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形勢與政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之一,具有穩定性與變動性、豐富性與廣泛性、思想性與知識性、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具并存的特點。把握課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建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采取以講授法為主、其他形式為輔的多種方法有機結合的教學法,形成以課堂學習考核與課外實踐成果綜合考量的成績評定機制,是提高《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的有效教學策略。
關鍵詞:《形勢與政策》課; 課程特點; 有效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1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2-0063-03
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形勢風云變幻,對大學生了解、分析、掌握時事與政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缎蝿菖c政策》課程建設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狀況。針對當前《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中的不完善之處,尤其是“教學內容不夠系統、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教學資源過于分散等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影響了教育的實效性和吸引力”,惟有準確把握課程的教學特點,采取積極有效的教學策略,方能切實提高教學實效,應對挑戰。
一、《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主要特點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著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知》不僅明確了《形勢與政策》課的性質和地位,也對課程教學內容和任務予以明確規定,由此決定了“《形勢與政策》課既有著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相一致的共同性,也有著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具體表現為:
1.穩定性與變動性兼具
《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可歸納為形勢與政策兩大部分,形勢是國際和國內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狀況和態勢;政策是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時期的目標和任務而制定的行為準則。其中,有關形勢與政策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分析形勢與政策的基本方法,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等基本內容相對穩定,而有關國內外重大事件、敏感問題、社會熱點、難點等時事問題則動態性較強,這使得課程表現出穩定性與變動性兼具,尤以變動性更明顯。
2.豐富性與廣泛性并存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體系龐大,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國際關系等多個學科領域。僅以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發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靶蝿菖c政策”教育教學要點》為例,國內部分的教育教學內容包括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與“十二五”規劃目標;“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成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主題教育活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教育等六個方面。國際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國際金融危機后的世界經濟調整復蘇的情況;世界格局調整中的國際關系;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的進展狀況;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下的國際安全威脅問題;我國全方位、多領域的外交策略與主張等五個方面。《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與廣泛性并存的特點由此可見。
3.思想性與知識性統一
《形勢與政策》課的性質與任務決定了課程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教育功能的實現建立于知識講授的基礎之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功能體現在通過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熱點問題、黨的政策等的宣講與分析,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定對黨的領導的信心和決心,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由于國內外各種事件和問題的形成與發展都涉及大量相關的背景知識,因此,教學過程中不能簡單、中立地就事論事地講述時事、轉述新聞,而要全面分析時事的發生歷史、發展趨勢及其與相關事件的聯系,闡明黨和政府的立場、觀點、態度,使得教學具有思想性與知識性相融的特點。
4.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
《形勢與政策》課以時事和政策為教學內容,以培養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為教學目的,課程教學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特點,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在課程教學中,無論是宣講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還是對國內外重大事件、熱點問題的分析,都離不開對相關理論問題全面而充分地闡述,只有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講活、講透和講深相關的理論,才能使學生真心接受教育,學習、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在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形勢觀和政策觀的基礎上,才能指導他們清晰地了解、認識和把握國際國內的新形勢、新問題,回答和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現象、問題。
上述《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所固有的特點對教學效果具有雙重影響:一方面,它們既是課程教學的亮點,可以增強課程教學的生命力、吸引力,有助于形成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這成為課程的魅力所在;另一方面,它們也是課程教學的難點,教學內容變動性和廣泛性強而連貫性、系統性相對不足,使任課教師因知識結構局限而難以駕馭所有講授內容,易導致課堂教學有廣度而無深度,影響教學效果。為此,揚優避劣、揚長避短以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應成為《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策略設計的重要指導思想。
二、《形勢與政策》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根據《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特點、教學目標和當代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的認知特征,有效的教學策略是尊重教學雙方的主體性,建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與方法,采取以講授法為主、其他形式為輔的多種方法有機結合的教學法;改變單一的考核模式,形成以綜合課堂學習考核與課外實踐成果的成績評定機制。
1.建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
主體性教學模式是一種合乎人的本質屬性的教學模式,在承認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主體、激發雙方主體意識的基礎上,建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它是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有效舉措之一。 《形勢與政策》課的性質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決定了尊重教師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課程教學得以開展的基礎保障,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則是課程教學能夠獲得實效的重要途徑。首先,從課堂教學的特點看。在信息化時代,獲取信息、了解形勢手段的便捷多樣,令教師與學生在獲取時事訊息方面處于同步狀態,更何況學生人數眾多、信息面廣,教師個人的知識結構、信息儲量相對具有局限性。對此,構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既能促使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以補充新知、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的知識含量,又能激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課前收集與講課內容相關的知識、信息,準備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感到困惑的問題等,從而在教學中形成師生在知識上的互補、過程中的互動,避免出現教與學相互分離的現象。其次,從大學生認知特點看。當代大學生個人生活經歷相對簡單、生活體驗膚淺,來自外界尤其是網絡的多元化、復雜性信息,容易造成他們對形勢與政策的認知偏差。他們往往“在國家穩定和個人義憤,在理智和情感,在長遠利益和短期目標等方面失去判斷力。有些大學生的求異思維明顯,對非正常渠道傳播的消息信任度極高,易偏激和沖動,且有較強的行動力和號召性,往往在關鍵時候,影響大學生群體的行動力?!睒嫿ㄒ越處煘橹鲗?、學生為主體的主體性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在參與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他們對當前政治經濟形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真實認知情況,也能夠使教師結合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加以剖析、澄清和引導,有效地實現課程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采取以講授法為主、其他形式為輔的多種教學方法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在理論上所具有的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正確認知國情、社情、民情,準確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認清形勢和任務,增強他們珍惜和維護國家穩定大局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等方面的作用,是通過精心設計、富有成效的課堂教學實踐來實現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的特點,使得以講授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地應用于課程教學中顯得既十分必要也充分可行。
首先,任何歷史事件的發生、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出臺,都與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相關,是特定社會歷史發展變化的產物?!缎蝿菖c政策》課教學中,無論是時事分析還是政策解讀,都必需建立在學生對相關知識較為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這奠定了講授法作為主要教學形式的地位。講授教學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幫助學生全面、深刻、準確地理解教學主題,從而更有效地達到課堂教學的教育目的。但單一的講授教學不僅會令課堂難以避免地陷入枯燥、沉悶的氣氛之中,并且還會使學生產生依賴和期待心理,抑制了他們在學習中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教學實踐中以講授法為主的同時,通過將提問法、討論法、案例法、多媒體教學法等多種方法有機結合于課堂教學中,作為講授法的輔助,不僅能營造生動活躍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的學習融入課程的教學中,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發揮,從而增強課程教學效果。其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內容以及授課對象的特點,使得以講授為主、輔以其他多種形式教學法的運用,在實踐操作上也是可行的。當代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生活在通信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從小練就了利用網絡獲取資訊的本領,見多識廣、頭腦敏捷、思維活躍。相對而言,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強也更自信,個性張揚且叛逆,喜歡并敢于表現個人見解,喜歡嘗試新事物。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安于一味被動地接受教師所給予的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從網絡上所獲取的知識,尤其是有異于教師所講授的觀點。90后的這些特點提醒教師,在講課中應努力改變唱獨角戲、滿堂灌的做法,根據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將講授與其他教學法相融合,尤其要注意多給學生提問、發言等表達他們觀點的機會。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所表達的各種見解,教師不要急于以是非論定,而要以平等、尊重、友好的態度,鼓勵學生完整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不斷設問、反問等方式,引導學生對自己的看法進行論證,最終得出教師所需要的結論。
3.形成以課堂學習考核與課外實踐成果綜合考量的評分機制
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構建,多種教學法的運用,這些都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吸引力的策略,但作為一門課程,學生更為關心的是課業成績。如果依然沿用傳統的、單一的考核評分機制,沒有建立較為全面、公正的評分機制,沒有將課堂理論學習與課外實踐成果加以綜合考量,無疑將極大地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削弱所采取的教學策略的效度。豐富完善考核方式,形成以課堂學習考核與課外實踐成果綜合考量的評分機制,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考核,營造嚴謹的《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氛圍,是增強《形勢與政策》教學實效性的重要環節。首先,《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形勢觀、政策觀,給予他們一雙明辨是非的“慧眼”。讓學生們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變化中,在真假難辨的資訊大潮沖擊下,學會以理性、客觀的態度,全面、系統的思維,正確認識和分析在社會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始終將維護黨的領導、國家利益和社會穩定置于第一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目的、教學效果的評價,都通過學生對處理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來衡量。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初步形成有關形勢與政策方面的觀念、理論和方法,實現認識的第一次飛躍的話,那么,這種初步形成的形勢觀、政策觀的正確性,以及學生在這些觀念指導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就需要通過他們在課堂學習和課外實踐中的表現來評定。其次,建立以課堂學習考核與課外實踐成果綜合考量的評分機制,需將過程與結果、理論與實踐、態度與成效結合考慮,在成績評定中堅持“強化平時、弱化考試;獎勵參與、看重態度;既重學習、更重應用;以掌握知識為基礎、培養能力為目的”的原則與做法。具體而言,學生最終成績的評定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參與互動、討論發言、課堂作業等情況的評分;二是在課外參與學校組織的主題教育活動、擔任青年志愿者、參加公益活動、考察調研等社會實踐后,撰寫的調查報告或學習體會等書面報告的成績;三是期末的專題論文考核成績,根據學期內《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的相關內容給定選題范圍,由學生據此選擇論題、撰寫論文,最后由教師綜合學生這三部分成績給出課程學習的總評成績。
從教育學角度論,雖然有“教學有法,但無定法”之說,《形勢與政策》有效教學策略的設計取決于教師自身對課程性質與任務的認識,教學理念和實踐經驗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沒有普適之道。但《形勢與政策》課有效教學策略的設計也可謂有一定之法,這個法就是教師對課程特點的把握,對教學過程中師生主體作用的認知以及教師自身對提高教學效果的不懈努力,這些都是不斷提高《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效必不可少的法寶。
參考文獻
[1]曲濤,馬永春.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6):50.
[2]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號.
[3]姜相志,王國學.把“形勢與政策”課建設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的課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8):73.
[4]教育部社會科學司.2011年上半年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要點[Z].教社科司函[2011]22號.
[5]陳平,嚴燕.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構建——科學發展觀視野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思路[J].常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3):109.
[6]王永智.大學生形勢與政策的認知特點與教育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6):58.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