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效課堂無具體模式,正確認識自主學習,正確看待課堂氛圍,正確處理課堂討論,再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效課堂 自主學習 課堂氛圍 討論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5-0041-01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和推行,高效課堂的探索和實踐已成為許多學校和教師教學工作中的重點。眾多教育改革家和一線教師經過潛心研究實踐,總結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并加以推廣。教師們緊跟改革熱潮,紛紛行動起來,都在努力為構建高效課堂,借鑒先進教學模式,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但在學習運用的過程中,有些人對于高效課堂的認識和實踐矯枉過正,甚至是走向極端。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現象。為此澄清對高效課堂的一些模糊認識,糾正實踐當中的一些偏失做法尤為重要。
一、正確認識自主學習
1.自主學習強調研究性學習,不排除接受式學習。傳統的教學方式以接受式教學為主,學習內容基本是以定論的形式,由老師傳授給學生。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自主學習更強調研究性學習,具體知識、原理、規律等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去發現。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培養學生發現、創新能力和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有重要意義,但強調研究性學習不等于要否定接受式學習。
一提到接受式學習,不能與傳統被動學習混為一談。如果學生有進行學習的意愿,學習材料對學生有潛在的意義,并可以與學生認知結構的有關認識相聯系,而且傳授者的教授方法靈活得當,那么這種接受式學習就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而不是機械被動的,還與接受雙方的意愿和條件密切關聯著。
研究性學習現在有被過分渲染的傾向,儼然成為每節課必不可少的環節,實際上各種學習方式都有優勢與缺陷,不存在適用于一切情況的最優方式。應該實現接受式學習與研究性學習的融合,接受學習是探究學習的基礎,探究學習是接受學習的提高,二者相輔相成。
2.自主學習高揚學生的主體作用,但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新課改中,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使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相得益彰。
因此,教師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讓每個學生都有發展,在課堂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老師的科學主導作用,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教學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二、正確看待課堂氛圍
課堂氛圍反映課堂教學情境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狀態。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積極愉悅的氛圍,更有利于知識生成。創設課件、運用語言、多媒體、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陽光”的課堂氛圍會對學生產生激勵作用,矯揉造作卻是畫蛇添足。
“陽光”的課堂氛圍應是教師積極投入學生全神貫注,師生之間互動融洽,學生思維活躍知識接受愉快,信息反饋及時,教學效果良好的一種高效課堂氣氛,這種效果是由引人入勝的教學語言,環環緊扣的教學情節,身臨其境的學習情境,精彩紛呈的活動,全神貫注的身心投入等諸多因素,悄然升溫互相烘托而成,而不是由花樣翻新,華眾取寵的教學語言“哄托”而成。因此課堂氛圍的設計不應只看學生是否“身動”更應看重學生是否“心動”。
三、正確處理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主動參與學習,共同探究知識,以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方法,高質量的課堂討論可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能力,彰顯學生的個性,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處理課堂討論,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討論要源于教學需要,不能為討論而討論。把討論作為一種課堂點綴,教師能否把握好討論契機,直接影響討論質量和效果。一般來講,在學生有不同見解,出現典型錯誤,提出問題之時也就是教師組織課堂討論的時機。
2.課堂討論不能代替獨立思考。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但很多討論是教師出示問題,學生馬上投入討論,學生沒有思考,體會和感悟,在討論時他們又能說些什么?因而這種討論,最后往往要么冷場,要么流于形式,形同虛設,學生只有對問題先有自己的想法,討論時才能產生心靈的碰撞,思維的交織和創新思辨的火花。
3.課堂討論要教師的參與。在一些課堂討論中,教師宣讀完題后,要么徘徊在各個小組之間,要么忙于準備下一環節內容,教師并沒有參與到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去,更沒有對學生的討論進行指導和調控,這樣的課堂討論雜亂無序,沒有實際作用,教師應參與其中,發揮指導調控作用,成為課堂討論的一員。
四、根據具體情況正確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
許多學校推行“先學后教”突出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當堂訓練”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有其先進性,但我認為任何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都不應有固定的模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論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或模式,不要機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應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實際進行“變式”處理,只有“變”才會顯示出靈活性,只有“變”才會有效地發展學生個性,只有“變”才會充分展示教師個性化的教學藝術風格;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才會更具有創造的活力。
正如魏書生所說:“探索課堂教學方法,確立課堂教學類型,目的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不應該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種模式里不可,可根據自己與學生實際確定一種基本模式,基本情況如此,情況有變則變,如果自己眼界比去年開闊了,學生基礎比去年堅實了,學習積極性比去年提高了,那么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必須隨之改變。”這應該是我們面對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面對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科學態度,選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既要考慮學科特點,又要考慮到某學科的具體內容。鄧小平同志說過:“不管白貓黑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這種理論用到教育教學上就是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策略,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只要能讓學生有效掌握知識,真正培養了能力,逐步形成了素養,都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以上是我在高效課堂學習,觀察實踐中得到的一些粗淺認識。無論以何種方式實施課堂教學都要以提高教學效率為宗旨,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目的,不斷探索和改進、完善。高效課堂建設,任重道遠,本人愿與廣大同行一起,執著探索努力追求!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教師怎樣進行校本研修》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3]《小學教育教學改革》資料精選 陜西省小學教師培訓中心
作者簡介:
陳素娟,女,1973年8月16日生,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人;于1992年畢業于西安幼兒師范學校,后函授教育專業大學學歷。因熱愛教育事業,一直從事小學執教工作,在多媒體遠程教學、優化淘汰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教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發表論文數篇并獲獎,多次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國培計劃,縣級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