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宜湛
摘 要:高校內部審計具有促進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風險、創造效益,進而促進教育事業目標實現之功能,而廣東省大部分高職院校并沒有全面鋪開內審工作,針對高職院校內審工作的現狀,客觀地分析了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了解決的思路。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問題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101-02
廣東是國家的經濟大省,伴隨《廣東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的出臺及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規劃的實施,政府對職業教育投入勢必繼續加大。而高校內部審計則是通過對學校與資源利用有關的業務活動及其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審查,并進行確認、評價、咨詢,旨在促進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風險、創造效益,從而促進學校事業目標的實現。教育形勢的發展客觀上需要內部審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然而,廣東的公辦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并沒有鋪開,更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一、高職院校沒有開展內部審計工作的原因
1.公辦高等職業院校的資金來源渠道少及使用上的集中管理,使得內部審計工作似乎沒有了開展的空間。職業院校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資金、學雜費、繼續教育的收費及飲食服務中心的承包費等,收入渠道不多,且資金來源形式不復雜,以財政撥款為主,沒有必要讓審計去監督資金到位情況,即對資金的合理性、合法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不需要監控;而學院資金的使用管理非常集中,大額的內部資金使用基本都要經過黨委會或院長辦公會討論通過,對外的大宗購買支出則需要通過政府采購,沒有必要再讓內部審計核實資金的實際使用方向、使用結果與效益。
2.公辦高等職業院校行政意識強化,經濟責任意識相對淡化。長久以來,在政府主導辦學的環境下,高職院校沿用了行政管理的模式和意識,任用的中層干部在考量德才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對其的“信任”,淡化甚至于忽略了經濟方面的責任,即對中層干部工作責任的履行程度和工作質量的優與劣的考核只針對該職務職責要求本身,而與經濟因素基本不掛鉤,這樣勢必導致對“如何用錢”和“用錢的效果”的監控的忽略,即對審計工作沒有需求,該類工作沒有開展的必要。
3.內部審計不具備相對獨立性,內審工作并沒有實際開展。目前省內高職院校在省教育廳的“三有”(有章子、有牌子、有專職審計人員)的要求下設立了內審部門,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內審部門職責不清晰,往往與紀檢、監察、財務工作混在一起,而且是在紀委、監察的領導之下,沒有獨立開展工作;有的高職院校雖然設有內審部門,但內審人員是由紀檢、監察或財務人員兼職,并沒有真正的內審人員,所開展的內審工作只是應付上級主管部門而已。在這樣的形式下,內審部門不能有效地履行其職能,不能對管理層的活動進行分析、評價、建議和咨詢。
4.內部審計意識淡薄,對審計存在認識上的偏差。廣東省高職院校大多由中專學校、成人高校轉制而來,具備一定的辦學歷史,原來一直沒有內部審計部門,學院的領導和中層干部及相當部分的教師是20世紀80年代(那時審計理論并不全面)的大學生,沒有真正接觸審計,認為審計就是找毛病,對學院的發展沒有任何建設意義,學院內部已有專職的紀委抓黨風廉政建設,甚至認為審計主要是審核發票,進行實時監控,與會計的監督職能相混淆,沒有必要再多設一個審計部門并配備專職審計人員,那樣只是浪費人力資源。
5.領導不重視,已有的內部審計工作并沒有發揮實際的作用,專職審計人員不安心工作。內審工作是一項專業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內審人員應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和非常強的專業知識,需要熟悉法律、法規、會計、審計等相關專業知識,有豐富的會計、審計工作經歷,具備較強的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和文字表達能力。而大多高職院校所開展的內部審計工作是由兼職人員或從各部門抽幾個人臨時組成一個審計小組,按照各自的工作習慣完成臨時的審計任務,審計工作質量不高,并不能為資金的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提出建設性意見;即便有專職審計人員,也因領導的不重視,升職加薪的希望不大,不敢過多地深入開展內審工作,而力求調往其他部門。其結果只能是內審工作的作用沒有體現,高職院校愈加不重視內審工作的開展。
二、解決當前高職院校內審工作問題的思路
1.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各高職院校內審機構的設立、人員的配備和工作的開展進行督促。盡管目前省教育廳定期對各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進行質量監控,即每三年會下發“廣東省高校??年至??年教育審計工作檢查評分表”,此表非常詳細,包括傳達貫徹落實全省教育審計工作會議精神情況、實施領導或指導的情況、工作開展情況、機構隊伍建設情況和工作條件情況五個大項27個小項,要求各高職院校自行打分,教育廳審計室抽查部分學院的實際內部審計工作開展情況。但是,對該評分表的打分主要是自評,即便有抽查高校的實際情況,抽查的對象主要本科院校及少數規模較大的高職院校,并沒有實際推動大部分高職院校開展內審工作。教育廳審計室應以“教育審計工作檢查評分表”為抓手,切實細致地督促各高職院校開展內審工作。
2.轉變內部審計觀念,提高高職院校領導對開展內部審計工作重要性地認識。隨著教育經費的大量投入和審計理論的發展,內部審計的職能已從傳統的“查錯糾弊”轉變為“客觀評價”和“提出合理化建議”,以促進加強內部管理,它的工作范圍將由“財務領域”擴展到內部管理的各個方面。省紀委、審計廳、財政廳、教育廳等政府部門應從加強廉政教育、財政資金監督、開展院長(書記)離任、責任審計等方式促進高職院校領導提高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只有高職院校領導們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認識提高了,意識到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意義,才能切實開展內部審計工作,也才能真正發揮內部審計對教育事業保駕護航的功效。
3.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相對獨立的內部審計機構。合理、規范的制度是保證審計質量、提高審計效率的重要基礎。在領導重視的基礎上,各高職院校應根據本院的實際情況,建立、完善適合本院的內部審計制度,從而明確內部審計機構的地位、職責和權限,以便內審機構在相對獨立的環境下行駛其職責。內部審計制度應既包括相關審計工作規范,如內部審計工作程序規定、內部審計報告編制規范、審計工作底稿三級復核制度、內部審計檔案管理辦法等;也包括一系列具體的審計規定,如物資(工程、服務)采購審計辦法、中層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辦法、基建、修繕工程項目審計實施辦法、科研經費決算審簽實施辦法、預算執行情況審計實施辦法、領導干部離任經濟責任交接辦法等。只有制定了相對完善、切合單位實際情況的內審制度,內部審計工作才能覆蓋學院管理的各個層面,內審工作才能得以順利開展。
4.重視內部審計隊伍建設,保證內部審計工作質量。內部審計的發展方向是面向業務與管理的綜合管理審計,對審計人員的專業素質和專業勝任能力有較高要求,對審計團隊的綜合知識結構也有較高要求。因此,內部審計隊伍應由具備經濟、管理、法律、建設工程、信息系統等方面專業素質的人員組成,并具備必要的職業資格。在日常工作中,要通過繼續教育培訓、政策理論學習、開展實際理論與實務的研討等方式,不斷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同時,高職院校的領導要重視內審人員的提拔和升遷,以激勵內審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只有重視內部審計隊伍的建設,才能保證審計工作質量,才能體現審計工作的意義。
三、結束語
內部審計工作有無有效開展往往與經濟案件的發生曾反比趨勢,伴隨廣東省公辦高職院校教育資金投入的加大,內部審計的作用愈加凸顯。本文對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并沒有有效開展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思路,以期促進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工作健康發展,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財務司.教育內部審計規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永莉.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問題及改進[J].財會通訊,2011,(3).
[3] 寧可夫.關于加強高職院校內部審計制度建設的思考[J].教育觀察,2010,(5).
[4] 陳芳.高職院校內部審計規范化建設[J].財政監督,2011,(12).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