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杰 何漢武 張紅
摘 要: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學生藝術團隊建設不是單一的藝術行為,更不是泛娛樂化的行為。通過這個載體,構筑育人環境,實現育人的目的:增加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人文精神、拓展想象力、塑造健康人格,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高校學生藝術團也是優秀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載體之一,并擔當著建設校園文化和打造文化校園的責任。
關鍵詞:通識教育;藝術團;工具人;文化傳承與創新
受工業文明所特有的專業化、標準化對人才需求的影響,應用學科、管理學科、工程技術學科及其各種應用知識進入了原本以人文教育為重點的大學教育領地,在學校教育中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在越來越明晰的專業化教育體系和越來越細化的工業人才需求中,學生被“訂單式”培養,成為大學人才生產線上被按照各種專業規格批量加工的“材料”。高校培養的人才凸顯“工具化”特征,成為分門別類的“專門技術人才”或是“工具人”,而不是具有人文素養的現代社會主體。[1]這嚴重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訴求。
學生藝術團的建立,意味著一個弱化“工具人”特征的切入點或是突破口的誕生。在對藝術的感受、理解、審視的過程中,使內在的人文素質得到提高,使人更加向往生活,熱愛人生,并審視自己。同時,藝術教育有利于學生在專業學習里有所頓悟,從而引燃創新意識,生成創新模式。這說明藝術教育能夠優化學生的思想素養,促進學生審美品位和道德意識的提升以及創新思維的拓展。
2012年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期間,中國47所大學校長在“讓中華文明薪火永繼高校藝術教育杭州宣言”中指出:“大學是傳播科學知識的理性王國,是弘揚人文精神的詩性家園,也是引領社會文化潮流的精神輻射之源。鼓勵大學生藝術團深入基層,面向社會宣傳演出,為推進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智力支撐。”所以,建設好理工科背景下的學生藝術團就顯得更為重要和富有意義。
一、學生藝術團的文化構建
(一)學生藝術團建設的目的、任務
建設學生藝術團隊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載體,也是優秀文化傳承和文化創新的載體之一,肩負著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和打造文化校園的職責。根據學生藝術團非專業性特點等建構了兩個中心任務:對外塑造學校形象——為學校服務;對內強化素養——為學生服務,這也是任務之根本。
在訓練、演出中,來提升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高,當然,也更有利于學生個性特質的培養。眾所周知,個性是創造性的重要特質。藝術創作、欣賞、體驗的過程就是積極地創造世界的過程,其本身就體現著強烈個性特質。“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使學生學會了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科學上的創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想中得到啟迪,然后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2]所以,藝術引燃了自由的馳騁,自由支撐了個性的成長,個性拓展了創造的空間。“科學技術藝術化、藝術技術科學化”或“文理交融”,應是學生藝術團成員率先實踐的和垂范的理念。[3]
(二)學生藝術團本體生態
注重技能性,強調實操性,是學生藝術團建設的最基本要求。缺少藝術的技術性就缺乏藝術的表現力,自然失去了感染力和影響力。加強四位一體(教學、訓練、表演、人格塑造)的藝術團建設,教師圍繞學生進行施教,學生圍繞技能進行學習,團隊圍繞藝術進行表現,藝術表現圍繞人文精神來打造詩性家園,進而構筑育人環境,最大限度地培養符合未來社會需要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優秀人才。
通過教學、自學、藝術交流等形式的體系化孕育,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發展”——啟發想象、拓展思維、塑造人格。
(三)學生藝術團形式內涵的構建
因校而宜,因學而建。由于學校特點、學生規模、文化背景、人文傳統等差異以及絕大多數藝術團為非專業性質等,可以選擇具備優勢的團隊進行建設。從高校特點的普遍性來看,建立以歌、舞、樂、戲劇等為主的藝術團隊比較可行,但依據本校特點和傳統來培植學生藝術團更為準確,成效也會更加顯著。要以培養學生自我表現和感悟藝術世界為目標,這樣學生天性中的想象和自由,追求和創造,才能在這藝術實踐的天地中得到體現。進而,樂己、樂人,同時也達到了為學生服務、為學校服務,為社會服務的目的。
經典傳承文明,雅言浸潤人生。藝術團表現的內容要有品、有味、有情、有趣且具時代性、引領性。實質上這種形式和內容上的展示與第一課堂形成一定的互補,展示別樣而豐富的人文內涵,拓展了教育領域,擴展了受益面。他是理工科院校教育內容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補充,使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趨向、精神和物質生活世界等接受著春風化雨的浸潤。
總之,不論建立什么形式和內容的藝術團隊,其理念是方向、師資是關鍵、團員是根本、設備設施是前提、經費是保障,孕育學生健康成長的團隊文化是永恒的主題。
二、學生藝術團運作與創新
(一)追求育人過程的歡愉
重視藝術教育教學,強調學生參與過程的歡愉,追求在輕松和愉快中度過學習的時間,這是方式方法,同時也是教育的目的。大學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最終都是通過學生自覺的吸收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和實現目的的最大化。所以,有了輕松歡愉的學習過程,自然達到了施教的效果和目的。
(二)建立互動運作模式
個性化、全球化、科技化,可以說是今天教育的趨勢,忽略了這一點就意味著教育理念的落伍。同時,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角——唯一領導者。以往把許多人關在同一間教室里灌輸知識的做法有些過時了,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工作環境的個性化教育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但現代教育背景下造就的學生仿佛一缸水,如何把握教師的角色?確實到了認真思考和行動的時候了。因此,改變以往由教育者主導課堂教學活動的局面,構建一個開放的雙向互動課堂教學活動運作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三)建設有序團隊的必備考量
客觀認識藝術團的特性,是建設好藝術團的前提:一是藝術團的非專業性,而演出效果的專業性(非專業團體,但要有專業團體的素養);二是藝術技能上的白丁,但要演出表演上的行家(進團之前沒有掌握任何藝術技能,但要通過一定培訓掌握并能夠進行藝術的表現);三是服從學校教育的常規性管理,但要兼顧藝術團活動的特殊性(就是穿插于所有專業課程的空隙來進行訓練演出等);四是藝術社團管理的分散性,但要兼顧團隊活動的整體性(學生來自全校多個學院、多個專業、多個校區,而他們的訓練、演出等更多體現的是整體性);五是藝術團演出任務的即時性與排練的突擊性(學生藝術團活動有很強的臨時性特點,而專業學習的穩定性與不可侵犯性是學校教學的原則);六是藝術團活動的時效性與專業學習的固定性(藝術團身份是其兼學別樣的象征,專業學習是每個團員必修的科目)。只有把握好以上所談客觀特性,才能夠建設符合本校特點的學生藝術團隊,并使之健康有序發展。
三、學生藝術團合理機制的孕育
(一)團隊運作機制
藝術團實行以學生自我管理為主,教師管理為輔的運作機制。每個團隊都由學生推薦團長和相關管理人員,并各負其責,分頭管理。在管理中學,在學習中管。將藝術團團員的技術指導納入課程化管理的平臺,對每個團隊開設兩年四個學期不間斷的有學分的藝術選修課。同時要有一定的交流,從不同角度表現出學生的風采和張揚出他們的個性特點。
(二)演出交流機制
舞臺實踐是真正提高學生表演水平的最終“課堂”,缺少這個環節也就失去了藝術團存在的價值。藝術團學生除正常訓練外,每年要結合學校內外相關的活動進行演出,參加定期、不定期的省內外、國內外的藝術比賽交流等。這些活動在錘煉團隊精神、鍛造團隊氣質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并使其充滿求知欲,充滿自信。這不僅有利于形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品牌,而且有利于文化校園的打造。
(三)教師輔導機制
藝術教師即是三尺講臺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同時也是文藝舞臺上的表演者。他們肩負著對藝術團隊的藝術輔導工作,并把對藝術團隊學生的技術指導納入課程化管理的平臺。讓技術、技能等藝術特點突出的教師為藝術團進行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授課,適當聘請社會專家講述,建立起一個培訓學生藝術表演等的長效機制,讓鐵打的營盤(學生藝術團)流水的兵(藝術團學生),經年歷久,鍛造出本校藝術團特有的文化氣質并使其薪火相傳。
(四)自我訓練機制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僅僅靠老師的輔導是遠遠不夠的,更何況學生初到藝術團隊時,在藝術技能上絕大部分都是“白丁”,所以課后的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將集體授課和個別授課相結合,刻苦練習與相互切磋相聯系,拿來主義與批判性思維相結合,以找到適用自己學習、訓練的方法。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在自理中自立,在自立中自強,在自強中成長,在成長中成才。
(五)自我感悟機制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和掌握表演技能不是目的,而是形式,他是一個全方位感知社會的平臺。對于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來講,學習藝術,就是學習在藝術之里,思考在藝術之外,了解藝術再現和表現世界的手法,進而借鑒其思維方式以求在自己所學專業里有所頓悟,在現實世界中有所感悟。大學生隨著知識的不斷提升,其對精神的富足的追求要遠遠勝過對物質的追求,自然追求文化的博大和精深。所以,應激發大學生追求藝術的熱情,探求科學的勇氣,引燃他們對人生、社會更為深度的思考。
(六)客觀辯證機制
盡管眾多高校學生藝術團是非專業性的,但演出效果要最大限度地追求專業性,否則就缺乏藝術表現力,也就減弱了感染力,失去了影響力,甚至學生服務、為學校服務也就成了空話。因此,其藝術表現質量就決定了藝術團存在的合理性。但從學校的角度應有正確的思考:獲獎固然重要(為學校在社會上爭得榮譽),但全面提升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培養創新意識,提升變通能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構筑育人環境才是美育的真諦,素質教育的必須。
四、小結
2008年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期間,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指出:“藝術教育不應該是一種技能訓練和職業操作,更不應該是應對考試的功利行為,而應該成為提高學生審美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在藝術(團)活動中,“樂己”和“樂他”的辨證思想得到孕育和發揮,培養和服務也就逐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校園文化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優秀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平臺。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先進的教育思想必然催生先進的教育理念。實現藝術教育手段的現代化、教育管理的科學化、課程建設的體系化、教學裝備的規范化等,也就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藝術教育目的: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生藝術團將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衣俊卿.回歸大學的文化品質凸顯大學的文化功能[J].中國高等教育,2007(2):21-24.
[2]新華社.溫家寶登門訪四老與朱光亞、何澤慧、錢學森、季羨林親切交談共商大計[N].團結報,2007-08-07.
[3]王永杰.淺析對大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意義[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高等教育),1995(12):69-72.
(責任編輯于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