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立裕
【摘要】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的核心目標是針對中國教育的特點,提出一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理論、資源、工具與環境、模式和方法、評價等),并在部分職高課程進行應用示范,推動教育的現代化,促進學校教育創新工程的實施。應用建構主義的教學理念進行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將通過一種人性化的、情境性的課程教學設計,具有開放的、需要持續改進和完善的特點,能隨時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補充和修訂,需要學生掌握的課程核心內容將具有逐漸生成和顯露的特點,更適合職高學校學生的專業課程的教學。
【關鍵詞】機械類 建構主義 專業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20-03
1.引言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的核心目標是針對中國教育的特點,提出一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理論、資源、工具與環境、模式和方法、評價等),并在部分職高課程進行應用示范,推動教育的現代化,促進學校教育創新工程的實施。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建設完成后將最終形成一套全新的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的系統理論,包括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本質與內涵、模式與方法,新型建構主義理論,教學結構理論,面向信息化的教學設計方法,創新人才培養、信息化教學的績效評估理論等。在有關資源環境的建設中將重點研究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基本結構與組成元素、數字學習環境中的信息生態和典型教學軟件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的案例;設計、開發體現新一代教學理念的網絡教學平臺和體現新一代評價理念的績效評價工具;提出教學資源規模化開發流程和模式、指導原則、評價標準和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機制;并在典型教育領域中,開發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教學資源樣例,最后專業課程建設將通過積累一批可借鑒性強的成功教學案例,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深層次整合,實現學校的跨越式創新發展。同時,圍繞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的總體目標,力圖建設成一個能滿足多樣性需求、以多種媒體形式呈現、開放共享型的教學資源服務平臺,并能以素質為核心,能力為基礎,提升職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職高為社會培養具有實踐動手能力及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的人力資源的能力。
2.建構主義——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傳入中國后,國內的眾多專家學者對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逐漸被應用到教學改革、課程改革中。如趙秀蘭[1]就如何在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進行英美文學課的教學進行了研究,并認為這種教學方法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學欣賞能力、獨立探索和分工協作的能力,實現師生之間是平等、互動的合作關系。王子仁、張健[2]在網絡課程建設中嘗試應用了建構主義的理論,并認為其對網絡課程的成功開發和應用具有指導意義。張立等[3]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為指導,提出了《數據結構》彈性課程內容體系、網絡化協作學習方法以及基于興趣的學習模式等教學改革策略。劉曉燕[4] 嘗試將建構主義理論影響下的支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英漢翻譯教學,探討了該模式相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優勢。辛淼淼[5]則認為將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情景教學法應用到高職高專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是非常合適的選擇。
建構主義在教育理論上的應用源于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 ),以他為首的專家們把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思想在上世紀80年代引入到了美國,人們對人類學習過程和認知規律的研究也逐漸從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發展到了建構主義。
與以“刺激—反應—強化”為核心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不同的是,建構主義是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建構事實,或者至少說是在解釋事實。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中,個體的經驗世界是用個體自身的頭腦所創建的,由于個體以往的經驗以及對經驗的信念不同,所以個體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將不同,因此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更關注如何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建構知識,強調的是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屬性,而“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意義建構作為建構主義學習的中心,它強調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目標指引性、任務真實性、不斷反思性和互動合作性[6]。
目前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影響下形成的教學模式主要有:拋錨式教學(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支架式教學(Scaffloding Instruction)模式、認知學徒(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模式、隨即訪取教學(Random Access Insturction)模式等。
3.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課程不僅應給予學生知識,還應促進學生的發展,而知識和發展的本身又并非一定是同步的,學生如果無法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僅是機械化的記憶知識將無法對自身的發展有所幫助。因此,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其定位應該是開放的、需要持續改進和完善的,能隨時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補充和修訂,需要學生掌握的課程核心內容應具有逐漸生成和顯露的特點。
同樣的,基于建構主義的課程教學設計應是一種超越技術理性的課程設計,是一種人性化的、情境性的課程教學設計,應充分考慮到個體的差異性、知識的不確定性、課堂情境的復雜性、多樣性和不可預測性;不僅應提供固定的事實性知識、程序性知識,還要充分考慮不確定因素,提供綜合性的、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課題讓學生探討,為學生將經驗與知識的結合留出空間,以此學習理論建設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將不僅僅是傳統上對課程理論知識、技能的描述,還應該能通過課程培養學生的批判和創新精神,來促進課程自身的生長與更新。另外,正是這種開放性將使專業課程建設能適應不同的教學需求和要求。
3.1基于建構主義的課程教學內容建設
課程教學內容建設最主要的研究內容是課程指導思想,課程開發原則和程序。在建構主義理論下,知識、教學和師生關系與其他學習理論相比己發生很大的變化,需要建立能與建構主義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全新的課程理論和方法體系。
3.1.1 基于建構主義的課程教學內容建設開發的條件
一、現代信息技術發展:
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和四大屬性,顯然,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網絡的特性和功能有利于四大要素的體現。同時,多媒體技術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自我反饋、自我評價,同時,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選擇適合于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和學習方法,從而使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二、學校和教師對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內容建設的認識和認可:
過去,教師作為單向控制的知識傳遞者,他僅需對所授內容精通,能運用語言準確表達,再輔以一定的直觀教學,便可完成教學任務。但現在作為建構主義課程建設的實施者,是學生在學習課程過程中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幫助者,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授內容,還必須熟悉與建構主義理論相配套的教學設計的內容框架、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需要獲取和處理大量信息,需要具備一定的網絡應用技術,能掌握和使用一定的多媒體教學應用軟件(如PowerPoint,Flash等),這無疑對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2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的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
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是指課程開發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必須適應學生的學習程度,而非學生適應課程,并為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在此基礎上,課程建設將在“因人制宜”、“因材制宜”原則下,啟發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歸納,并引導學生自行認知新的知識。
二、情境加活動原則:
是指要重視學習情境和活動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盡可能在真實崗位生產情境中通過活動方式實施課程;這樣情境性的知識有助于學生理解、記憶、應用和建構新知識和技能,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從學校學習到崗位工作的過渡。建構主義的課程建設目標就是為學生建立一個真實工作場景下的學習環境,協助學生從事各種學習活動,從而完成新知識的有效建構。
三、動態、開放的原則:
動態原則是將對課程開發、建設的各個過程、層次進行多次的評價,使評價活動循著“評價—反饋—改革—評價”的動態過程進行。遵循動態化評價過程,可以使評價的指導、監控功能得到更好地發揮,同時也使得課程建設呈現開放狀態,根據動態評價提供的數據調整課程內容,以適應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狀態。
3.1.3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開發過程
一、制定課程目標: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課程建設目標要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體現出全面性,同時也要區別對待,體現出開放性和彈性,使課程實施朝著市場要求的方向進行,也能使學生得到個性化,并使所有學生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很好的發展。
在這種目標的指導下,教師需要創設模擬真實的崗位工作情境,學生在這個工作情境中自行探索或與他人探討,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學生由于理解力、適應力及價值判斷不同,他們對問題的思考以及進行的操作活動也就存在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必要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個體的學習。事實上,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認識,每一個問題都會成為學生個體發生轉變的階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展示自己的個性,通過多元的視角使問題的解決更加完滿,也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培養。
二、選擇有助于學生進行“意義建構”的課程內容: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課程內容建設需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的選擇,必須深入全面地分析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知識結構和學科發展動態等職業教育課程的基本問題,這樣開發的課程才能為職高生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掌握必備的能力奠定基礎。在選擇課程內容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課程內容要符合職高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職高學生的身心發展己開始成熟,但是還不夠穩定,尤其是心理成熟度缺乏穩定性,但在智力發育上思維力強,具有較高的接受能力和創造力,而且學生尚無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基礎,所以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上因注意知識結構安排的合理性。
第二,課程內容要符合職高學生個性、個體發展的特點。職高學生有別于普通高中的學生,對于職高畢業后的去向有更多的選擇性和可能性,不同的學生對于課程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課程內容的設計上應具有開放性和一定的可擴展性。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普遍認為通過知識的獲取階段和靈活程度可以將知識分為結構良好領域知識、不良領域知識和專家知識三類,其中結構良好領域知識(初級知識)具有基礎性的特點,結構不良領域知識(高級知識)具有靈活性的特點,專家知識具有創新性的特點。根據學習的一般規律,課程內容的安排順序應從結構良好領域知識開始,以專家知識為學習的目標和終點,那么結構不良領域知識的學習就是過程。
因此為了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課程對內容的選擇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入門性學習中,主要選擇結構良好領域的知識,為學生介紹概括性強、適用面廣的淺度知識,讓學生形成固定的聯結,以建立初級的秩序,避免產生歧義。
第二,在后續深入學習中,則以結構不良領域的知識為主,為學生提供情境應用,打破固定連接,打破初級秩序,知識經歷從有序到無序,在無序中重新建立秩序的過程,幫助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靈活地處理問題。在這些知識建構過程中,需要通過教師建立真實的工作崗位情境,采用大量與真實環境相關的訓練位學生提供學習的基礎,并引導學生建構個人的完整知識體系。
第三,專家知識在職高的課程內容中可以不做體現。
總而言之,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是選擇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3.2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課程教學實施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課程教學實施應根據課程標準所確定的課程目標、內容、評價建議等、課程教學設計等,從學生學習水平、興趣、能力以及教學設施等條件出發,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教授課程、實現課程目標的過程,是課程建設中的實質性階段。具體如下:
第一,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課程教學實施是師生在課堂情境中將經驗不斷內化、外化、重組的過程。基于真實工作崗位情境、學生小組合作對知識建構非常重要,教師應在教學中努力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情境,并盡可能開展活動性教學。情境性教學是建構主義的核心,在本質上是開放的、富有創造性的,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新舊知識發生聯系,對新知識進行加工處理,建構新知識。
第二,活動對學生的意義建構也有重要作用。學生內部、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可以進行有效的對話和交流,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創造知識的機會。具體如下:
①通過多媒體的利用可以更好地實現情境化、活動式的課程實施。
②產學結合的實訓環境為職高的課程實施提供真實的工作崗位情境以及開展活動的機會。
③建構主義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拋錨式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情境中去感受、體驗,而不僅僅是聆聽別人介紹和講解這種經驗。
④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進行主動探索、親身體驗,完成對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
3.4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課程評價體系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途徑對課程的價值進行判斷的過程。課程評價體系的功能一方面是為了度量、預測和控制了解社會及學生的需要,以此作課程規劃的依據,也可以了解課程目標的達成程度,判斷其成效,保持課程內容、課程設計的持續完善,另一方面是反饋、轉化和激勵。通過評價診斷課程、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尋求課程問題,以便及時修訂課程安排與教學計劃,旨在激發課程內在的生成能力。應注意的是:職業教育課程評價標準應該是多元化的,充分考慮課程實施的情境和結果,將學生、教師的評價與社會、家長、學生評價進行整合。還可以將評價主體轉變為學校管理者、同行教師、學生以及教師本人共同參與,這樣可從多方面、多角度對教育活動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也有利于教師、學生不斷地對教育動和學習活動進行反思,進行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并在課程開發的每一階段對課程進行評價,即進行形成性評價。
4.結論
基于建構主義的職高機械類專業課程建設通過轉變學校和教師的觀念,改革課程內容,改變課程實施方案,更新課程評價體系等各個方面完成從傳統教育理念步入應用現代教育理念的過程,在后續的開發過程中將著力于提出整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學校教育創新的整體解決方案(包括理論、資源、工具與環境、模式和方法、評價等),并在部分職高課程進行應用示范,推動教育的現代化,促進學校教育創新工程的實施。
參考文獻:
[1]趙秀蘭 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J],咸寧學院學報,20l0(4),98-99
[2]王子仁、張健 在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網絡課程建設[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7(4),168-170
[3]張立,石巖,張洪萍,王偉嘉,余叢彬 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下的“數據結構”重點課程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1(6),74-75
[4]劉曉燕 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英漢翻譯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1
[5]辛淼淼 情景教學法在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1
[6]歐麗榮 基于建構主義課程觀的高職課程開發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