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達進
【摘要】少數學生在學習上有一定的困難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數學“學困生”較多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也是我們日益關注、探索和要解決的問題。“學困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發展很不樂觀,形勢嚴峻,尤其是我們農村地區的小學,已成為教育領域里令人焦慮的一大社會問題。作為數學學科的老師,從數學教學的角度去了解他們并幫助他們就顯的尤為重要。
【關鍵詞】學困生 心理問題 成因 輔導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4-0099-01
義務教育法要求“適齡兒童受教育的權限是均等的”。作為一名教師,既要關心“優生”,更要關心“差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關注每一名學生,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情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人數眾多的“學困生”。要做好“學困生”的工作,就必須掌握其心理特點、成因,遵循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輔導方法,才能把學困生轉化好、教育好。
1.“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1.1思想上不重視。
“學困生”成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父母思想上不重視,認為現在經濟條件比以前略有好轉,就業機會也比以前多了。即使上個初中畢業也可以輕松地托個關系,幫子女進廠找工作,上不上大學也無所謂。有的學生上大學畢業也只不過在車間里開機器,學歷無所謂,只要自己的孩子不惹事就行了。二類是隨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吃不飽,穿不暖的現象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的孩子每天上學都是手里有各種新鮮的玩具,嘴里有各種各樣好吃的,基本上是獨生子女,所以腰包都有錢,再加上父母愛,長輩疼,家長們也常常因愛不由自主放縱了自己的孩子,使他們養成了一些壞習慣,如好吃、貪玩、以自我為中心等等。
1.2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和經驗。
數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它的邏輯性強,如果學生在某個知識點出現了斷層,不具有必備的知識和經驗,孩子的學習就非常的困難。如有的學生在小學時連混合運算都做不好,到了中學怎么能學好有理數的加減,怎么去解方程呢?
1.3缺乏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的學生由于基礎差,成績落后,家長和老師不能及時地給予幫助,而用不恰當的方法去批評,指責,再加上同學的看不起,這樣使他失去了信心,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就連上課也不愿意多看老師一眼,更談不上發言,和同學主動溝通,也不愿意參加任何學校開展的活動。變得自卑、孤僻,對數學厭煩,對老師反感。長此以往,成績越來越差,很自然就成了“學困生”。
1.4學習能力差。
雖然大部分學生之間是有很大差異,但個別學生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因素致使各種能力發展相對滯后,也成了“學困生”。
1.5學校因素。
學校班級授課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因材施教”、“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并且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并不少見,再加上教師枯燥乏味地講解,部分師生對學困生的冷眼相待等也是形成“學困生”的原因之一。
1.6社會因素。
社會上的誘惑很大,有的學生小小年紀就經常流連網吧,營業性的娛樂場所,哪有更多的時間鉆研功課,完成作業呢?
2.對“學困生”的輔導
2.1在細微之處讓學生感受到師愛。
學生在做課堂練習時坐姿往往不正確,教師可以輕輕拍打學生的后背,這樣既能糾正學生的坐姿,在輕輕拍打的瞬間教師的關愛已流入學生的心田;當“學困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特別注意微微側身傾聽學生的回答,用親切的目光與學生交流,用微笑鼓勵學生。
2.2參與學生課外活動,注重與“學困生”的近距離活動。
教師要有意識地參與學生活動,并巧妙地安排與“學困生”一起進行活動。教師參與學生活動是師生快樂的源泉、是師生關系的潤滑劑,更能幫助“學困生”減少面對教師的壓力,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2.3注意與學生的談話技巧。
“學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通過談話的形式進行。教師可以設計或是抓住校園散步與學生不期而遇的機會在草坪上或是樹蔭下談話,也可以請學生為教師送作業本,從而借機與學生進行單獨談話。這樣的談話方式氣氛比較輕松,也不會傷害“學困生”的自尊心。談話前教師應針對“學困生”的具體情況寫好談話提綱,做到有的放矢的談話。另外要注意談話的頻率要恰當,頻率太高會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頻率太低則起不到鞏固轉化成效的作用。
2.4加強對“學困生”的課外輔導。
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學困生”往往不能完全突破,還需教師課外再“添把火”,很多習題“學困生”不能獨立完成,再者數學知識體系連貫性大,必須幫助“學困生”復習基本計算方法、公式等數學基礎知識,因此教師應盡量多為“學困生”安排課外輔導。“學困生”課外輔導可以采取集體輔導、分組輔導、個別輔導等形式。集體輔導可以節約輔導時間,增加輔導機會;分組輔導可以根據學生學習難點的不同分組輔導,從而使輔導更有針對性;個別輔導是最有效的輔導方式,但需要教師付出精力。
2.5發揮集體的作用。
教師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終究是有限的,應發揮集體的力量,讓優生幫助“學困生”,讓班級形成互幫互助、互促進步的良好學習氛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結成學習“幫扶對子”,明確幫扶具體目標,提供一些建議性的幫扶方法。在實踐中我采取了這樣一項措施:課堂上學生可以打亂座次表,幫扶對子坐在一起,老師講解時各自聽課,討論交流環節“學困生”在優生的帶動下參與到課堂教學,而在課堂練習中,優生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困生”完成練習。這項措施實施一年多了,效果很明顯。
2.6加強與“學困生”家長的聯系。
通過電話、面談、手機短信等方式與家長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教師既要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又要讓家長認識到“學困生”轉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確保家長與教師的教育教學思想相協調。教師應給家長提供一些建議性的措施幫助學困生轉化,例如:給孩子提供安靜的學習環境,孩子放學回家后應主動詢問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業。
總之,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需要長期努力才能取得成效的工作,但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數學“學困生”的轉化能幫助“學困生”順利完成學業,甚至改變他的一生;也能讓班級教學實現共同奮進的良好局面;同時也是對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的巨大挑戰,促使教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