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珍
摘 要 電教手段形式多樣,使用靈活,根據課文的需要選用相應的電教媒體,能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產生情感的共鳴,自覺接受教育。文章從六個方面探討了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審美教育中的意義。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小學語文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Talking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Primary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CHENG Xiuzhen
(Nong'an Fulongquan Xiny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Changchun, Jilin 130213)
Abstract Various forms of audio-visual means, the use is flexible,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the text of the use of audio-visual media, can bring the students in a specific language environment, resulting in emotional resonance, and consciously accept the education. From six aspect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the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Key words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imary Chinese; aethetic education
1 借助聲像感知,引導整體美
美學研究表明,整個審美感受的基礎是審美感覺,即審美主體對審美對象各種感性狀況的反映。那么,在審美主體閱讀過程中,作為審美對象的課文要引起學生的審美感受,就必須最大限度地消除認識障礙。因此,教學時巧用電教手段,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讓學生面對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優(yōu)美的音樂,做到目觀其形、耳聞其聲。也就是說,視聽器官感到生理上的愉悅,就能形成相應的審美心理,感知課文的整體美(藝術形象美)。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審美教育的好教材,但這對沒有見過森林的小學生來說,很難想象出“林海”一年四季是怎么美麗、怎樣誘人的,若教師只憑傳統的教法,學生對課文只能一知半解,更談不上對他們進行審美教育。此時運用電教,教學效果非常好。筆者執(zhí)教此課時設計了一片美麗的小興安嶺全景抽拉的幻燈片,并播放優(yōu)美的觀賞樂曲,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解說,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們全神貫注地聽解說,盡情欣賞幾百里連成一片的林海誘人的美景。這樣,小興安嶺的整體美就自然映入學生的腦海,孕育了愛美情趣。緊接著又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依序觀看春、夏、秋、冬四幅樹景的幻燈片,結合課文,品賞四季樹景各自不同的色彩,及各類珍貴物產、美妙誘人的林間花園。最后又啟發(fā)學生從部分回到整體,由表及里剖析小興安嶺既是花園,又是寶庫的整體藝術形象美。這樣,通過觀察、閱讀、思維三結合,學生不僅受到美的情感感染,而且從中掌握了“開門見山,揭示林海,引人入勝;中間詳細,四季特色,令人驚奇;篇末點題,畫龍點睛,催人奮發(fā)”的整體語言結構美,取得了學文、悟道、審美三大效益。
2 巧用多種媒體,品味語言美
語句豐富生動形象,詞義多變褒貶分明,有的還富有詩情畫意是我國小語教材的一大特色。電教手段形式多樣,使用靈活,根據課文的需要適時選用相應的電教媒體,把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品味文章的語言美,自覺接受形象美的教育。
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經這樣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美、品賞美。制作文字投影比較簡單,操作方便,通過比較,效果顯而易見。如教《翠鳥》第一段寫翠鳥羽毛鮮艷的語句時,制作這樣兩段文字投影:第一,頭上羽毛是橄欖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綠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第二是課文的原句。
讓學生比較,他們即刻發(fā)現兩段話的不同點。然后,又讓學生一邊看翠鳥的幻燈片,一邊反復品味兩段話各自的滋味。此時,課堂上氣氛活躍,學生爭先恐后要求發(fā)言,最后一致認為:第一段話只寫出了翠鳥羽毛的顏色,句式顯得呆板,而原文不但寫出了翠鳥羽毛色彩和花紋非常鮮艷,而且用上三個比喻(把原文寫出),形象地描繪出翠鳥是那么活潑可愛。通過這樣教學,學生品出作者用詞是那么準確生動,句子又是那么優(yōu)美形象,從中受到語言美的熏陶。
在教《翠鳥》一文第二部分介紹翠鳥活動特點時,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怎樣才是“貼著水面疾飛”?學生難以領會,特別是“翠鳥蹬開葦桿,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這些在剎那間進行的幾個連續(xù)動作和“只有葦桿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的含義,學生不容易弄懂。此時使用電教手段,一邊演示翠鳥叼魚的情景,一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眼睛盯著蹬開葦桿叼起小魚而展翅疾飛的美麗翠鳥,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中,看到的翠鳥活了,飛了,動作是那么敏捷。再反復朗讀課文,品味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精練。此刻讓學生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時,學生對答如流。這樣電教發(fā)揮了獨特的優(yōu)勢,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由眼—耳—腦—口多種感官協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 展現優(yōu)美景物,鑒賞自然美
大自然是個絢麗多彩的世界,是個變化無窮的“萬花筒”,它的美千姿百態(tài)。小語教材中有關自然景物的優(yōu)美描寫,有河流山川的壯麗美,有花草樹木的生機美、秀麗美,還有名勝古跡的神奇美,等等。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只要動手去采,隨時會發(fā)現晶瑩的寶石。”但是大自然雖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有些卻在千里萬里之遙遠,又不可能讓學生隨時親臨其境,親睹其景,這時電教可以助一臂之力。通過優(yōu)美的風景錄像再現課文景物,讓學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進入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
如教《瀑布》一文,單憑說教式教學,學生很難領會到瀑布聲、形的雄偉壯麗。教學時利用錄像資料,學生可以看到青山上游人在彎彎曲曲的路上走著,聽到遠處傳來一陣陣嘩……嘩……,轟……轟……的巨響,學生從聲音上領略到瀑布的氣勢雄偉。山路忽然一轉,出現在學生眼前的是綠色的高山襯著銀白色的瀑布,讓學生與作者一同欣賞美得超出尋常的瀑布:瀑布從高山上飛瀉而下,串串乳白的水珠閃著光亮,簡直成了“珍珠的屏”。學生最難理解的是“如煙,如霧,如塵”。最后播放來一陣風,瀑布水花飛濺,光閃閃、亮晶晶,如碎玉崩濺,似珍珠飛舞。學生親眼可見,很快地領會了“風吹瀑布,如煙繚繞,如霧蒙蒙,如塵滾滾”的美妙景象,領略瀑布的雄偉壯麗,接受自然美的沐浴,產生強烈的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4 播放人物事跡,領悟人格美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介紹我國古今優(yōu)秀人格美的課文。這些課文充滿了警策后人,感召來者的“美”的精神力量,是弘揚中華民族美德、孕育學生心靈美的源泉,但他們大多數是小學生所不熟悉的。運用電教手段可以跨躍時空,使課文中的榜樣人物再現在學生的眼前,讓他們的崇高的理想,高貴的品質,高尚的情操極大地鼓舞、激勵、鞭策下一代,為了祖國明天更美好而努力奮斗。
如播放錄像:《黃繼光》一課中黃繼光為了祖國人民和朝鮮人民,“張開雙臂,向噴射著火舌的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董存瑞為了解放祖國,英勇地托起了炸藥包;《飛奪瀘定橋》中紅軍戰(zhàn)士奮不顧身地沖過熊熊大火與敵人展開激烈搏斗。
5 緊扣文章題材,剖析意境美
在語文教學中,精選一些題材新、立意新的課文,恰當地運用電教手段,引導學生剖析文章題材,選材組材,深入理解課文的層次、內容,設身處地地體驗作者的情感,領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即意境美,產生情感的共鳴。例如《大海的歌》一文中,要引導學生從大海兩次“唱歌”的含義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授課時以“假想旅游”的方法讓學生隨著錄像機鏡頭游覽海港一片繁忙景象和大海中我國自己的石油開發(fā)快速發(fā)展而感到歡欣鼓舞。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大海唱著歡樂的歌”和“大海正在唱著一曲新歌”的不同含義,并討論回答這篇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既進一步了解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又領會作者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向往海洋開發(fā)的美好未來,并從中學習了選材表達新意的寫法。
6 啟發(fā)想象,訓練表達美
我們不但要引導學生尋找美、感受美、理解美,而且要引導學生積極發(fā)現美、表達美,以達到語文教學中擴散思維,發(fā)展語言的目的。為此,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以直觀為線索,啟發(fā)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美。如教古詩《望廬山瀑布》,學生理解第一行詩句的意思后播放配有優(yōu)美音樂的錄像,學生邊聽、邊看、邊想。教師問:“如果你也來到這般景象中會有怎樣的感受?”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說:“香爐峰上團團霧氣,在陽光中,變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煙霧燎繞的仙境之中。”讓學生領會三、四兩行古詩的意境時,關掉錄像聲音,讓學生邊看壯闊的瀑布,邊展開豐富的想象,提問:“你覺得眼前的瀑布象什么?”有的說:“這長長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揮舞的銀紗,美極了。”有的說:“瀑布從高高的山上奔騰而下,仿佛一條白色的巨龍從天而降,”……這樣利用電教手段在教學中展示美的對象,學生從中體驗美并積極地發(fā)現美、表達美,營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