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紅
摘 要:現代教學的課堂里,教師們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課型,提出多種教學、學習策略。 “探究性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里的實施,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語文課堂;實施策略
探究性學習方式是國家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倡的。所謂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自主解決問題。語文課堂里的探究性學習,是一種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討,變知識注入為思想溝通,變單向吸收為多面交流的語文教學活動。探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土壤,應當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方式。
一、問題提出,引發探究
作家啟凡曾說:“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研究問題的提出,構成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問題的提出,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也可由教師高屋建瓴地提出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如《聽聽那冷雨》篇幅較長,有探討價值的點也較多。課堂上,有些老師會選擇直接指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這節課,教師抓住突破口,確立探究主題,將學生引入探究實境。
二、小組合作,有效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中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探究性學習體現了教學過程的和諧、自主、實踐和創造,通過全方位的主體參與,讓學生的觀察分析、語言表述、綜合比較、判斷推理等能力得以有效養成。在探索伙伴的選擇、探索時間的調控上,也應有明確的要求。如任教老師教授《未選擇的路》這首詩歌時,為實現精讀四個詩節的內容及情感,提出宏觀的討論問題:請同學們從意象、內容、表現手法欣賞詩歌并交流感受。教師采用如下策略:一是教師按照就近原則,前后桌的四個同學組成一個學習組,由一位“記錄員”將該小組的討論成果記載在“記錄本”上;二是討論時間是10分鐘。教師作為一個參與者,同相關小組一起欣賞各詩節,形成民主的課堂氛圍;同時,教師也作為一個組織者,很好地把握節奏,維持教學秩序,為學生流暢交流奠定基礎。
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聯想活躍、思維敏捷,濃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調動學習智力因素,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小組合作,教師參與,構建民主、和諧、平等的氛圍,有利于學生主動有效地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提供平臺,激勵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語文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是教師導入課文,接著,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深入感知課文,去體驗字詞句、修辭、含義及作者立意、布局等方面的精妙之處,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來表達交流各自的感受。這種教學模式,容易造成教師講學生聽,或者教師問學生答的局面,時間被教師的“講”或“問”占有,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失去了讀、感、思、悟、談、探的機會。而在新的教學模式的指導下,給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現、探究提高的機會。如語文課中,可以打破常規思維,由學生搜集相關資料,讓學生來導入新課;在探究成果展示時,教師可用期待的語調鼓勵學生自己出來賞析某個語段、某句話甚至是某個詞,之后給予中肯、到位的點評,而一組同學也可提出問題由另一個組的同學來解析。學生通過賞析、發問、答疑,整個課堂散發出濃濃的探究學習氛圍。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學生的組合目的,教師的評價機制,課堂營造的氛圍等,都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滿足學生內部探究需求,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教師在課堂里,需更努力為學生搭建展示的平臺,讓學生的探究活動迸發創造的火花。
四、由點及面,深化探究
探究性學習在目標定位和內容選擇上偏重于學科間的聯系和滲透,質疑問難,深入研究并解決問題。同樣語文的探究性學習,要把課文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也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采訪人物、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這種學習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更高的層面上進行學習。如學習《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一文,教師可引導學生由事件品讀出蔡元培先生對“我”的教益及“我”感受到的蔡先生的人格魅力。在這個解讀、引領過程中,教師可先提出:(1)本文寫了哪幾件事;(2)讀者感受到了蔡先生哪些人格魅。學生在概括、交流時,教師抓住關鍵語句進一步追問,直切要害,引領學生真正領會作者如何產生敬仰之情。問題設置由面及點,學生在探究中挖掘、深化。總結全課時,教師還可采用口語交際的形式:模擬蔡先生和“我”的對話,就蔡先生的思想為主題展開對話。這一設計,學生在活動中,再次理清蔡先生與眾不同的思想,真切感受其卓越的人格魅力,洋溢崇高的敬仰之情。
探究性學習既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學習過程。通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經歷其過程,保持其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鼓勵、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創造融洽的教學氣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大膽“質疑問難”“追根問底”和“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指導學生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由點及面的深化探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張家港職業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