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萍
摘要:實踐教學是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方式。《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重在引導學生適應人生新階段,正確認識、處理個體與國家、社會的關系,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素養,這是現代公民培養的應有之義,也是通過課堂實踐教學可以基本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以公民意識教育為底蘊,以激發大學生主體意識為出發點,以培養其規則為切入點,以提升踐行意識為落腳點,嘗試構建創新型課堂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 公民意識教育; 課堂實踐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12)02-0066-03
公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所享有之公民身份的主觀認識,是公民對與所屬國家、社會之間關系的主觀定位,包括了公民對現實社會現象的認知和對未來社會的理想與追求。過去幾十年中,公民教育在我國高校形式上缺位,思想政治理論課事實上承擔了提升公民意識、培養合格公民的任務。在當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民主政治建設順利推進,社會成員公民身份意義更加突出的時代背景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教學應當適時調整,以“公民”為立足點,以公民意識教育為底蘊,注意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其規則意識,提升其踐行意識,構建新型課堂實踐教學模式。
一、以激發大學生主體意識為出發點
構建新型《基礎》課堂實踐教學模式應以轉變教師觀念為先導,理念灌輸與局外調控結合,讓學生逐漸成長為學習探究的主體、自我發展的主體和國家、社會建設的主體。
1.明確角色定位
在教育學界,關于教育主體的爭論由來已久。我們贊同主體交互觀,即“不再僅僅以單一的‘主—客模式來描述教育活動中的人與人的關系,而且還要看到教育實踐中的社會方面,用‘主—客—主的模式來描述教育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另一層關系——主體交際關系。”[1]具體到實踐教學環節中,這種“我—你”的師生關系對教師提出了比較大的挑戰,一方面要求教師以主體身份認識客體,解讀教材,了解學生,根據已有認識,調整自己的交往行為,創造更為有利的師生交往關系;另一方面,特別是在具體的實踐教學實施中,教師又必須習慣于“退場”,遵循規律完成實踐活動設計框架后,退居局外觀察,學會做隱性調控。
2.開展理念灌輸
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要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理念灌輸是基礎性和前提性工作,包含同步進行的兩個方面:其一,灌輸積極的主體理念。教師要通過理論教育使學生逐層認識到自己的獨立主體資格:在教學實踐中是主體,在國家、社會中更具有主體地位,有權依法主張權利,自我選擇、自我決定;應是理性的存在者,能以“主人”之愿積極獨立地思考,理性把握“我”之為“主人”的依據,以及“我”以“主人”身份依法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能夠珍惜并充分行使自己的公民權,為達到“能為主人”做能力、素質上的準備。其二,清除消極的被動思想。毛澤東曾經提出:“對于中國人民腦子中的落后的東西,我們要去掃除,就像用掃帚打掃房子一樣”。[2]要力求減弱甚至清除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被動意識,以及在臣民文化背景下潛在的“臣服”意識。在公民意識教育中,灌輸正確的關系與清除錯誤的東西是相輔相成的,要以正面灌輸為主,同時注意及時清除消極的甚或有害的東西。
3.學會局外調控
在課堂實踐活動中,真正要讓學生主動、主導起來,教師必須學會“放手但不放任”:一方面要敢于放手,自覺還“權”于學生,使其能夠有機會自主選擇、能動創造,在課堂參與上初步體驗主體身份,加深理論知識體會的同時積累實踐操作經驗;另一方面,教師應學習做隱形的“守護者”,點到為止,提供出精心設計但線條粗略的實踐教學設計框架,抓好實施過程的關鍵節點即可。在以公民意識教育為底蘊的課堂實踐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雖形式上隱身局外,但實質上始終不能“缺位”,要保持全程調控,與學生順暢溝通并及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實踐活動結束后,要開展效果反饋調查,進行整體活動總結,完善實踐教學設計體系。
二、以培養大學生規則意識為切入點
《基礎》課堂應成為大學生學習規則、體驗規則的場所。實踐教學設計中要以規則意識培養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規則存在的意義,提高其尊重既定規則、循規則而動的習慣,與此同時要注意培養其參與新規則制定的主體性,并能夠形成正確的自由觀念,區分公、私域,保障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實現。
1.敬畏道德,樹立法治意識
道德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在《基礎》課堂教學中,可以采用案例解析、討論、辯論、情景劇等方法引導學生敬畏道德,樹立法治意識。相對于法律的他律和強制性,道德的自律、軟約束特性明顯,需要依賴于行為主體的敬畏和自覺遵守來實現。《基礎》課堂實踐教學要以教會學生做人為先,堅持明理、重行,引導大學生“仰望星空”、敬畏道德、追求美德,以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最美中國人”。
法治即法律的統治。在《基礎》課堂實踐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養成法律權威意識,樹立法律信仰。要使其認識到,法治不僅僅是靜態的法制,更應該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動態操作。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推進有賴于每位公民對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正如盧梭所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當下,大學生依法主張權利和監督約束權力的意識是民主政治推進中亟待加強的公民意識的兩個方面。
2.理性追求,養成自由意識
追求自由是人類的本性,大學階段學生自由意識萌動,尤其需要及時正確的引導。在馬克思的視閾中,自由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活動,一個去踐履的過程。在自由體系的諸范疇中,政治自由是現實政治生活的基礎,體現了人的社會性本質和主體對政治權利的自主精神。《基礎》課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明確,只有當個人發展自己的潛在能力,并對國家、社會和他人做出自己貢獻的條件下,自由才是一種權利,才是真正的自由。要教育學生樹立關心政治,以主人的姿態、主體的精神參與到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當中,在政治解放中完成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現代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最終為人類解放創造條件。
政治自由一方面表明,個體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是自由的,不受某種外在力量的拘束,另一方面,個人自由的實現必須以不妨礙他人自由和國家社會整體自由為前提。“不論自由一詞的任何詮釋多么特殊,都必定包含最低限度的、我所謂的‘消極自由。我必須擁有一個領域,我在其中不會遭受挫折。”[3]當前,我國公民社會逐漸崛起,成為人們公共生活與政治吁求的重要渠道,自由閾限問題的重要性由此凸顯。結合我國社會發展現狀,《基礎》課應注意引導和培養學生,教導他們懂得規約自己的公民權利,知道作為一個國家公民所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權利自由,同時也確保個人行為不僭越到他人的自由領地。
3.告別“被決”,參與規則制定
清末民初以來,特別是新中國建立后,隨著民主進程的推進,我國社會臣民文化明顯退減,但傳統規則制定中的強弱勢之分仍然明顯存在。一方面,規則制定者把規則簡單當作一種控制社會、管理民眾的工具,在規則中留給管理者一個強勢的地位,以監管讓公民遵守規定,而不注重依托于公民內心崇高的道德意識和對公共秩序共同的利益感覺,有些規則的設置缺乏合理性,甚至會損害公眾利益。另一方面,公眾盲目臣服于威權,習慣“被決”,導致了規則制定中公眾的事實缺位。去“臣民”樹“公民”是一個實踐性的課題,《基礎》課堂教學應教育引導學生主張權利,通過積極參與規則制定,表達心聲和利益,進而提升尊重、遵守規則的意識。拓展閱讀中可以向其推薦孫中山的《民權初步》和亨利·馬丁·羅伯特的《羅伯特議事規則》,具體操作方面可以嘗試將課堂作為學生自治的場所,包括課堂規則的制定、課堂秩序的維持等都引導學生來自主實現。
三、以提升大學生踐行意識為落腳點
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大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方面,《基礎》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是理論聯系實際、深入實踐的程度不夠,教育缺乏針對性、時效性,學生知行脫節現象較為普遍地存在。就課程本身來講,《基礎》課具有鮮明的實踐性,要求把知與行結合起來,把學習與踐履結合起來,把學習規范和遵守規范結合起來,使知識轉化為內在素質。課堂實踐教學形式的引入為“坐中學”轉變為“做中學”提供了好的平臺,模式構建中要堅持知行并舉,深化理論認知,以知導行,提升實踐意識,以行踐知。
1.深化理論認知,提高理論自覺
“知”乃“行”之先導,良知,無不行。在《基礎》課程教學中,知識的重復性是教師首當其沖需要解決的問題,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等等在內的眾多內容在基礎教育階段已有涉及,如何結合實際狀況在更高層面實施引導,以理論自覺推進行為實踐呢?探索中我們將關鍵點放在增強理論教育的學術支撐上,以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作為立論基礎,啟發學生深刻認識到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個體只有在客觀、現實、不斷變化的社會關系中積極作為,才能順利社會化,實現成長與發展。由此,學生對人生路上必須面對的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認識順暢形成,社會責任感在公民意蘊上有了時代性的新體悟。要把握好深化學生理論認知實現以知導行,首先要求《基礎》課教師不斷深厚自身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增強理論教學的學術性、學理性,與此同時要有能力宏觀把握課程體系,根據實際教學狀況進行內容的靈活調整與應對。具體操作中,可以借助研究性學習的思路,對學生提出明確的理論探究要求,并以專題討論、講師團模擬、調查研究等實踐教學形式,提高學生深化理論認知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當然,目前研究性學習推進中存在一個較大的障礙,那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普遍實行大班教學,限制了效果的充分實現,期待未來能夠有所改進。
2.強化實踐意識,推進行為實踐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4]作為現實的存在物,人類在交往實踐中得以鑄造自身特有的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本性,最終獲得生存和發展的自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基礎》課要實現此目標,提高課堂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以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教育為前提,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實踐的意義,牢固樹立實踐觀念,強化其履行公民責任,在實踐中改造社會、改變世界、完善自身的動力。
就現代公民的培養來講,正確認知公民身份、積極實踐公民義務是同一任務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公民概念自古以來的內涵傳承。依照亞里斯多德在《政治學》中的闡釋:“凡有權參加議事和審判職能的人,我們就可以說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5]至今日,飽受歷史洗練的現代公民雖無需以參與政治為唯一職責,但珍惜公民身份,依法行使權利,積極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仍然是公民身份的根本體現與必然要求。《基礎》課實踐教學要與時代接軌,體現公民意識教育底蘊,可以嘗試在堅持傳統道德踐行教育的同時,適當擴大社會主義法治教育,以案例教學法指導學生體會法律內涵,培養法律思維方式,確立法律權威意識。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點嘗試是,可以將國家事務和公共事務管理的相關知識、模式尤其是操作信息引入課堂,創設情境,或開展實驗室教學,讓學生在模擬中學習如何參政議政,參與社會管理,為實際生活中的理性民主創造條件。
相比于其他實踐教學形式,課堂實踐教學在時空選擇的靈活性、與課程內容的結合度以及教師的跟蹤指導上都具有優勢,從本質上講,《基礎》課程更適合于課堂實踐教學。要使課堂實踐教學充分發揮其作用,首先必須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它,既遵循大學公共理論課實踐教學的一般規律,又體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實踐教學計劃要科學、系統、規范。其次,必須堅持課堂與社會的緊密連接。課堂實踐教學的形式可以因講授內容、教師知識結構、學生的專業、興奮點等而不同,但一定要將廣闊的社會視角引入有限的課堂空間中來,把理論與實際、課堂與社會、學習與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再次,必須保障學生的廣泛參與。在課堂實踐教學形式設計上,教師應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時效性為基準,吸收、納入一切學生可以廣泛參與的形式,進而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應用適度創新。《基礎》課堂實踐教學模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達至成熟,應在公民意識教育的底蘊上,遵循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規律,不斷在學習中提煉,在應用中創新。
參考文獻
[1]項賢明.走出傳統的教育學理論體系[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2):17-29.
[2]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31.
[3]劉明賢.伯林的兩種自由概念探析[J].哲學動態,2004(9):26-29.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5][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16-117.
[責任編輯: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