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林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語感;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62—01
語感是對言語內涵的一種直覺能力。它是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鍛煉出來的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對于學生來說,要想培養良好的語感素質,除了引導他們自覺感知客觀社會言語對象,豐富語感素質的感性因素外,最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徑還是語文課的教學。良好的語感素質必須以相應的教學形式加以保證,才能得以有效培養。筆者現結合教學實踐談幾種培養學生語感的方法。
一、加強朗讀訓練
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語言的多種意味包含在語音的高低快慢強弱之中,非通過多讀、熟讀、朗讀無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讀時僅簡單地把文字流暢地讀出來,就無法體會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讀時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盡可能融為一體。這樣,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和優美的意境自然而然就會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他們情感的共鳴,從而使其語感、審美能力等都得到潛移默化的培養和提高,同時也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朗讀是語感培養的基本方法,教師要真正認識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訓練學生。如,教授朱自清的《春》一文時,教師應以充滿喜悅和希望的感情基調,以輕柔、緩慢的基本語調進行朗讀,在各層次間停頓時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語斷情不斷,便可將學生帶進春天優美的景色中。學生被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所感染,便會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優美意境中,進而產生強烈的朗讀欲望。
二、品味重點詞句
通過抓重點詞句的品味訓練,讓學生既明白語意,也領悟到語言的情味,從而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描寫了20年前的父親在火車站送“我”的情景,從所記內容看,作者為什么不選用《回憶我的父親》這個既通俗又樸實的題目?從所記情景看,作者為什么不用《送別》這個更見凄切的標題?這就得引導學生仔細揣摩文章的內容,通過比較方可明白原題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寫父親過鐵道為“我”買橘子的過程一系列的動作描寫,教師利用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想象、揣摩,教師點撥:“‘蹣跚可見步履的不便,從月臺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縮可以想象爬的艱難。”
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增強學生對閱讀內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啟發、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言語,把文質兼美的課文言語轉化為學生的語感素質。而通過抓重點詞句的品味訓練,則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培養領悟能力
由于語感的培養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對語言的準確領悟。
如,在教授辛棄疾的《西江月》一文時,筆者讓學生分析后兩句“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頭忽見”,學生很容易就發現這兩句話與注解的話順序不同。這是為什么呢?學生經過討論后得出結論,這是強調作用,表示詞人的驚喜之情,因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時心情會是何等欣慰?這種樂趣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又怎么體會得到?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分析、推敲,讓學生獨立思考,用心用情去體驗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而久之,詩歌中所蘊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傳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四、訓練學生思維
語感雖然帶有直覺性,但它又是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相統一的產物,它既有邏輯理智的成分,又具有理性功能的感性形態的領悟和意會,它從感性直接了解到本質,表面上跨越了思維過程,而實際上則必須以良好的思維做基礎,因而,進行必要的思維訓練才可能進一步提高語感能力。
思維訓練通常有以下兩種方法:
1.擴充內容。將教材中需要深入理解及向縱深開掘的部分設計擴充訓練,使學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進行擴充。這較直插教材深部的思考題,更易于學生接受,可使學生在擴充中不知不覺地由字面鉆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里,達到對教材深部問題的理解。
2.發揮想象。有些詞語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感情,往往包含著多種意思,還有些詞在文中表達的意思遠遠超出了詞義本身,須讓學生或沿著作者思想感情的脈搏,或縱觀全文將思路引入深層,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和重點詞句的理解。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