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鴻雁
摘 要:武漢“兩型社會”建設是國家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針和中部崛起戰略而采取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高校是國家科技創新的核心。武漢地區有全國第三的智力資源,理應為“兩型社會”建設做出貢獻。因此,指出了高??萍紕撔碌谋厝恍?,介紹了國外相關案例,提出了高校科技創新的六個方面。
關鍵詞:兩型社會 ;區域經濟 ;高等學校 ;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32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267-03
2007年12月,國務院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國家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方針和中部崛起戰略的落實,推動東、中、西部協調發展,形成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而采取的一個重大戰略步驟。對于高校特別是武漢地區的高校而言,應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加強自身科技創新及服務地區的能力,積極融入到“兩型社會”的建設中去。
一、高校科技創新服務武漢“兩型社會”建設的必然性
(一)科技創新是現代大學應有之義
1810年,洪堡(Hunbldt)創立了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的柏林大學,開創了融科研與教學為一爐的大學教育體系。柏林大學從成立起就確定了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辦學宗旨,教學與研究同時在大學內進行。此后,洪堡的理念傳至歐、美各地,成為許多大學仿效的對象。
1862年,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校長范海斯(Van Hise)綜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大學要忠實地為社會需求服務”即“威斯康星思想”。后來大學便走出“象牙塔”,逐步形成了“培養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現代大學三大功能 [1]。
“硅谷之父”特曼(Frederick Terman)率先提出學術界與產業界應結成伙伴關系,并首創了“硅谷模式”。在他的倡議下,斯坦福大學在1951年創辦了“斯坦福工業園區”(the Stanford Industrial Park)[2],這種在大學園區內開設高新技術園區的方式是斯坦福大學科技創新的重要形式。
從洪堡到范海斯再到特曼,高??萍紕撔路諊液蛥^域經濟發展已正式建立并迅速發展起來。大學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是僅限于提供人力資源和知識儲備,也不只是提供一般意義的“社會服務”,而是逐漸地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二)高??萍紕撔率墙ㄔO創新型國家及“兩型社會”的需要
2006年1月,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用15年左右的時間把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突飛猛進,但總體上依賴資金高投入、資源高消耗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每創造1美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它們的4—10倍。因此,只有通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推動經濟增長從資源依賴型轉向創新驅動型,才能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
高??萍紕撔驴傮w上位于整個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基礎層面以及整個創新鏈的上游,從而凸顯了其在我國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及其所具有的戰略性作用 [3]??萍紕撔履芰κ俏錆h建設“兩型”社會的關鍵,也是保持武漢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三)增強高??萍紕撔履芰κ歉咝W陨戆l展的需要
自主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進步和人才培養的結合點。高校不僅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高新技術研發的重要方面軍、成果轉化與產業化的強大生力軍,而且是科技創新的骨干和核心力量。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服務地方建設的同時,增強了自身的實力,促進了自身的發展。
科技創新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支撐和強大動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措施,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提高學科建設水平的根本保證,也是高校服務社會、增強辦學活力的有效途徑。通過科技創新,高校不僅獲得了經費支持,更重要的是把學校的科技創新推進到經濟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把人才培養的“課堂”從教室延伸到企業、工廠第一線,提高了學校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通過科技創新,高校不僅獲得了辦學資源,還跳出校園的圍墻,發展擁有了更大的空間和舞臺,這些都是寶貴的無形價值。
二、國外高??萍紕撔路諈^域經濟發展的案例
國外高??萍紕撔路諈^域經濟發展的成功案例有很多,成功的如美國“硅谷模式”、印度的“班加羅爾模式”等。
(一)“硅谷模式”
美國的硅谷地區是目前仍被稱為世界上最具創新能力的高技術產業集群。單從大學與其衍生公司以帶動或形成新興高技術產業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角度來看,美國波士頓銀行1997發表了一個報告:《MIT沖擊創新》(MIT:The Impact of Innovation)。該報告表明,如果把斯坦福大學的校友和教師創建的公司組成一個獨立的國家,那么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將排在世界第24位。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和在校教師已在全球創建了4 000多家企業,就業人數110余萬,年銷售額高達2 320億美元 [4]。
硅谷成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其特有的區域創新網絡系統、創新文化、風險投資外,其大學等研究機構和技術人才高度密集則至關重要。費爾德曼(Feldman)認為,創新活動具有在那種產業界研究與開發活動、大學研究活動和熟練勞動力富集的區域集聚成群的空間傾向性[5]。如今世界上的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有近1/4在硅谷工作,該地區有6 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總數的1/6。
(二)“班加羅爾模式”
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的首府。20世紀90年代初印度政府制定了重點開發計算機軟件的長遠戰略,將全國第一個計算機軟件技術園區建立在班加羅爾地區。在印度政府和卡納塔克邦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今班加羅爾地區已發展成為印度軟件之都、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班加羅爾也由此成為“印度的硅谷”。
“班加羅爾模式”能夠取得世界范圍的成功,印度高等教育功不可沒。班加羅爾具有完善的信息產業技術教育和培訓體系,這里匯集了印度77所工程學院,每年可輸送3萬名工程技術人才。
(三)啟示
美國硅谷和印度班加羅爾地區的發展對武漢“兩型社會”的建設具有一定借鑒作用。武漢是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國第三大智力密集區,擁有眾多高校和非常豐富的高新技術人力資源,與硅谷和班加羅爾具有極強的相似性。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服務地方建設方面可以借鑒兩種模式的經驗,促進武漢“兩型社會”的建設。
三、武漢“兩型社會”建設中高??萍紕撔碌膬热?/p>
熊彼特認為,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就是要把一種從來沒有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中去,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6]。各高校要根據自身特點,力求做到七個方面的創新,努力將科技創新“新組合”引入武漢“兩型社會”建設中去,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一)理念創新
理念創新在武漢“兩型社會”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中央要求武漢“兩型社會”建設可以先行先試,“摸著石頭過河”。如有先進的理念作為指引,則可以少走彎路,事半功倍。硅谷能在短短半個世紀取得巨大成功,這與斯坦福大學的創新理念密不可分。
對于“兩型社會”這一“新鮮事物”我們一定要有新的理念,而不能用老觀點來看待新事物。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可歸結為:鼓勵冒險、善待失敗、樂于合作等[7]。創新就意味著風險,我們要勇于追求成功,同時也要坦然面對失敗,這對創新者失敗的冷靜和寬容也是理念創新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機制創新
機制創新包括科技體制創新和管理機制創新??萍俭w制創新的指導思想是“三個有利于”和“四個轉變”。“三個有利于”即有利于個人原創性理論及技術的研究;有利于承擔國家重點或大型科技攻關項目和有利于在科技活動中學科間的學術交流、學科交叉、滲透、融合。“四個轉變”即:要從數量擴張向數量與質量并重,以質量提升為重點轉變;要從個體自發合作方式向自發與組織相結合,強調有組織的合作;要由項目為主向項目合作和戰略合作相結合,強調的是長期戰略合作;要從適應性合作向適應性與導向型相結合,強調的是導向型。武漢“兩型社會”建設還需要政府的引導和企業的積極參與。正是由于印度政府政策扶持,班加羅爾軟件技術園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軟件園。而產業界的參與是高技術集群發展壯大的重要力量[8]。
在管理機制創新上,要突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制定鼓勵科技人員開辦高科技企業的政策,建立固定與流動崗位相結合、科研與創業崗位相結合、專職與兼職崗位相結合的科研管理制度,從職稱評定、職務聘任、崗位編制、學籍管理、教學科研任務考核及學校、院系、個人之間的收益分配成果歸屬及共享等等方面,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
(三)模式創新
不同類型的高校要根據武漢“兩型社會”建設的特點進一步科學定位,明確服務面向,在服務中不斷發展壯大。
高校與企業可通過專家咨詢、技術轉讓、共建研究中心,以及共同創辦高科技企業等多種形式,推動了科技經濟教育的緊密結合。一方面,高??梢钥毓珊蛥⒐傻姆绞絼撧k一些高科技企業,這種方式有大家比較熟悉的北大方正和清華同方;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科技產業的發展,又可以發揮示范輻射作用。
總結近幾年來高校服務地方的模式,大致有四種:一是省部產學研結合的模式,現在廣東省和教育部正在積極推動這種模式,這是以政府主導的方式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二是浙江大學面向區域產業技術創新需求,與省內多個市縣合作建立10多個技術轉移中心和產品創新中心等創新服務平臺,增強區域集群產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模式;三是復旦大學將高科技園區、大學校區和公共社區有機結合,構建“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新型知識創新區的“三區聯動模式”;四是“太行山模式”,這是河北農業大學堅持了幾十年,引導鼓勵教師和科研人員扎根當地農村,實實在在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服務地方模式。
(四)平臺創新
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是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性、關鍵性工作,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保證。高校應根據武漢“兩型社會”建設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三類科技服務平臺。即整合、重組、優化現有科技資源,建立大型儀器等公共服務平臺;以重點實驗室、試驗基地為基礎,根據學科優勢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專業平臺;以大學科技園和技術轉移中心為基礎,通過其聚集功能,初步完成從技術到產品的轉變,建立和完善技術轉化服務平臺。
三大平臺各有側重。公共服務平臺為滿足科技創新活動的需要,屬于第一類平臺(基礎性平臺);科技創新專業平臺的建立是為了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屬于第二類平臺(專業性平臺);技術轉化服務平臺屬于第三類平臺(輔助性平臺),其目的是初步完成從技術到產品的轉變,促進科技成產業化。
(五)人才創新
管理大師德魯克認為,“如果團隊適得其所又能發揮作用,團隊的確是最有效的組織形式?!盵9] 高校應積極推動以高校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基地為依托,以優秀學術帶頭人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群體、梯隊建設為目標的“高校科技創新團隊計劃”,培育、穩定,并且面向國內外吸引、匯集一批著名學者和專家,逐漸形成一支具有世界水平的創新人才團隊。
對優秀創新團隊要采取確定方向、穩定支持、自由選題、重點突破的措施,在政策上實行“特區”制度,給予“特區”相對獨立的體制環境和運行機制。同時,以創新團隊為核心,整合學??蒲匈Y源,為創建科技創新基地奠定堅實的基礎。
針對高校自由探索研究方面的優勢和原始創新不可預見的特點,加強支持創新人才的自由探索研究和原始創新研究,以非課題制機制作為補充,對創新個人給予研究資助,積極鼓勵大學科研人員自由思考和潛心研究科學難題。同時,高校要積極調整培養方式,以培養區域服務面向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目標。
(六)網絡創新
各高校要加強高??萍脊卜阵w系建設,促進科技資源和信息資源共享。加強科學數據的收集和采集,在部分優勢基礎科學或特色學科領域建立全國性的科學數據中心,推動科學儀器和科學數據的共享,加大大學圖書館的電子化和網絡化建設。
加強高??萍脊芾淼男畔⒒ㄔO,推動網上合作研究中心的發展。如在政府主導下研發建設“湖北高??萍紕撔潞献骶W站”,將全省高??萍汲晒腿〈笾行∑髽I、農村科技大戶的技術需求分別在網上在線發布,建立長期、實時的網上產學研合作對接機制。加快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建設,引導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向專業化、規?;鸵幏痘较虬l展[10]。把依托高校建設的技術轉移中心建設成為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等專業化服務的科技中介機構,使之成為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田建國.大學教育科技一體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錢穎一,肖夢.走出誤區——經濟學家論說硅谷模式[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3]孫孝科.高??萍紕撔拢阂馓N與系統結構[J].廣西社會科學,2006,(1).
[4]Bank of Boston.MIT:The Impact of Innovation.http://web.mit.edu/newsoffice/founders/TofC.html,2003,08,04.
[5]Feldman,M.P.and Audetsch,D.B.1996.Science—based diversity,specialization,localized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Mimeo.
[6]約瑟夫·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l999:146.
[7]蓋文啟,王緝慈.從硅谷成功經驗看中國高新技術區的發展[J].中國工業經濟,1999,(12).
[8]Bergman,E,In pursuit of innovadve clusters:main findings from the OECD cluster focus group,paper for NIS Conference onNetwork —and Cluster—oriented Policies,Vienna,2001.
[9]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M].郭進隆,譯.上海:三聯出版社,1999.
[10]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N].光明日報,2006-02-10.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