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傳統文化現代化的方法論思考

2012-04-29 23:59:51劉海龍
理論與現代化 2012年3期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

劉海龍

摘要:傳統文化現代化對于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軟實力建設意義重大,其中的方法論問題是決定其成敗的關鍵。首先,只有對傳統文化進行科學的批判和抽象的繼承,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其次,要正確處理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實現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作用。最后,在全球化時代,既要發揮傳統文化的民族特色也要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對其進行綜合創新,才能展示出中華文化的熠熠光輝。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馬克思主義;綜合創新

中圖分類號:B0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3-0116-05

從上世紀末開始,在全國范圍掀起了傳統文化熱。關心和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多,許多學術團體相繼成立。西方國家一些思想家也希望復活東方文化傳統并使之現代化,用來消除工業文明帶來的一系列惡果和弊端。但是,傳統文化是一個紛繁復雜的體系,它并不能自然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環境與需求。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使其在當代獲得新的活力,對于當前的精神文明與文化軟實力建設意義重大,也是文化大發展與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方法論是傳統文化現代化成敗的關鍵,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科學的批判和抽象的繼承

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基礎和重要內容之一是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成分而摒棄其糟粕。而傳統文化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如何做到在繼承過程中既不遺失精華,又能很好地去除其糟粕呢?事實上,關于繼承傳統文化的方法論問題曾經發生過激烈的爭論,我們不妨從歷史上發生爭論的兩種觀點入手來探討這個問題。

關于如何繼承傳統文化的態度和方法問題,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曾經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對于人民群眾和青年學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導他們向后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他所提倡的這種方法稱為批判繼承法,代表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傳統文化的一種態度,也是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時所一貫遵循的一種原則。

然而,批判繼承法所表述的內容比較寬泛,僅僅給出了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態度和一般性原則,對于怎樣繼承的問題并沒有給出解答。實際上,任何思想遺產的繼承都是一種批判的繼承,都要經過取舍和轉化的過程。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那樣:“實際上,‘批判繼承乃是一個一般性的原則,僅只是停留在此原則的一般性上,就既談不上‘批判,也談不上‘繼承。因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任何思想理論意義上的繼承都只能是一種批判繼承,都要經過某種取舍、過濾、轉化和重構。”而當我們面對具體的需要批判繼承的對象時,究竟應該怎樣進行批判和繼承呢?馮友蘭對此進行了探討,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有借鑒意義的方法:抽象繼承法。

馮友蘭是在談論繼承傳統哲學命題時提到抽象繼承法的,但這種方法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普遍意義。他認為中國哲學史中的有些哲學命題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為抽象意義,一為具體意義。他對哲學命題作抽象意義和具體意義的區分是基于這樣一個出發點:“有些道德是跟著社會來的,只要有社會,就得有那種道德,如果沒有,社會根本就組織不起來,即使暫時組織起來,最后也要土崩瓦解。有些道德是跟著某種社會來的,只有這種社會才需要的,如果不是這種社會,就不需要它。前者我稱之為‘不變的道德,后者我稱之為‘可變的道德。”他認為某些道德是具有超越性和普遍性的,而如果要根本否定了這一前提,那么對傳統的繼承也必然會成為一句空話。馮友蘭提出的道德的超越性和普遍性,實際上是給出了繼承傳統的一個前提。有學者指出:“肯定有某種一般性的道德,也就是肯定人與人之間的共通性,肯定某些文化價值的超越性和普遍性。根本否定這一前提,所謂‘繼承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話。馮友蘭提出的‘抽象繼承法的意義就在于此。”馮友蘭對哲學命題所作的這種區分,其意義并不僅僅局限在哲學領域,實際上是對如何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問題進行了更加深入和具體的探討,提出了一種思路,觸及到了在當代如何繼承在封建社會形成的傳統文化這樣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他的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學術界比較強烈的反響,許多學者對此發表了不同的意見和看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這種學術爭論一直延續到現在。

事實上,批判繼承與抽象繼承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兩種對待傳統文化的方法,關于這一點馮友蘭有過這樣的解釋:“其實,抽象繼承和批判繼承并沒有沖突,也不相違背,它們說的是兩回事。批判繼承說的是繼承要有所選擇,于我有利的就繼承,于我有害的就拋棄。這說的是繼承的對象的問題,說的是繼承什么的問題。抽象繼承法說的是怎樣繼承的問題。批判繼承選擇了繼承的對象以后,就有個怎么樣繼承的問題,它講的是繼承的方法。”

客觀地講,批判繼承主要講的是一個態度和原則的問題,它主張在繼承傳統文化時要有選擇的進行,它可以防止在繼承傳統文化過程中的照單全收的傾向,而在實踐中有可能產生批判多、繼承少的問題;而抽象繼承法則講的是怎樣繼承的方法問題,它有珍惜傳統文化的意圖,對于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踐中也可能產生泥沙俱下的后果。對此,不少學者也有類似的看法。朱寶信認為:“‘批判繼承法重在批判,這種方法運用的實際后果是傳統文化在社會中幾乎被人遺忘;‘抽象繼承法則重在繼承,其抽象性不過是達到繼承的一種手段。……抽象繼承法能夠伸張語言的民族性、普適性和歷史性,傳統文化才能走進當代中國,即達到歷史與現實的交融。而按照批判繼承法,傳統的內容只能(絕大部分地)被拒于當代中國之外。”郭建寧指出:“從歷史上看,講批判繼承,結果往往是只有批判,沒有繼承。講抽象繼承,又往往不加分析,對民主性的精華與封建性的糟粕的區分比較忽視。總的情況是: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通行批判繼承法,拒斥抽象繼承法。80年代抽象繼承法強勢反彈,長期盛行的批判繼承法則被擱置一邊,很少提及。90年代有人重提批判繼承法,指出抽象繼承法的不足。”

筆者認為,批判繼承法與抽象繼承法兩者在實踐中是互補的,只有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是繼承傳統文化的科學態度。這里我們不妨稱之為“批判的抽象繼承法”:即既要根據批判繼承法的態度和原則摒棄傳統文化中那些過時的糟粕的內容,也要利用抽象繼承法提供的方法充分地繼承和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只有做到科學批判和抽象繼承的統一,才能既不傳承糟粕,又能把傳統文化的精華發揚光大。

二、與馬克思主義實現有機的結合

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的科學的思想體系,也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離開馬克思主義談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不科學的,其結論也必然是不完善的。可以說,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是傳統文化完成現代轉型,在當代充分發揮其建設作用的必然。

從歷史的角度看,傳統文化基本適應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生長環境,影響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對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然而,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文化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已經不復存在,傳統文化中的一些理念和價值觀受到了近代西方文化理念的沖擊,其自身的缺點也暴露了出來。比如:傳統文化缺乏民主意識,而民主意識正是現代政治理論的精神動力所在;傳統文化諸多人際關系的倫理原則有著強烈的等級意識,而這與現代的平等意識存在著尖銳的對立;傳統文化推崇德治,對法治強調不夠;等等。可以說,傳統文化的一些理念與價值觀并不能完全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它的現代轉型勢在必行。而經過一個多世紀現代文化的沖擊與浸潤,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們著力發掘的傳統精神資源,主要與理性、科學、民主、自由等現代精神相聯系。那些與現代精神背道而馳的內容,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批評。可以認為,傳統文化在基本價值取向上已初步實現了由前現代向現代的轉化。但由于文化的慣性,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任務還沒有徹底完成,依然任重道遠。而要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不是對傳統文化固有的內容做任意解釋,也不是用西方文化模式隨意改造傳統文化,而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立足于現代社會需要,使傳統文化中那些可以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部分得以發展。

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內容上有許多共通之處,為兩者的結合提供了便利。中國傳統文化中一些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具有相通之處。中國哲學重視習行踐履、強調主觀能動性的特點同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和認識論也有某種相通之處。另外,雖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相當的局限性,但也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等觀點有相通之處。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社會理想與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有相似之處,兩者在當前的和諧社會構想中產生了共鳴。在共通的基礎上,傳統文化可以與馬克思主義在多個層面上,以多種方式進行結合。首先,可以從馬克思主義出發,對傳統文化的一些理念進行改造,在保留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又使之具有科學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的結合就是這方面的范例。毛澤東提出的“為人民服務”思想,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和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傳統民本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典范。其次,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賦予傳統文化中一些價值理念以時代內容,創造出既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又體現傳統文化特色的新概念和新范式。小康社會的提法就是這方面的典范。“小康”是一個具有傳統文化色彩的范疇,經由鄧小平的詮釋而完成了其內涵的現代轉換,“小康社會”理論已經成為一個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理想圖式和現實指向的綱領。再有,可以使用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文化形式表述馬克思主義理論,以使其充分發揮對中國建設實踐的具體而實際的指導作用。這方面最為突出的范例便是毛澤東對“實事求是”一詞的借用。“實事求是”一詞源于《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其中有“修學好古,實事求是”之語。毛澤東對“實事求是”做出了一個全新詮釋:“‘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實事求是”這一民族化、中國化的語言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的精確概括。

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不僅僅是理論發展的需要,更是實踐發展的需要,兩者的結合不能脫離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產生了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需要,也決定了兩者結合的內容和方向。歷史和實踐的經驗顯示,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鮮明的時代特色。在革命時期,實踐需要是鼓舞人民的斗志,推翻舊世界建設新世界,所以,當時兩者的結合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舍生取義等精神與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結合。而在當前的建設時期,實踐的需要是保持穩定的政治局面,大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需要傳統文化的和諧成分與馬克思主義建設理論之間進行多種方式的結合,充分發揮它們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指導作用。而這也正是建設和諧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傳統文化的發展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不意味著傳統文化就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也離不開傳統文化。對于一個社會來講,人們認識并接受某種外來思想時,總是以一定的觀點作為視界來對其進行評價然后才能采取接受或者拒絕的態度,而這種作為視界的觀點則來自于現實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只有與本民族傳統文化相融合,扎根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才能根深葉茂、開花結果。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起本民族的服裝。馬克思主義雖然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但畢竟是產生于西方的文化,它本身并不能自動地解決中國的問題,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實踐、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從內容到形式都真正轉變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才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更好地發揮其指導作用。事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及其每一個階段性的理論成果,都包括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內。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和形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真正走進了中國,在此基礎上經過不斷的探索,又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們都是具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嶄新的馬克思主義。

三、弘揚特色與綜合創新

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積淀,已經內化成為國人的一種思維習慣,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它深藏在每一代人的深層意識中,對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特色和優勢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意義重大。可以說,特色是一種文化的立身之本,只有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才能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和交鋒之中不被淹沒并且獲得進一步的發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傳統文化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是人類文化發展史中的瑰寶,它們相對于西方文化來講具有一定的優勢,在當今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價值,可以起到與西方文化融合甚至是糾偏的作用。比如,在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上,西方文化注重個人本位,而中國文化則凸顯了關系本位的倫理規范。不可否認,個人主義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是西方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由于個人主義中包含了某種原子主義的傾向,它的興起尤其是被極端化后也給現代人類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形成的關系本位非常強調一方對于另一方所應承擔的義務,這為推進人際關系走向和諧的理想境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念。再比如,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西方文化持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觀,而中國傳統文化則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人類中心主義的宇宙觀導致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立,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則有助于走出這種困境。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在思維方式上重直覺、辯證思維、中庸之道;在方法論上重綜合,強調相互聯系;在人生觀方面重視立業、重德輕利;在價值觀方面主張國家為上,愛國主義;在道德觀上講求仁、義、禮、忠、孝、和為貴,等等。傳統文化的這些特點是需要我們重視并加以發揚光大的。

當然,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消極成分,而且影響極大,在實踐中需要謹防其負面作用的發生。眾所周知,繼承傳統文化要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然而,僅僅有批判的態度還遠遠不夠,因為傳統文化中這些消極成分具有很強的頑固性。這些內容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思想世代傳承,而是已經內化成一種民族心理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舉止行動。比如,人們都明白法大于隋的道理,但現實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案件難以執行等現象比比皆是,追根溯源,都與傳統文化中“重關系、講人情”的理念有一定關聯。因此,不僅要對傳統文化中的消極成分有清醒的認識,還要對它的這種頑固性與潛移默化的影響保持清醒的頭腦。

然而,在傳統文化的當代發展中,僅僅弘揚其特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不斷地發展與創新。在全球化條件下,傳統文化需要積極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借鑒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成分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對其他文化的借鑒和吸收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條件,封閉的文化很難適應國情和時代的需要,更談不上創新和發展了。著名哲學家羅素1922年在《中西文化比較》一文中曾經說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則仿效拜占庭帝國。”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各種文化都可以獲得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從而實現共同發展。西方著名的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曾經指出:文化的多元性是推動人類進步所不可缺少的成分,是人類文化進步的一種重要動力。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遇到更先進的文化,在沖突與融合中才能創新和發展。從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看,中華民族歷來就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我們的祖先曾經克服種種困難去發展同世界其他各民族的交往,而這也正是中國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重要原因。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在抵御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同時仍然不斷地學習西方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的實踐過程中更是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歷史經驗表明,對外開放、學習其他文化的長處會推動自身的發展,而拒絕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必然影響自身的發展與創新。

堅持并弘揚傳統文化的特色與在交流吸收中進行創新是一種辯證的關系。保持特色是交流借鑒的基礎,交流吸收是為了更好地弘揚特色。國學大師張岱年提出的“文化綜合創新論”就很好地體現了這種繼承與創新的結合。他認為,創新決不是傳統文化的斷裂,而是優良傳統的繼續和發展,而綜合中西文化之長,融合中西文化為一體,這才是真正的創新。“綜合創新論”要求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西方古代文化以及近代文化,正確認識人類文化的全部成就,同時更要發揮創造性思維,進一步探索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奧秘,有所發現、有所發明,建立新的文化體系。這一任務是巨大而艱難的,然而前途是光明的。具體說來,所謂“綜合創新”有兩層含義,一是中西文化的綜合,即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綜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與近代西方文化的先進成果;二是中國固有文化中不同學派的綜合,包括儒、墨、道、法各家思想精華的綜合以及宋元明清以來理學和反理學思想的綜合。張岱年的“文化綜合創新論”為我們在當代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指明了道路。筆者認為,“文化綜合創新論”揭示了中國文化發展的基本線索,體現了人類文化發展的總體趨勢和規律。可以肯定的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形勢下,在弘揚傳統文化的特色和長處的同時吸取各種先進文化的長處,走綜合創新之路,符合當前中國文化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2]鄭家棟,馮友蘭“抽象繼承法”之我見[A],鄭家棟,陳鵬選編,解析馮友蘭[C],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422.

[3]馮友蘭,三松堂自序[M],北京:三聯書店,1984,299.

[4]鄭家棟,斷裂中的傳統——信念與理性之間[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343.

[5]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1卷[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242.

[6]朱寶信,論研究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兩種態度[J],青海社會科學,2003,(1):32.

[7]郭建寧,毛澤東的文化觀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幾個問題[J],河北學刊,2003,(9):74-79.

[8]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9]轉引自于雪麗,高菊,論重建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J],學術交流,2005,(2):144-147.

責任編輯:王之剛

猜你喜歡
傳統文化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圖書館+書院”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探析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就陜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創意設計談幾點看法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工業設計(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現代化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上海金屬(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免费aa毛片| 蜜桃臀无码内射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在线91|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一级福利视频|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第二十一页|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无码内射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九九热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产一在线| 狠狠综合久久久久综|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在线播放|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91在线|日本|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久草中文网|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亚洲无线视频| 亚洲一区网站|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xx| 欧美色视频日本|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久久婷婷六月|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毛片网站在线看| 91www在线观看| 秋霞国产在线| 婷婷激情亚洲| 国产综合网站|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91精品国产自产91精品资源|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免费看美女毛片|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欧美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91青青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91青青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