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淑珍
【關鍵詞】急危重癥護理學;實訓課;教學改革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2-0274-02中圖分類號:R 472.2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61
急危重癥護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救護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所醫院乃至一個地區急診醫療救護水平的重要標志。2007年國家衛生部下發了《專科護理領域護士培訓大綱》,針對重癥監護室護士,從基本理論到專業技術的培訓均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國內已有多所高等醫學院校將《急危重癥護理學》或《急救護理學》列為主干課程或必修課程。由于《急危重癥護理學》是一門與臨床實際聯系緊密,實踐性強、綜合性強的課程,護生在學習本課程過程中必須掌握多種急危重癥救護技術,因此,實訓課在本課程中擔任了非常重要的教學角色。現將我校《急危重癥護理學》實訓課的教學現狀和改革方法作一探討。 實訓課教學的現狀1.實訓課與理論課比例不合理我校《急危重癥護理學》理論課為32學時,實訓課為4學時,實訓課與理論課比例僅為1∶8,實訓課所占比例顯然偏低。護生需在4個學時內掌握數項常用臨床操作技能,學習任務繁重,然而,實訓學時不足,護生往往尚未熟練掌握相關的臨床操作技能,課程就已結束。上海、大連等城市的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已將急救護理學的實踐課與理論課比例由1∶3增加到2∶3[1,2]。
2.教學內容偏少受學時數過少的限制,目前實訓課僅開設了徒手心肺復蘇、簡易球囊輔助呼吸、除顫術、氣管插管術、多功能心電監護儀的使用等臨床操作技能項目,其他常用的急救技能如吸痰、吸氧、洗胃術、緊急靜脈輸液、微量泵及注射泵的使用、氣道開放及管理等項目均未能開展實訓。實訓課教學內容偏少,而實際臨床工作對我校護生所要求掌握的臨床操作技能較多,供需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3.教學場地及教學設備有限隨著我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學生數量劇增與教學場地及教學設備匱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顯。數門課程共用實訓室的前提下,任課教師需多方協調使用實訓室的時間,不同課程的教學設備需反復搬運及布置,教學人員也因此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由于教學場地條件限制,無法建設模擬重癥監護室(ICU),大量用于模擬教學的醫療設備、儀器等教學資源也無法配置。
4.教學方法單一當前,我校的實訓課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主要為教師作示范性教學后學生再分組練習,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從旁指導或糾正學生出現的錯誤。國內多所高等醫學院校在實訓課中采用了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角色扮演、以問題為基礎(PBL)的教學、綜合性情境模擬實訓等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3,4],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5.師資力量有待加強由于招生規模擴大迅速,我校教師數量相對不足。教學任務繁重,工作負荷大,任課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和到醫院進行階段性臨床實踐的機會減少,教師的知識更新速度與實際臨床工作需求無法同步,必然對教學質量有直接影響。教學改革與探索結合我校《急危重癥護理學》實訓課的現狀及不足,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質量優良的醫學類高職高專護理專業學生,本課程實訓課的教學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增加實訓課學時數,調整實訓課與理論課學時比例作為一門應用性及實踐性強的學科,理論講授應該與實訓課充分結合,將理論轉化為實際應用,在實踐中更好地掌握理論。在臨床工作中,護理人員對臨床技能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始終是衡量其護理工作水平的一個重要標準。要使我校護生熟練掌握臨床常用的急危重癥護理操作技能,并使之轉化為有利于護生就業的巨大優勢。當前我校《急危重癥護理學》實訓課與理論課的比例僅為1∶8,無法達到高職高專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教育標準及要求。為豐富急危重癥臨床護理操作技能的實訓內容,讓學生有充分的學習時間來掌握相應技能,實訓課學時應合理增加,實訓課與理論課比例應達到1∶3以上。否則,實訓內容過少,護理操作技能薄弱,必將成為影響本課程教學效果、制約學生臨床工作能力的一塊短板。
2.豐富實訓課程內容依照2007年衛生部下發的《專科護理領域護士培訓大綱》要求,可增設氣管插管及氣管切開的護理、深靜脈置管的護理、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微量泵及注射泵的使用、危重癥患者搶救配合技術等臨床操作技能。如果我校學生在校期間已熟練掌握部分常用操作技能,對其盡快進入臨床工作角色、勝任臨床護理工作無疑是相當有益的,也會使我校學生在當前的高就業壓力環境中更具競爭力。
3.擴展教學場地及增加教學資源配置應積極建設模擬重癥監護病房(ICU),依照醫院的ICU來配備部分常用儀器設備如呼吸機、中心供氧及負壓吸引系統、心電監護系統、除顫儀、輸液設備等。通過在模擬ICU中進行各項操作技能的仿真教學,使在校學生對ICU的環境設置、工作流程、ICU常用設備的臨床應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項獲得初步認知,在仿真的教學環境下對模擬病人進行各項急救技能操作的綜合演練,使學生在反復的仿真訓練過程中強化了各項操作技能,將來在臨床實際工作當中就能做到熟能生巧、臨危不亂。
4.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師生為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在共同活動中采取的教學方式、途徑和手段,是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總稱[5]。實訓課應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其思維方式,使學生的急救反應能力、思考能力、溝通能力、操作技能運用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綜合提升。如開展綜合性情境模擬實訓,在學生熟練掌握了單項操作技能的基礎上,設計某種急救場景,讓學生集體參與到急救活動當中,需運用的急救技術涵蓋心肺復蘇、電除顫、心電監護、緊急靜脈輸液、吸氧、吸痰等多項操作技能。還可通過運用多媒體或音像資料,階段性地組織學生開展急救技能競賽等多種教學手段,增加學生對急危重癥護理技能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達到改善教學效果的良好目的。
5.增設重癥監護病房見習及實習環節在校學生對急危重癥護理學理論知識進行了系統學習,在實訓課中熟練掌握了多種常用臨床操作技能后,可安排其到醫院ICU進行見習,由ICU工作人員帶教,使學生對ICU的工作環境、設備儀器、工作要求及注意事項進一步加深認識。在臨床實習期間,建議在完成其他臨床科室的輪轉學習后增加ICU實習環節。由于ICU的收治對象是各科的急危重癥患者,通過對各科患者的治療及護理,學生可以將各臨床科室的護理知識及技能進行綜合運用,有利于培養他們全科護理的觀念及能力。
6.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教師隊伍的素質高低對教學質量有直接影響。要重視教學人才梯隊的建設,青年教師要有計劃地、階段性地參與繼續教育,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和參與臨床實踐,扎實提高基礎理論和操作技能水平;高年資教師要注重知識更新,積極參與各種學術會議與交流,關注學科的動態發展,同時,指導青年教師以利于他們的快速成長。此外,還可從醫藥衛生單位引進理論基礎扎實、實踐經驗豐富、教學水平較高的衛技人員補充到老師隊伍中來,或聘請學術造詣較高的專家作為外聘教師,從而改善師資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這樣才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利之道。
培養應用型人才是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宗旨。只有重視實訓課程的建設,真正把理論指導實踐這一原則貫徹到教學活動當中,才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適應臨床護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質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承翎,海莉,王泰蓉,等. 急救護理學實踐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護士,2010(6):100101.
[2]孫雪潔,張迎霞,付靖,等. 急救護理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18):16631664.
[3]黃偉.《急救護理學》常用非傳統教學方法探析[J].中醫藥導報,2009,15(6):119120.
[4]錢榮.《急救護理學》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8):10331035.
[5]方展畫.高等教育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179197.
(收稿日期:2012-02-02修回日期:2012-03-31)
(編輯:崔群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