想在前,聽在后”的方法。凡是學生自己思考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讓學生自己講,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學生能評價的,教師不作評價。教師要在學生與課本中間當中介,當“媒婆”,讓學生和課本“談戀愛”。
課堂上的師生問答,教師必須按照“提問—候答—傾聽—理答”的順序對待每一次問答。提問,強調指向明確,序列性強,層次分明。候答,要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關注學生的思維障礙,及時伸出援手給予幫助,對學生要懷有期待,不可一心想著實施自己的課堂預設。傾聽,聽出發言的精彩,聽出理解的偏差,聽出答案產生的路徑。理答,認真整理學生的回答,尋求答話中的合理部分,及時進行中肯的鼓勵性評價,給予支持,使學生充滿信心;對存在的問題,教師要給予巧妙的點撥,化解學習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