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花 韓彪
〔關鍵詞〕 數學教學;概念教學;方法;思維規律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7—0064—01
概念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基礎知識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基礎。概念教學的關鍵是要揭示出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教師若能根據概念的特點,選擇恰當的方法,會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概念。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要實現這一過程,就必須根據不同知識采取多種教學策略。
一、運用多種方法,恰當引入概念
1.通過動手操作引出新概念。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實物或教具、學具,使學生通過操作豐富感性認識,從而為形成概念奠定基礎。如,教學“認識公頃”一課時,我讓學生每人準備一條5米長的繩子,每8人一組,用細繩圍成一個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擺好后讓學生觀察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有多大(學生答100平方米)。我說:“100塊這么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這樣的操作方法,使學生印象深刻,為理解公頃的概念疏通了道路。
2.運用舊知識引出新概念。數學概念之間是密切聯系的,在建立新概念時,如果注意分析新概念中的已學知識,就能為學生理解新概念創造良好的開端,使學生容易接受。同時,還為建構知識結構打下基礎。如,講“最大公約數”一課時,可以先復習約數的概念,讓學生在掌握約數的基礎上學習公約數及最大公約數。如果教師對每一個新概念都這樣逐層分析、解剖、區分新舊,新課的重點就不難突出,知識體系也不難總結了。
3.以計算引入新概念。有些概念與計算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通過計算發現新知識的起點、疑點。如,講“乘法交換律”一課時,我出示全班學生做操時的站位圖,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算出全班學生的人數:每行7人,共6行,7×6=42(人);每列6人,共7列,6×7=42(人)。兩種算法,結果是相同的,由此可以證明兩個算式相等,即7×6=6×7。在計算、證明的基礎上,學生很快得出“乘法交換律”的概念:交換相乘兩數的位置,積不變。
二、遵循思維規律,極力深化概念
在學生認識并形成概念的基礎上,教師要對概念進行剖析,以達到透徹理解和牢固掌握的目的。
1.較難的概念,突出關鍵詞。數學概念是借助語言或符號來表述的,語句中必定有關鍵詞,因此,對某些較難的概念講解時應該突出其中的關鍵詞。 如,對于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約數的數叫做質數;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還有其他約數的數叫做合數。學生往往難以覺察出兩個概念中都排除了1,錯誤地認為1也是質數。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分析、理解其中的關鍵詞,從中概括、總結得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復雜的概念,逐層剖析。有些概念較復雜,必須逐層剖析,由表及里,加深認識。如,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概念時,必須讓學生明白兩層涵義:小數點向右移動,原來的小數就擴大;小數點向左移動,原來的小數就縮小。在每一層涵義中又必須指出:(1)所移位數與擴大(縮小)倍數相對應;(2)小數末尾的“0”要去掉,位數不夠時用“0”補足。經過以上剖析,可使學生加深對“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概念的理解。
3.相關的概念,注意類比。把兩類相關的概念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進行比較,可以起到由此及彼、溫故知新、互相補充、加深理解的作用。如,講“最小公倍數”這一概念時,可抓住“最大公約數”這一概念進行類比,而導出“最小公倍數”的概念。
4.混淆的概念,對比區分。有些概念聯系緊密,有些概念同種且屬差較小,學生容易混淆,教師應分析其本質屬性、從屬關系,加以區分。如,數的“整除”與“除盡”兩個概念,雖然在進行除法運算時都沒有余數,但前者要求被除數、除數、商都是整數,而后者則不需要。顯然整除一定能除盡,反之則不然。
編輯:劉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