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璽 馬強 謝新文
〔關鍵詞〕 數學教學;情境創設;趣味性情境;生活情境;懸念情境;故事情境
〔中圖分類號〕 G63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8—0080—01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高中數學課程還應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方式。這些方式有助于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造”過程。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應想方設法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情境,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率。下面,筆者就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合理生動的教學情境,談幾點認識。
一、抓住好奇心理,創設趣味性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探索,進而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因此,教學時,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創設趣味性情境,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和深層次思考。
例如,教學“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時,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相傳古代印度王舍罕要獎賞聰明能干的宰相達依爾(國際象棋發明者),問他需要什么。達依爾說:“只在國際象棋棋盤第一格子上放一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兩粒,第三個格子里放四粒,以后按此比例每一格加一倍,一直放到第64格,我就感激不盡,其他我什么也不要了。”國王說:“這有多少,還不容易。”于是,國王讓人扛來一袋小麥,但不到一會兒全用沒了,再扛來一袋小麥很快也沒有了,結果全印度的小麥全部用完還不夠。國王納悶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引入本例后,必然會激起學生對該問題的探求。這時,我告訴學生:“當我們學完等比數列前n項和的公式后,可以計算出這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它相當于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部鋪滿約1.3cm厚的小麥,是我國幾百年的小麥產量。”上述生動有趣的學習材料是學習的最佳刺激,在這種問題情境下,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
二、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根據生活和生產的實際創設情境,能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所在,也會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
例如,利用“數學歸納法”證明問題,學生不易理解。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北京大學的學生在操場上用數萬枚骨牌設計了圖案精美、結構復雜的“多米諾骨牌”表演,為觀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米諾骨牌”的原理就是“數學歸納法”證明問題的思路。推倒“第一枚”骨牌即驗證“n=1”時命題成立,若“第k枚”骨牌被推倒,則“第k+1枚”骨牌也被推倒,相當于證明:設“n=k”時命題成立,則“n=k+1”時命題也成立。骨牌全部被推倒,即對任意的“n∈N”,命題成立。用身邊的事例來詮釋并不好理解的“數學歸納法”,必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創設懸念情境,調動探索熱情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新舊知識中不斷產生的矛盾,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能調動起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形成積極的認知氛圍和情感氛圍。
例如,在“二項式定理”的教學中,可以創設如下情境:今天是星期天,問再過10100天后是星期幾?這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對二項式定理應用的濃厚興趣。通過分析思考、探究討論,既喚起學生參與的熱情,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二項式定理”的深刻理解,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引入歷史典故,創設故事情境
以數學史上有趣的典故作為素材創設故事情境,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使學生的探索熱情空前高漲,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復數概念”的教學中,可以介紹數系的發展過程:由古人結繩計數到自然數的產生;從分配的需要到分數的出現;由負數的引入將數的范圍擴大到有理數;從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弟子希伯蘇斯發現無理數,使數的范圍擴大到實數;再從虛單位的引入到負數也可以開平方,從而將數系的范圍擴大到復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