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永 李德新
摘 要:分析了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狀況,指出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特征。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迫切需要著力解決農藝與農機脫節問題,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主導產業技術支撐體系。分析和構建了糧棉油生產、規模養殖和園藝作物三大領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術體系。
關鍵詞: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需求分析;科技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55-02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江蘇省各地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進程。蘇北、蘇中土地流轉率達到30%~40%,據沭陽統計,該縣土地流轉達到50%,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0%,在蘇南土地流轉的進程更快,吳江縣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大量輸出,泗陽縣裴圩鎮全鎮約有70%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對夫妻只能種幾畝地,現在一對夫妻可以經營幾十畝地到幾百畝地,一個經營大戶只要雇幾個人,可以經營幾千畝地;以前一戶農戶只能養幾頭豬,現在一個專業戶可以養幾十頭到幾百頭豬,工廠化養豬,一個工人可負責2 000頭豬。隨著土地規模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村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與傳統的小農經營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僅經營方式不同,其生產的技術體系也完全不一樣。傳統的小農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作,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要求精耕細作,勞動強度大,產品整齊度差,其技術主要是長期生產過程中的經驗。如陳永康的水稻生產經驗就是傳統的小農生產的技術典型。現代農業是規模化的生產方式、產業化經營形式,主要借助于農業機械化,只要少量的職業化的農民,勞動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產品整齊劃一,是標準化的生產,它的技術體系是在綜合各種環境條件,依據成本核算,科學設計出來的精確農業。因此在現階段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過程中,了解掌握規模化、產業化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研究建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產業技術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迫切需要著力解決農藝與農機脫節問題
長期以來,農藝與農機的脫節是中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大詬病。從事農藝科技的人員與農機設計者之間的溝通較少,搞農藝的不懂農機設計和生產的復雜,搞農機的也不了解農藝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矛盾主要是:農機與作物品種之間的矛盾,農機與耕作制度之間的矛盾,農機的單一性與農藝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農機的固定性與農藝的多變性之間的矛盾,農機有限的可靠性與農藝較強的農時性之間的矛盾,國外農機與中國農藝之間的矛盾。農機與農藝的矛盾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且牽涉到農業部門和農機部門體制方面的問題。
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為農業機械化打開了發展的空間。農業機械正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2011年中國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54%,“十二五”末要超過 60%,也就是說目前大多數的農業生產操作是由機器完成。而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又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機化正深刻影響著作物品種選育方向、耕作制度變革方向、栽培模式改進方向。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日益從以生物技術為主向生物技術與機械化技術并重及輕簡栽培方向轉變。
當前,要從培育適合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品種,制定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研制適合農藝要求的農業機械等三個方面著手解決矛盾,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要立足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需求,大力研發推廣增產增效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化技術。針對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戰略需求,以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經濟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為目標,重點突破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機械化技術瓶頸,形成適宜不同區域、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針對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重點研發推廣果蔬茶、設施園藝、設施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關鍵技術與裝備。針對丘陵山區種植制度多樣、規模小、種植分散的特點,大力研發推廣小型、輕簡型農機化技術與裝備。針對促進節能減排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發以精準變量作業技術為核心的高效農機裝備,加快普及保護性耕作、旱作節水、土地深松、秸稈還田、高效施肥施藥等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節地農機化技術。
三、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主導產業技術支撐體系
近年來,農業新的經營主體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私營農場、種養大戶不斷發展壯大。在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延伸產業鏈,其生產過程包括產前、產中、產后多個環節。產前品種的選擇、農業生產資料等投入品的準備,產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后的產品收獲、加工保鮮,每個環節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需要多項技術的配套。沭陽種糧大戶滕云飛,以前水稻曾達1 400斤畝,現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麥曾達1 000斤,現在只有700斤,產量越來越低,問題出在秸稈全量還田上,技術不過關,播種質量差,田間發酵嚴重。還有一個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產草菇四五千斤銷往上海,就是解決不了采后運輸過程中的“開傘”問題,使得效益大降。產業鏈上的技術“瓶頸”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大障礙。而單項技術的推廣又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生產上因技術不配套而影響產業發展的現象屢有發生。因此,加快構建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對農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各環節提供技術支持,成為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保證。
長期以來,我們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側重于單項技術突破,解決生產中的某個關鍵技術問題,產生的科技成果在生產中應用往往受到其他條件的制約,轉化效率低,推廣時間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資源,建設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是科技支撐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的重大創新。要認真梳理產業技術需求,完善產業技術鏈條,突破關鍵技術,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撐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重點開展優質高效糧棉油生產、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規模養殖、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等技術體系研究。根據產業發展特點頂層設計好各個技術環節。充分利用省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的調節作用,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科研力量協作,縱橫交錯,協同配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領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術體系構架
(一)糧棉油生產
糧棉油生產面廣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機械化水平發展不一。稻麥機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還在探索之中。秸稈利用難度依然較大。要積極探索利用機械化進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種、精準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統防統治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1.水稻生產。移栽水稻:(1)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粳稻品種,特別是要抗水稻條紋葉枯病、抗倒伏。(2)適合機械化栽插的工廠化育秧技術。(3)機械化栽插的高產農藝要求。(4)高效農藥及植保設備研制。(5)水稻機械化收割、烘干。(6)秸稈還田技術。
直播水稻:(1)選育適宜直播的水稻品種,主要對生育期有嚴格要求。優質、高產、多抗粳稻品種,特別是要抗水稻條紋葉枯病、抗倒伏。抗除草劑水稻品種。(2)機直播技術及農藝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劑應用技術(直播稻雜草是一大難題)。(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麥生產。(1)選育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小麥品種。抗除草劑小麥品種。(2)一次完成碎稈、滅茬、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項作業。難點是一播全苗。(3)除草劑應用技術。(4)小麥機械化收割、烘干。(5)秸稈還田技術。
3.棉花生產。(1)選育早熟、適合機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種。高產、優質抗蟲棉品種。(2)機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術。(3)機械化直播地膜覆蓋技術。(4)適合機械化要求的化控技術。(5)適合農田使用的高效農藥及植保設備研制。(6)機械化采收設備研制。(7)秸稈處理裝備研制。
4.油菜生產。(1)選育適合本地栽培機械化采收的高產、“雙低”、抗病油菜品種(株型緊湊、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趨于一致)。(2)直播技術、除草劑使用技術。(3)育苗技術、機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術。(4)機械化收割、烘干。(5)秸稈還田技術。
(二)規模養殖
規模化養殖的技術需求主要在養殖設施的建設、設備的更新和畜禽糞便的處理上。
1.規模養豬。(1)優良種豬的選育。(2)現代化豬場的選址、可移動、不固化土地豬舍的建設。(3)“豬—沼—菜”種養結合循環技術。沼氣發酵技術,沼液的輸送肥田技術。(4)生態發酵床養豬技術。(5)母豬繁育技術。提高繁殖系數和仔豬成活率。(6)飼料加工和營養配方技術。(7)疫病防治技術體系。(8)豬場監控技術及裝備。
2.規模養禽。(1)優良種禽的選育。(2)養禽場的選址。(3)養禽場的建設、設備的研制和創新。(4)網床養雞技術。(5)林地規模化生態養雞技術。(6)孵化繁殖技術。(7)疫病防治技術體系。(8)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
(三)園藝作物
園藝作物用工量大,種類繁多,特別是丘陵山區的果樹生產,地勢高低不平,種植模式多樣化,給果樹機械化生產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產品的保鮮加工是一重點。
1.蔬菜。(1)選育適合機械化操作的高產、優質蔬菜品種。(2)工廠化育苗技術及高效移栽技術。(3)適合大棚設施內操作的小型機械的研制。(4)蔬菜機械化采收技術及裝備。(5)設施蔬菜的連作障礙防治技術。(6)生物農藥、蔬菜植保技術。(7)蔬菜保鮮加工技術。(8)蔬菜廢棄物的處理技術。
2.果樹。(1)開發果園管理小型機械。包括果園植保小型飛機、修剪機械、水果套袋裝備、果園開溝機、果樹挖穴機的研制等。(2)果園機械化與園藝生產技術的結合。果樹矮化密植技術。(3)特色果品采收、分級、包裝、貯運、加工等機械化技術與設備機械。(4)果品保鮮技術及裝備。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