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健
摘要:有效教學校本研究的三種模型是個體式、伙伴式和專家式,個體式側重于全員參于,倡導“三小一短”?;锇槭絺戎赜谙嗷ブС?,專家式側重于引領。學校備課組、教研組可以以伙伴式為基本研究模式,教導處、教科室可以以專家式為基本研究模式,各自組織研究活動,不管采用哪種研究模型,我們都強調進行專題研究小調查。
關鍵詞:有效教學;校本研究;模型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2-0018-03
當前,有效教學是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對于一所學校而言。該如何開展有效教學的校本研究呢?我們在實踐中提出了三種研究模型。
一、三種研究模型
1.個體式(下圖)
在這一模型中,關鍵是“兩讀”、“三問”、“兩課”的落實。
“兩讀”是指圍繞已經確立的專題查閱資料,讀懂文獻。其中“初讀”是指理解專題內容的基本要義,找出基本操作點、突破口?!把凶x”是指研究前期,要反復認真閱讀與專題高度相關的文獻資料,“明確已有的研究結論和經驗,發現原有研究的不足”。找出研究現狀與一般趨勢,找出存在問題,提出該專題自己研究的初步設想;研究后期,要再次反復閱讀以前讀過的那些相關聯的文獻資料,與自己專題研究的初步成果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比較。努力找出自己成果與他人成果的不同之處,尤其是其中的創新點。
“三問”是自我反思環節。一問:研究前的小調查客觀嗎?二問:研究課完成了哪些任務?還存在哪些問題?三問:再次查找資料解決問題了嗎?
“兩課”是專題研究中的實踐環節。它體現“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思想。具體做法是,執教平行班的教師要強調同質同步研究:相同內容,不同班級,進行研究(觀察、驗證設想);沒有執教平行班的教師要強調同質異步研究:相同類型的內容。同一班級進行研究。
2.伙伴式(下圖)
在這一模型中。“初讀”、“研讀”以及“兩課”與個體式中的相同?!叭x”是指“初讀”、“研讀”、“互讀”?!盎プx”,是指研究中期對文獻再次解讀,伙伴中每一個成員都把課堂第一次實踐中產生的新問題以及未解決的問題與文獻進行比較,互
相解讀存在問題的緣由,從而厘清其本質,為課堂再次實踐作準備。
“五議”是指互相討論五個問題。一議:預設性目標與生成性目標達成了嗎?這個目標既包括課堂教學目標也包括專題研究目標。二議:對專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是否更清楚了?三議:課前調查與課后調查的比較形成了怎樣的規律性認識?四議:在解決問題時又遇到了什么障礙,該如何解決?五議:本方案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討論它的創新之處。
3.專家式(下圖)

在這一模型中,“兩讀”、“兩課”都與個體式相同。其中的“問”是指先自問,再同伴互問,然后向專家提問。要在疑處問,在“本質”上問?!白h”是指先與同伴議論,再與專家議論。要“議”操作的可行性,“議”解決問題的思路。
其實。這三個模型中的伙伴式和專家式是團體型,因此我們把理想模式分為了兩種,一是個體型,二是團體型。
二、操作
模型的開發只有付諸實踐操作才有直接意義,才具有生命力。校本專題研究是立足于學校層面來開展的研究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個體的力量,更需要集體(群體)的力量。因此,我們認為,個體式研究側重于全員參與,側重于實踐操作;伙伴式研究側重于互相支持,側重于對實踐操作的不同解讀;專家式研究側重于引領,側重于對實踐成果進行理論上的提升。個體式與伙伴式、專家式相結合,因校因人而異。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專家式研究一般一學期一次,伙伴式與個體式是主要的研究方式。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必須與經驗豐富的中老年教師或縣區級以上骨干教師師徒結對,師傅要了解徒弟的長處與不足,有針對性地給予悉心輔導。師徒結對參見專家式。伙伴式強調互助性,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共同提高,但必須有召集人,具體負責相關事務。專家式強調支持性,在對話中指導,有理念上、方法上的支持,注重傳、幫、帶。
個體式研究倡導“三小一短”:小專題、小活動、小習作、短周期。“小專題”是指從教師自身迫切需要解決的課堂教學問題中提煉出的某一方面的專題,它往往是被忽視的小問題、小現象。專題的切入口小,容易把握。小專題研究的實踐已經非常豐富。例如,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以教師的小專題研究為抓手,推進區域性教師的專業發展”。又如,山東省棲霞市教研室組織全市數學教師參加“計算教學”小專題研究?!坝嗅槍π缘亟鉀Q教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極大地調動了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我們借鑒這些成功經驗,在有效教學理念觀照下對小專題作出分析,強調從小處著眼,提出課堂教學中的存在問題,從實處入手,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反復實踐,不斷反思,使研究不斷走向深入?!靶』顒印敝缸约旱恼n堂研究活動,范圍小?!靶×曌鳌敝杆^的研究成果不追求長篇大論??梢允前咐治龌蚪虒W反思?!岸讨芷凇敝秆芯恐芷诙?,可以是一個學期,甚至一個月。
學校備課組以自定專題為重點。以“三稿”為中心,以“課堂自行設計(形成第一稿)——組內討論、修改(形成第二稿)——結合專題自我反思,再次修改(形成第三稿)”為基本方法。以“伙伴式”為基本模式。要求有案例分析、現場研討等,隔周活動一次。
學校教研組以自選專題為重點。以學科專題理論學習為突破口,以“兩課”為中心,以“伙伴式”為基本模式,隔周活動一次。要求有專題教研實錄、經驗總結等。
學校教導處、教科室每學期組織一次跨學科專題研究活動,以“專家式”為基本模式,以“五結合”為基本方法,也就是備課組與教研組相結合、課例研討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專題研究成果展示與問題會診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協作組與共同體相結合,圍繞期初制訂的專題研究計劃,提出共同關注的問題,集中討論、解決。一般分成果展示、專家評點、研討延伸三個專場。歷時兩天至一周。
專家式要突出創設研究與討論的氛圍,鼓勵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立足有效教學理念。提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以防止專家“一言堂”或“假性討論”。專家輔導或作講座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多作案例分析,多啟發教師對專題作深入思考。專家點評,“作為校本教研的活動形式,評課要致力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以及提出問題解決的措施。使評課成為教師專業成長和教學水平提升的專業活動”。要從有效教學的理念出發引導教師針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重新認識自己課堂中學與教的有效性,為重新設計作好準備。專家“要注意不要剝奪基層學校教師的話語權力,注重彼此間的傾聽與互動式交流”,決不能讓基層學校教師扮演“靜聽”角色。同時,“要淡化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促使基層學校教師以主人翁的姿態自我提升”。一句話,“從‘教育專家的倫理獨白轉向‘公眾與教育專家的平等對話”“彼此的觀點、生活經驗、言論自由、利益偏好都會得到空前的尊重”。
不管采用哪種研究模型。我們都強調專題研究小調查。研究前期的調查著重于客觀反映課堂教學的現狀。研究后期的調查著重于反映課堂教學改進之處,關注前后相關量之間的對比。強調共同捕捉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有效因素與低效、無效現象,通過對專題多層次的分析、歸納提煉,形成新的認識。強調基于課堂教學實踐背景的重新解讀有效教學理論,重新審視專題文獻,形成修改意見及新的實踐方案。我們在注重同一學科教師專題研究范式探討的同時,加強了不同學科教師專題探討的研究,尤其是同一班級任課教師的同一專題研究。例如,小學課堂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各個學科之間可以借鑒,并發現自身創設情境的誤區。再如,作業設計,為“五嚴”規定的落實拓展了思路。我們要求伙伴式、專家式研究注重規范性,研究臺賬要齊全,專題研究方案、研究過程、評估、成果展示與推廣等操作要規范。
參考文獻:
[1][4]余文森.校本教學研究的實踐形式[J].教育研究,2005(12).
[2]賀慧,向艷.區域推進教師小專題研究的實踐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08(3).
[3]翟李紅.從“小”嘗試和“小”研究做起[J].人民教育,2011(3-4).
[5]鐘璞.基層學校教師“校本”培訓新模式探析[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
[6]胡軍良.“對話”與“責任”:當代中國教育倫理重構應有的兩個向度[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