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
〔關鍵詞〕 語文教學;以人為本;個性;情感
〔中圖分類號〕 G63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20—0040—01
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真正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到實處,就必須轉變觀念,注重學生的精神成長,使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一、關注學生的個性
語文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種層次,低層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層次的有親情、友情和愛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勞動、學習、創造等發展的需要;最高層次是追求文明、進步,承擔社會責任,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特別是對那些高層次的需要,應盡力創造條件,使其有滿足的可能,這樣我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號,而成為源自學生內心的需要。學生心中那些真誠、善良、美好、尊重人、關懷人、為別人盡義務、為社會盡義務,以至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而奮斗的需要強烈起來時,他才會充滿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為語文教師,要著重發展學生心靈中需要勞動、需要學習、需要創造的那部分人性。要堅信他們的心靈是一個廣闊的世界,千方百計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找尋出這種需要,使其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同時,教師還要帶領學生體驗課文中傳遞出的人性美。如《邊城》為人類的“愛”字作了一段恰如其分的說明, 通過教師的引導賞析,使學生領略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變形記》用荒誕的手法記敘了格里高爾變為大甲蟲的故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其變形的根源,使學生了解認識現代西方社會人的異化,人性的異化,人際關系的異化,由此引發學生對人性的理性思考。
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每一位學生都應該是自己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他們的特長,不用逼著所有學生去按一種模式成長。同時鼓勵學生從自己的特長出發,通過不同的途徑,掌握盡可能多的技能,提高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不斷增強自身素質。
尊重與發展學生的人性與個性,會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中,從而真正體驗到做人的幸福感與自豪感,減少內耗,明顯地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
英國教育家斯賓基認為:“如果能給學生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即使無人督促也能自學不輟。”這就強調了教學活動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語文課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種語文知識,更主要的是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著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對生活的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能做“轉運站”,而必須“披文入情”。將那充溢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加以充分地張揚,呈現給學生,讓他們隨著作者的一顰一笑去憂去喜。“教育就是喚醒”,當學生的心靈一旦被喚醒,就能和作者的心靈互相溝通,和課文內容發生共鳴,從而以尋求精神家園的執著走進美好的語文世界。
作為關注學生情感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把詩情、文情傳送到學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給學生提供表達自我情感,評價情感的條件。放手讓他們評價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圖畫美、幽默美,從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從而積極主動地借詩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設情,表達自己的情意和體驗。與此同時,教師要積極參與到課堂的情感互動活動中去,建立師生之間的良好情感關系,創設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使學生的情緒處于活躍振奮的積極發展狀態。只有師生產生情感共鳴,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樂教,學者樂學,也更容易點燃中下水平學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沒有感情的文章沒有生命力,沒有感情的課堂沒有活力,沒有活力的課堂難以激起學生心靈漣漪……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進行情感加溫,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讓語文教學充滿人文關懷。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