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春華
【摘 要】 目前,研究高校經費績效管理的學者,除了在理論上繼續探討外,還在實務操作上繼續探索。特別是廣大高校財務工作者,力圖在工作中推動高校經費績效管理。文章從高校經費績效管理應用方面進行探索,如教學績效、科研績效等指標不符合教育經濟理論中遲效性和長效性的特征;高校經費績效評價不宜全面和加快推進,只能單個項目逐步地進行;建議具體運作還可從校內二級單位的某一政府采購項目和某一公務項目作為切入點。
【關鍵詞】 高校經費; 績效評價指標; 探討
一、關于“教學績效”、“科研績效”指標
在高校經費績效評價指標設計中,提出“教學績效”、“科研績效”代表作是楊周復、施建軍的專著和王麗萍在《會計研究》發表的論文。
教育經濟學告訴我們,教育具有遲效性和長效性的特征。一是遲效性。高等教育投入周期長,從一個小學生到博士需20余年時間,才能對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做貢獻,自己也得收益。這就是說,高等教育的能力發揮為教育經濟效益需要很長的時間,經過一個知識和能力轉化的“滯后”周期,高等教育投入的收益要經過較長的時間來反映。二是長效性。高等教育培養的專門人才,無論在物質生產部門,還是在教育、科研或政府部門,能夠永久地發揮作用,較長期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個人的收益也是長期的,且不受年齡的限制。因此,高校經費績效評價指標的設計必須考慮這些特征。
(一)重點學科并非當年或近幾年投入產出的成果
王麗萍、王明秀、張建新、唐蓉等學者的論文在高校經費績效評價指標設計中提到“重點學科數量”或“博士學位授予點數量、碩士學位授予點數量”。
2005年4月22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關于第十次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中新增學位授予單位審核工作的通知》在“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整體條件”中指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應已是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獲得授予權8年以上。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的高等學校,應已是學士學位授予單位,獲得授予權10年以上。”也就是說,新增一個學位授予單位需要至少14年時間,新增一個博士學位授予單位需要至少22年時間。
(二)院士、教授等人才并非該校當年或近幾年投入產出的成果
隊伍建設評價指標包括工程院和科學院院士人數、長江特聘教授人數、獲國家杰出人才基金、獲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獲教育部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資助人數。
一個學生從學士到碩士到博士一般需要10年;博士要評為副教授一般需要5年,副教授晉升教授一般需要5年。從學士到教授一般需要20年!其中,從學士到碩士到博士相當多的學生不是在同一所高校甚至不是在同一個國家完成的學業。2009年12月7日,“中國校友會網大學評價課題組”完成的《2009中國兩院院士調查報告》顯示:“調查發現,在1955—2009年當選的中國兩院院士中,擁有海外學歷的‘海歸院士有700多人,占總數的36.95%。”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學校引進院士、教授靠的是錢。這種投入產出的績效不能反映引入高校的真實績效,倒揭示了該校多年投入結構不合理、投入效果不明顯。
(三)科研成果并非該校當年或近幾年投入產出的成果
王麗萍、王明秀、張建新、張克友等學者的論文在高校經費績效評價指標設計“科學研究評價指標”中提到“SCI、EI、ISTP的論文數量、獲得國家級獎勵數量。”
被《快公司》譽為“21世紀彼得·德魯克”的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寫了一本書《超凡者》(Outliers),其核心是“一萬小時準則”(the 10 000 Hour Rule),即在任何領域中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比爾·蓋茨在開辦公司之前,就已經在計算機程序設計上用了一萬多個小時。一萬個小時,按每周20個小時計算,也需要10年。
2002年11月4日,中山大學黃達人校長在研究生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許多學術成果都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我校腫瘤醫院發在《nature》上的那篇文章就是用了幾千萬的投入,近百人共同努力了將近十年才取得的成果。”2006年6月3日新華社報道,中山大學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數學家、清華大學講席教授曹懷東,在歷經10年潛心研究后,以一篇長達300多頁的論文,給出了龐加萊猜想的完全證明,破解了國際數學界已關注百年的“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曹雪芹歷經十年創作《紅樓夢》前八十回的稿子,“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制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用了10多年時間。此外,還有“十年”之說的如:歷史學家范文瀾主張“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以及“十年寒窗苦”、“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等等,都表明一部名著、一篇傳世之作,并非旦夕之功可立竿見影的。
但是,不學無術的貪官鐵道部原運輸局局長張曙光造就“院士”是速成的,他用巨額公款雇用槍手寫書,2007年花了兩個月寫了三部“專著”,兩年后又重新組織人寫了三部“專著”;然后,用巨額公款出“專著”,用巨額公款拉選票。2009年,竟從近300有效候選人的名單中突圍,進入了145人的“初步候選人”名單,并僅以一票之差落選,差一點混入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行列。學術界也有少數人用巨額版面費發表頂級刊物的文章,巨款評大獎的陋習,這樣花錢的績效有何意義?
本文結論是:在高校經費績效評價指標中不贊成設計這類“教學績效”、“科研績效”指標。
二、高校經費績效評價應從重大項目逐步地進行
(一)逐步推行高校經費績效評價
1.我國的高校經費績效管理整體上還處在起步階段
2011年4月21日,財政部廖曉軍副部長在全國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我國的預算績效管理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
2.逐步建立高校經費績效評價機制
建立高校經費績效評價機制的客觀前提條件很多,如高校會計制度未實行權責發生制,只有在實行權責發生制前提下高校預算績效的“結果”才真實。再如高校財務信息必須公開透明。而這些條件高校仍未具備。
2011年7月5日財政部發布的《關于推進預算績效管理的指導意見》第三條指出:“逐步建立‘預算編制有目標、預算執行有監控、預算完成有評價、評價結果有反饋、反饋結果有應用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因此,不宜加快推動而應“逐步建立”。
(二)高校預算績效管理應先推動項目和專項資金的績效管理
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并通過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第五十八條指出:“建立經費使用績效評價制度,加強重大項目經費使用考評。”
2003年6月10日江蘇省財政廳印發的《江蘇省省級部門預算財政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第二十一條第五款規定:“省財政廳對于年度預算安排的專項資金支出預算完成情況以及實施效果建立績效評價體系,實行績效評價制度。”
2003年8月1日江蘇省財政廳、教育廳印發的《“211工程”及重點高校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省財政廳、省教育廳按照財政專項資金管理的有關規定,對專項資金的使用管理實施事中、事后的監督檢查和績效考核。”
2006年3月31日江蘇省教育廳、財政廳印發的《江蘇省省屬高校重點實驗室建設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專項資金實行績效考評制度。”
因此,不宜全面推行,建議應先從項目和專項資金的績效管理取得經驗,逐步推動高校經費績效管理。
三、校內二級單位推動績效評價的切入點
(一)國外的啟示——修橋和職業培訓的案例
美國愛荷華州的“績效預算手冊”中有一個修橋的案例,某市需在河上建一座橋,以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有關部門將橋建在河床最狹窄的地段,橋按時完工,工作量完全符合要求,質量也符合標準,但交通擁堵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因交通擁堵在河床較寬的地段)。這樣他們雖然很好地完成了“產出”,但績效目標沒有達到,績效評估只能是很差的結果。另一個是職業培訓的案例,對失業人員的職業培訓目標是再就業,政府對這個項目按參加培訓的人數進行財政撥款,但如果不針對就業市場的需求(工種、技術等級、數量等)進行培訓,雖然教師、教材、教室、教學設施是一流的,培訓完成了,錢花出去了,但再就業問題沒有解決。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培訓目標設定后,制定符合就業市場需求的培訓計劃,編制績效預算,勞工部通過公開招標挑選培訓機構并簽訂購買就業服務成果的協議,然后根據再就業人數評估后撥款。這兩個都是單個項目的經費績效評價,簡單易操作。
(二)推動校內二級單位績效評價的建議
建議從校內的實驗室建設、水電改造、職業培訓、政府采購、出國項目等具體項目推動。具體步驟為:1.設立高校預算委員會;2.規劃績效目標;3.制定年度績效計劃;4.編制年度績效預算;5.簽訂績效合同;6.提交績效報告;7.進行績效評價;8.反饋績效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 王麗萍,郭嵐,張勇.高校新績效預算管理體系研究[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8(7):110-113.
[2] 張克友.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的應用分析[J].企業經濟,2007(10):25.
[3] 張建新.基于科學發展觀視角下的高校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