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摘要]自新會計準則實施以來,公允價值一直成為各國理論界和實務界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具體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在公允價值應用中的相關問題,重點探討了公允價值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影響以及可能出現的盈余管理等問題,期望對公允價值在我國更好應用提供幫助。
[關鍵詞]上市公司 公允價值 盈余管理 新會計準則
一、引言
公允價值問題是近十余年來會計前沿中一個富有挑戰性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從國際上來看,無論是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還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都沒有放松過對公允價值的研究,公允價值計量已經廣泛地應用于金融工具、長期資產和負債的計量中。2006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正式發布了美國財務會計準則第157號—公允價值計量,明確了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一般框架,提供了將一切資產和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的模式。與此同時,我國財政部也規定自2007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市公司施行新會計準則。該準則中引入大量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新會計準則體系的建立是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作為前提,以滿足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和企業管理層等有關方面對會計信息的需求作為基礎的。但是由于公允價值計量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同時,也往往成為公司調節利潤的工具,正是基于這一點,使得公允價值在我國經歷了一波三折的過程。公允價值的重新引入是否會再次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工具,這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本人認為在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的體制下,盈余管理是必然會出現的。公允價值和盈余管理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公允價值并非導致盈余管理的元兇;實際上,西方學者的研究普遍都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具有更強的相關性和信息含量,能夠提供給投資者更多的決策有用性。研究的關鍵,是如何才能為公允價值的應用提供有利條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研究的重點不僅包括公允價值計量效果分析,即公允價值是否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同時還應該分析公允價值計量中盈余管理的動機,這必將為促進公允價值更好地應用提供依據。
二、公允價值的涵義
為統一和改進財務報告中的公允價值計量實務,FASB于2006年9月發布了第157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SFAS157)《公允價值計量》,將公允價值定義為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支付的價格。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使用公允價值概念。該委員會于1982年3月發布的ISA 16《固定資產會計》給公允價值下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指一項資產在正常交易中,能使熟悉情況的買賣雙方自愿進行交換的金額。在1995年6月發布的第32號國際會計準則(IAS 32)中,對公允價值所下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結算的金額。”
2000年12月由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代表任主席,并由13個國家會計準則制定機構的代表組成的金融工具國際聯合工作組(JWG)發布了《準則草案和結論依據:金融工具及類似項目的會計處理》征求意見稿,該意見稿第28段給公允價值下了一個與當時IASC中的定義不同的新定義:“公允價值,指在計量日,由正常的商業考慮推動的、按照公平交易出售一項資產時企業應收到的、或解除一項負債時企業應付出的價格的估計。”
我國正式使用公允價值概念是在1994年以后。1994年7月,財政部會計事務管理司編譯的會計準則叢書《國際會計準則》有關章節中,將“Fair Value”譯為“公正價值”。1998年以后,公允價值一詞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在我國的會計理論文獻中。1999年6月28日,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投資》、《非貨幣性交易》中給公允價值所下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和債務清償的金額”。這標志著我國在會計計量中正式引入了公允價值概念。我國財政部在2006年2月15日發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一基本準則》中,對公允價值所下的定義是:“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綜上所述,在公允價值概念形成之初,人們強調的僅僅是它的“公允性”,即公允價值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是公平交易,而公平交易的基本特征則表現為交易雙方平等、自愿及熟悉行情。我國的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都是基于這一認識來給公允價值下定義的。隨著公允價值應用從初始計量向后續計量的延伸,公允價值的另外兩個重要特征逐步顯現出來,即“現時性”和“估計性”。所謂“現時性”是指公允價值應立足于現時,它是計量日而不是交易日實際發生的或假設發生的交易價格。所謂“估計性”則是指在初始計量而無法獲取歷史成本時,或在對資產負債進行后續計量時,公允價值均不是實際發生的交易記錄,而是計量主體基于市場信息對計量客體的價值做出的主觀認定,因而是一種價值估計。FASB于2000年給公允價值所下的定義就體現了“現時性”這一特征,顯然這一定義較之國際會計準則及我國會計準則所下的定義是一個重大的進步。而JWG所下的定義則同時體現了公允價值的三個基本特征,即“公允性”、“現時性”和“估計性”,這標志著人們對公允價值概念的認識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上市公司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對其財務報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就資產負債表而言,公允價值變動差額一部分計入資本公積(如可出售金融資產)影響了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就利潤表而言,公允價值變動差額一部分計入當期損益,直接影響了公司的凈利潤。以下以滬市上市公司為例,通過2007年半年報與2008年半年報的比較,具體分析公允價值對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影響。
三、公允價值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整體影響分析
自新會計準則在我國實施以來,公允價值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普遍應用,同時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分析公允價值對財務報告的影響,能夠更好的認識公允價值應用所帶來的影響。
截止2011年9月30日,滬市共有861家公司披露了半年報。經過對半年報進行分析,2011年上半年共有230家上市公司發生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占上市公司家數的26.7%,其中194家上市公司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總額為185.6億元,36家上市公司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總額為370.2億元,兩者合計為損失,金額為184.6億元,占全部滬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潤4656.87億元的3.964%。截止2010年9月30日,滬市共有853家公司披露了半年報。經過對半年報進行分析,2010年上半年共有199家上市公司發生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占上市公司家數的23.4%,其中145家上市公司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總額為177.95億元,54家上市公司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損失,總額為38.72億元,兩者合計為收益,金額為139.23億元,占全部滬市上市公司全年利潤3819.04億元的3.646%。
通過對2010年和2011年半年報的總體分析,從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上市公司數量上看(見表1和表2),2008上半年年比上年同期增加了增長了31家,公允價值影響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同時,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的上市公司數量上有所上升,比上年同期增加了49家。
從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上市公司金額上看,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利潤的影響不大,但占凈利潤的比重已經有上升趨勢,從占凈利潤比重的說明公允價值對企業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但是2010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發生公允價值損益為凈收益139.23億元,而2011年上半年發生公允價值損益為凈損失184.6億元,主要原因為受資本市場影響,上市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資產大幅縮水,造成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出現了“扭盈為虧”的局面。另外,通過對比2010年與2011年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的上市公司數目和金額來看,二者形成巨大反差,即發生公允價值變動收益的上市公司數目在增加,但收益金額占凈利潤的比重在降低,與此同時,發生公允價值損失的上市公司數目在減少,但公允價值變動損失金額占凈利潤的比重增長很快,說明2011年對于大多數上市公司是異常嚴峻的一年,特別是對于一些持有金融資產比較多的企業造成重大影響。
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后,總體上看,公允價值的應用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尤其是會計準則實施的第一年,有相當數量的上市公司利用公允價值達到了扭虧為盈的目的;但另一方面,公允價值對于上市公司是一把雙刃劍,由于外部金融環境、行業政策、突發性事件等因素的變化,公允價值的波動性又使上市公司利潤產生了較大的波動,一些較大程度使用公允價值的上市公司在第一年大幅盈利的同時,第二年卻深受公允價值下降帶來的利潤受損之苦。可見慎用公允價值已成為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一致看法。從投資者角度,要正確看待和理性分析年報中有關損益指標。新會計準則實施后,以往的會計處理方法發生了一些變化,過去一些不能計入利潤的收益現在可以計入,這些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為部分公司“粉飾”報表帶來了便利,因此上市公司的估值方法體系也隨之發生較大變化。所以我們有必要提醒投資者,在閱讀年報和評估上市公司投資價值時,不能簡單地考慮業績增加了多少,而是應該深入分析公司的基本面及其成長性,要著力關注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金融工具以及投資型房地產等引入公允價值后對上市公司利潤的影響;除了要看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等指標外,還要注意現金流量、扣除非經營性損益的后基本每股收益等指標,以識別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會計準則有目的地調控業績的情況,更加關注上市公司的成長性和可持續性發展。
通過對2010年和2011年半年報分析可以看出,公允價值的應用對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公允價值正逐漸成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從資本市場動機和契約動機兩方面來看,我國當前資本市場和相關契約的不完備,影響了公允價值在我國的順利應用。公允價值本身雖然不是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但確為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運用估價技術進行公允價值計量的過程中充滿了主觀判斷和估計,只要在輸入變量上“稍作手腳”,所得出的結果就有可能產生很大的差別。我國在2001年對公允價值緊急“叫停”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大量公司通過公允價值進行的盈余管理損害了投資者利益。因此,對公允價值應用中的盈余管理問題值得關注。
參考文獻:
[1]周守華.新企業會計準則對財務管理的影響——兼論基于核心競爭力的財務管理變革 [J].會計研究.2009,12
[2]徐秋生.新會計準則對房地產企業的影響 [J].會計之友.2011,11
[3]葛家澍.創新與趨同相結合的一項準則——評我國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J].會計研究.2012,3
[4]謝詩芬.論公允價值會計審計理論與實務中的若干重大問題[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