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玲
〔關鍵詞〕 語文教學;朗讀;語言;審美情趣;思維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3—0066—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應當在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下工夫,使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通過熟讀、背誦,能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語文教學應該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
一、 朗讀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
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應要求學生讀準字音,不添減文字,不讀破詞句,就是說要讀通句子。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可以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學生自覺朗讀的習慣。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的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和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二、朗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火燒云》《五彩池》《觀潮》《草原》等,都用優美的文字描繪出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用聲音再現畫面,能讓學生進入意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感受自然的美。如,對于《火燒云》中的句子:“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天空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通通的,好像天空著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通過朗讀,學生的腦海中就出現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麗畫面。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不但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從而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朗讀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
古人讀書,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也包涵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教師可通過朗讀指導,讓學生想象、體會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燒的危急和痛苦,從而體會“我”對戰友被火燒的極度痛苦和焦急的心情。“而此時此刻邱少云為了整個班,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斗的勝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動也不動”,讓學生強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堅強,他嚴守紀律和獻身的精神讓人欽佩, 從而讓學生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濃郁的課文,在教學時,教師可先指導學生在朗讀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懇求”、“請求”、“哀求”、“乞求”“我”買他火柴的語言,然后再從故事的結局,深刻了解小珊迪的悲慘命運和誠實的品格。學生對邱少云崇高精神的贊美,對小珊迪的同情,是學生的認識發展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學生思考時,自然地會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去判斷事物。此時,教師有機地滲透思想教育,能提高學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惡的能力,更能收到“教書育人”的整體效益。
??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