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一偉 張玲
摘要文章論述了文化素質教育為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保障,分析了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課程體系建設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議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全面素質教育的一部分,自1995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高等學校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之時也開始進入探索階段。在研究生教育中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人才培養的任務和保證。高校及其他研究生培養單位都應該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通過開設科學合理的文化素質課程,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同時得到增強。研究生教育中不僅要重視專業教育,也必須強調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要性,為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提供更為科學、完整、規范的教學條件。
1高素質創新人才與文化素質教育
教育部明確規定:“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必須貫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特別是要加強研究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講,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招收碩士學位研究生,其培養目標是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遵紀守法,品德良好,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和從事科學研究、教學、管理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由高級專門人才前面的定語我們就可以看到研究生的培養必須具有全面性和綜合性。
文化素質教育乍一聽去好像有些不務正業,因為文化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在于它的“非專業性”或“非職業性”,與受教育者未來的職業選擇好像并無關系,然而,當我們認真剖析其功能時,則會發現文化素質教育對于人的發展的必要性。其功能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增強研究生對國家、社會、家庭和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讓研究生在美和道德上有極高的辨別力;三是培養研究生的創造能力,豐富其想象力;四是增強研究生對于生活以及生命的感悟力。由此可見,只有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才能培養社會真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參與主體是學校、教師和學生,而其培養途徑主要是通過教學來實現,課程作為學校教學的科目和進程,是甄存、適應和創造文化的載體和工具,是教師和學生的主要溝通渠道。由此,如何構建和完善研究生文化素質課程體系成為理論界的重點方向。在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下發的《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文化素質教育要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必須開設文化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由此,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正式成為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第二課程逐步進入第一課堂,并不斷得到加強和重視。
2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自1995年原國家教委在高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以來,各高校廣泛開展各種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作為主要形式的課程教學,雖然得到了長足發展和重視,但是依然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其普遍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表現。
(1)課程的不均衡發展。由于學校價值觀、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的影響,各高校均發揮自己的優勢力量和學科,或是只重視人文素質的養成,或是只重視科學精神的培養。比如在工科類院校中,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范疇的課程數量少,學時少,甚至一些專業則以“兩課”代替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不再另設其他人文社會科學課程。而在一些文科院校中,則偏重于人文素質的培養,限于對“科學精神”的理解,忽視了自然科學知識和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研究生教育作為本科教育的延續,其專業和方向劃分更為細密,學習內容更為深入,使得在本科階段就已經存在的文化素質教育偏差現象更為明顯,即:理工科專業的研究生更為缺乏人文知識的熏陶,而文科研究生則更為缺乏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在知識結構上明顯存在缺陷,抑制了他們創造能力的培養和發揮,限制了他們的生涯規劃,而且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很難實現“高素質人才”的培養目標。
(2)課程設置隨意,常常因人設課,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首先表現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設的隨意性,大部分院校都是根據師資情況和學校特色開設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和自然科學知識,沒有形成規范的課程體系,使學生能夠進行系統的、深入的學習;其次對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缺乏規范管理,很多高校對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并不重視,沒有像對待專業課程那樣對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進行深入研究和規范管理,致使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不很理想。
(3)課程結構及內容混亂。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始終處于探索之中,結構不斷調整,內容不斷變化,并調整和變化中不斷完善著。文化素質教育到底應該有幾個模塊組成?各高校見仁見智。有些高校把政治思想課、軍事體育課、計算機以及英語等公共課程作為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此,這些國家規定的硬性課程就占據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總量的60~80%,忽視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目標中本應強調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訓練等。
(4)“精”與“廣”的矛盾。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內容的范圍很廣,基本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方面,因而,很多高校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把精力放在大量增加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數目上,以為開設的科目和門類越多越全,越能凸顯文化氣息,缺乏整體規劃和深度探索。比如有的高校干脆就琴棋書畫、天文地理全部搬進文化素質教育講堂,概論性、常識性、工具性、休閑性、娛樂性的課程占據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大部分,而涉及到經典閱讀、跨學科以及科學方法的課程所占比重較少,過多過雜的課程體系沖淡了人文素質教育的主題,面對如此琳瑯滿目的選修科目,學生首先是眼花繚亂,茫然不知所措,無法定奪,最后避重就輕,抱著混學分的態度選擇一些容易的科目。而且對于已然開設的課程而言,其教學質量也是良莠不齊,其深度和精度均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拓展。
各高校和研究機構對研究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也各具特色的開展著,其存在的問題基本上與本科教育的現狀一致,只是還存在一些特殊情況需要應對。比如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學習時間更短,僅為兩年;導師的人為培養性更大一些等等。
3關于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建設的建議
(1)量身制作,更有針對性地建設和完善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專業的研究生,量身制作其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文化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使研究生成為具有完全的人格,對國家、社會、個人有高度的責任感,立足前沿,追求卓越,擁有科學精神、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善于理性批判,具有動手實踐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研究生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基地,并不是僅僅培養技能型或者是研究型的人才,其人才觀首先要以全面人才發展觀為指導,強調文化素質教育,根據研究生的研究專業和方向,量身設置適合其發展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
(2)專家論證,課程設置合理科學。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素質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其學生發展及素質培養對于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課程設置更要引起學校的重視。學校應組織專家形成專門的委員會或者領導小組,對整體研究生的文化素質課程進行論證,組成一系列師資隊伍優秀,課程質量有保證,課程內容有深度,課程結構科學合理的文化素質教育精品課程,然后根據專業要求研究生有重點地對課程進行選修。
(3)教學內容應在深度上下工夫。由于研究生在年齡、思維方式、處事方法、學習能力等方面較本科生又更勝一籌,因而,文化素質教育教育課程的教授內容應較本科生更有深度,而不僅僅是本科教學內容的重復,從而避免課程的“無趣性”,使課程本身對研究生來說更有魅力,從而促成研究生思維的開拓、人格的完善以及人生的進步。
(4)展開院系合作和校際合作。正是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以上所論述的課程體系的規范、教學內容的深化等要求,就必然要求有一系列高質量的課程和優秀的教師隊伍。然而就目前高校來講,學科的發展并不是均衡的,在各個學校,都會有重點學科、重點建設學科等,而我們對研究生進行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則必須保證“少而精”的原則,如此,各高校之間可更多地采取院系合作和校際合作,集中優勢力量,打造科學、規范、高質量、高標準的研究生文化素質課程組。
(5)組織更多的學術講座,豐富教育途徑。在我國,碩士研究生的教育學制為三年,而第三年學生基本都是忙于做論文做實驗找工作的階段,對于其文化素質教育的時間只有前兩年可以集中安排。針對以上情況,研究生管理部門可以組織系列的文化素質教育學術講座,這樣,既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還可以深入了解和探索講座內容,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興趣,解決研究生時間緊迫的難題。
基金項目:2012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HB12JY026
參考文獻
[1]李俊,劉智運.構建理工科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研究[J].教學研究,2008(11):493-498.
[2]珊丹.理工院校文化素質課程體系改革探索[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122-125.
[3]郭麗麗,汪霞.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6):22-25.
[4]楊冰郁,萬小朋,徐濱.理工科大學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設置的問題與思考[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9):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