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明
【摘要】21世紀的數學教育,應當具有時代特征,提高民族素質,培養適應時代的創新人才.教師要深刻領會新課改的精神,扎實貫徹執行,開創高中數學教育的新局面.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數學;創新;應用;評價
一、既要“打好基礎”又要“力求創新”
“打好基礎”與“力求創新”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在打好基礎的同時,自始至終體現創新精神,二者不可偏廢.數學課程的設計應當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為學生提供“提出問題、探索思考”的空間.
1.要改善教與學的方法,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還應倡導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數學的方式.對不同的內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學和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創新過程.教師的講授要注意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包括思維的參與和行為的參與.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現數學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途徑.
2.要注重創新思維、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不同的內容、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留有適當的拓展、延伸的空間和時間,對有關問題做進一步探索研究.例如,在每章開頭都可提出一個有很強現實生活背景的實際問題,并且只提出問題不給答案,制造懸念以激發求知欲.
3.大力開展數學探究活動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師要經常提出有研究或探究價值的問題,通過對數學問題的探究,把接受式的學數學的過程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索過程,這就使得知識的形成過程得到了重視,使模仿、記憶為主的學習變為活潑的、有個性的問題求解經歷,變為發現和創造的經歷,并且數學的工具作用和思維訓練功能在問題解決過程中能獲得統一.
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是一門應用非常廣泛的學科,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高創新能力,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為了培養具有數學文化素養的跨世紀人才,現今的數學教學正在從以傳授知識、技能和培養“三大能力”為主要目的,轉變到以培養數學觀念、培養運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創造精神和培養廣泛的數學能力為主要教學目的.可見,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是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20世紀下半葉以來,數學應用的巨大發展是數學發展的顯著特征之一.數學和計算機技術的結合,使得數學能夠在許多方面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同時,也為數學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例如,數列中聯系經濟生活中的儲蓄,函數中聯系增長率的變化,直線和圓的方程中增加線性規劃初步知識,圓錐曲線中聯系行星、衛星運行軌道,概率本身就是與實際問題聯系非常密切的內容.
在各章的章頭圖或閱讀材料中,也注意提供有實際背景的問題.新編教材還注意使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進行交流,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例如,理解直線與平面關系時,注意用數學語言、直觀圖形來表達問題等.教材增加了四個實習作業,目的是應用所學數學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過程中受到訓練和提高.此外,還增設了“探究性課題”,要求每學期至少安排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平均每個課題給3課時教學時間.
課堂教學要多給學生留出時間,會學習的學生,總是期望有較多的時間屬于自己支配.多讓學生“板演”.教學中,對例題、練習題的處理,可多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板演”,要求學生盡量獨立完成.而對學生不能把握的問題,可與同學展開討論,相互交流,集體攻關,然后教師點評、自我小結.
三、評價轉向多元化
數學課程的重大改變必將引起評價體系的深刻變化,評價改革應當與數學課程改革同步進行,包括評價理念、評價體制、評價內容、評價形式的改革.評價應在公平、公正的原則下,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也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的變化.評價應建立多元化的目標,關注學生個性與潛能的發展.
四、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
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數學傳統.數學課程應適當介紹數學發展的歷史、應用和趨勢,數學對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數學的社會需求,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數學科學的思想體系,數學的美學價值,數學家的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
例如數學史.數學史是研究數學概念、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的起源與發展,及其與社會政治、經濟和一般文化的聯系的一門學科.著名數學家萊布尼茨指出:“知道重大發明特別是那些絕非偶然的、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到的重大發明的真正起源是很有益的.這不僅在于歷史可以給每一個發明者以應有的評價,從而鼓舞他人去爭取同樣的榮譽,而且在于提供一些光輝的范例可以促進發現的藝術,揭示發現的方法.”可見如果了解一些與學習相關的數學史的知識,會幫助學生更全面了解數學.
總之,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既要抓基礎又要抓創新,重視數學在實踐中的應用,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在掌握數學結構基礎上提高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學習新教材,認清新特點.數學教育學報,2002(11).
[3]李文林.數學史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