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摘要】目前,我國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在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探索,在實踐中發揮重大的作用。在辦學中,技工院校已經總結出了很多與企業一體化的模式與成功經驗,對校企合作的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關鍵詞】校企合作 一體化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40-01
技工院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時,必須以市場和社會需求、以企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的需求為依據,根據自身的辦學特點和定位,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與企業需求對接,實現學校與企業人才培養的零距離。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優勢,充分發揮教育服務于經濟發展的功能,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實現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
一、校企合作的“一體化”
1.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生產經營需要“一體化”
校企合作的基礎就在于企業生產經營需要與學校人才培養可以實現有效的契合。企業的本性是為了營利,如果校企合作不能給企業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利益、近期或遠期的贏利、現實或潛在的好處,企業是不會與學校締結長期的合作關系的。學校的任務是人才培養,如果校企合作不利于技能型專業人才的培養,不利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校企合作也就沒有必要,有理性的學校也不會和企業開展合作活動。因此,構建校企合作的首要任務便是尋求學校培養人才根本任務與企業生產經營目標之間的耦合部分,實現企業生產經營需要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一體化。
2.人才培養過程與企業工作業務流程“一體化”
技工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性專門人才為任務,要實現這個目標,歸根結底要將傳統的知識單元轉化成職業能力單元,將人才培養過程細分成有機聯系的一系列工作業務單元。而這一系列的業務單元,正是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客觀存在、生動具體的某一職位的工作業務流程。因此,校企合作就要有效整合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流程,使其與企業生產經營實踐中的某一業務流程實現有機統一,相互促進。
3.人才培養方案與企業工作崗位需要“一體化”
技工院校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組織教學活動,工作崗位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就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依據。因此,工學結合要努力做到工作崗位需要與人才培養方案的高度一致。技工職業教育則要以工作崗位知識與技能為導向。技能人才應該突出與強化某一職業、某一工種、某一工作崗位的知識與技能,而不應較多地停留在宏觀層面的產業或行業知識與技能方面。
4.人才職業能力培養與企業崗位工作任務“一體化”
體現工學結合思想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將專業人才能力培養的過程具體化成各項目標明確的任務,促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意義與目的,了解工作的情境與實際。例如,教師編寫的職業技能課程教材、講義、教案可以以任務驅動為主線安排教學內容,組織課堂教學,融“教、學、做”為一體,強化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校企合作,學校人才培養方向與過程與對口企業生產經營需要有機結合、緊密聯系,實現相互促進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培養計劃舉措
具體的改革舉措如下:
1. 轉變人才培養理念
首先,樹立正確的認知。對技工教育校企合作,學校必須具有一定的正確認知。技工院校必須明確認識到,“面向社會、著眼未來、服務經濟”是技工教育的辦學宗旨,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方面應該更多地征求企業的意見,在專業設置方面,把市場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養的長遠性有效地結合起來,加強地方政府宏觀預測的指導性,使校企合作不僅滿足企業當前的需要,還要滿足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以解決畢業生的出路、滿足社會需求的變化。
2.樹立技工院校的品牌
一般來講,大多數企業是本著“雙贏”的目的與學校開展合作的,在選擇合作學校的過程中,肯定會考慮學校在當地的影響力,美譽度,學校在技工教育界的地位,合作項目所涉及到的專業知名度,合作過程中學校能為企業發展做出哪些貢獻(含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等。這實質上是對技工院校自身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的嚴峻考驗和挑戰。技工院校在發展過程中應本著“外塑形象,內強素質”的原則,加強相關實力方面的建設。除了具備實訓的條件之外,優化師資隊伍,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形成良好的循環,這樣校企合作的關系才會更加的穩固并得到和諧的發展。
3.優化教學內容
根據教育培養計劃的通用標準和人才培養標準,學院將相關企業中會用到的有關工程意識、職業素質、實踐能力、項目管理等課程納入了教學內容之中。具體的課程內容安排如下:
1)教學強調工程應用性。設置的課程都是專注于實踐能力和實用技術的培養,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2)開設企業標準的選修課。根據不同業務需求的企業,讓學生選擇1-2個感興趣的方向進行專業性的教學。這些方向的授課教師都是有一定企業工作背景的專業人士,他們在把專業技術傳授給學生的同時還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和團隊精神。3)樹立面向工程的實踐教學體系。把教學分為基本技能積累、綜合能力提高、工程實踐創新三個階段,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掌握工程性的技能。在基礎技能積累階段多設立實驗課程,保證教學學時40%以上都是實踐操作的環節;在綜合能力提高階段,利用課程設計、實訓等環節讓學生提高自身的軟件開發能力和團隊意識;在實踐階段讓學生進入企業,參與實際的項目設計開發管理工作,用實戰鍛煉學生的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
三、 落實“一體化”教學改革
一是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深化一體化教學改革。繼續加強教學常規管理,落實三級教學管理職能,加強對教學工作的指導、監督和服務。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抓好畢業實習和總段實習的安排和跟蹤管理,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整合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突出“知識、技術、健全人格”三維一體的技能人才培養要求。舉辦技能俱樂部、技能節、技能競賽環環銜接、遞進升級,在培養學生、技能高手、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二是開設工作過程導向的項目課程。工作過程導向課程是根據企業的實際工作任務來設置課程,確定教學內容,通過項目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完成整個工作過程,從而獲得綜合職業知識和職業能力的可能模式。我技工院校組織骨干教師深入企業調研,切實掌握企業生產、管理、經營、服務崗位的實際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精心設計教學項目,制定項目教學大綱和項目教學方案。三是建設一支“德技雙馨”的師資隊伍。選派中青年骨干優秀教師到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進修培訓,爭取引進國內外職業教育領域優秀專家和高技能人才到我校任教,推動師資隊伍國際化;同時引進國內著名工程技術人員,技術競賽能手、企業高技能人才擔任實習指導教師,進一步加強與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在原有的基礎上,深入探索聯合培養或訂單培養模式,啟動企業技師工作站的建設,與企業共同培養預備技師。
總之,技工院校通過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建立,不斷探索校企結合的持續發展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合作機制,建立學校和企業之間穩定的組織聯系制度,形成產教結合、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實現學校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推動著學校與區域經濟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聶偉.杜偵.“工學交替”概念研究綜述[J].職業技術教育,2009(10)
[2]王林.“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9(21)
[3]張衛東.試論高等職業教育工學結合導向型的校企合作[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