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真
〔關鍵詞〕 語文教學;古典詩詞;課堂運用;鑒賞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5—0064—01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猶如一顆顆閃亮的珍珠,光彩奪目。語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熟讀、背誦、鑒賞和運用教材中的詩詞,還要善于運用豐富的詩詞資源豐富語文課堂,從廣度與深度上開發詩詞教學空間,讓古典詩詞在提高鑒賞水平方面發揮其獨特作用。
一、引詩導入,激發興趣
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話本小說在講述故事之前,常引用古典詩詞或做引子或激趣,這種做法給我們許多方面的啟示。借鑒這種做法,在學習現代文或古典詩詞時,巧用一些與教材相關的詩詞作品,能夠激發閱讀興趣,能為教材內容錦上添花。
1.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時,可引用宋代詩人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導入新課。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此詩的后兩句采用互文辭格,寫出了荷花的“陽剛與陰柔,壯美與柔媚”。與朱自清筆下的荷塘,一樣把詩意年華都譜寫在了美麗的荷葉上……
2.介紹古典詩文作者,可引用其他人描寫評價有關詩文。如,介紹西漢政論家賈誼時,可引用李商隱《賈生》一詩:“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懷才不遇,被貶長沙,被召回后,漢文帝的昏庸,怎能不讓賈誼失望呢?
二、引詩入文,提供討論材料
閱讀文言文,學生探究的熱情不高。引入古詩,則可以改變這一現狀。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成就霸業,傳為千古美談。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全面深刻認識越王勾踐,吳國失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讀宋代柴望的《越王勾踐墓》,可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上述問題。
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復賦凄涼?
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越鄉。
雨打亂花迷復道,鳥翻黃葉下宮墻。
登臨莫向高臺望,煙樹中原正渺茫。
當學生了解了《勾踐滅吳》一文的基本思想內容后,可引入上述詩歌作為課堂討論的材料,讓學生發表見解。在所引詩歌的啟發下,學生的思考空間擴大了,課堂討論問題的水平也會得到切實提高。
三、引詩對比鑒賞,一箭雙雕
1.在講授某一首詩時,可靈活選用與此詩風格相似或風格迥異的作品,開展對比鑒賞活動。通過對比,加深對教材所選詩歌的理解,以詠史懷古題材作品為例,劉禹錫的《石頭城》懷古傷今,借石頭城昔盛今衰的描寫來表現對唐王朝國運衰危的感慨。北宋王珪的《金陵懷古》一詩,其主題與《石頭城》相似,抒寫了“故國凄涼”之嘆,表現手法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教學過程中可把這兩首詩對比鑒賞,培養遷移能力。
懷鄉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
一鳥帶煙來別渚,數帆和雨下歸舟。
蕭蕭暮吹驚紅葉,慘慘寒云壓舊樓。
故國凄涼誰與問,人心無復更風流。
2.對比鑒賞的形式靈活多樣,可引用整首詩,也可引用詩中的名句與教材有關內容做比較。
賈誼《過秦論》一文,列舉了秦王朝的種種暴行,唐代詩人章碣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也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焚書坑》一詩里這樣寫道,“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同一事件,不同時代的作者都給予了無情揭露和深刻的批判,通過比較,“秦之過”、民眾之愛憎體現得淋漓盡致。
四、學以致用,在寫作中提高鑒賞表達能力
要讓作文文采斐然,活用古典詩文中優美的句子,則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作文中如引用古詩詞做標題,顯得醒目含蓄。引用名句或做論據或做過渡句或做論點皆能找到用武之地,關鍵是要善于積累,善于理解運用。
另外,運用內容豐富、想象空間大的詩歌作為寫作訓練材料,也能提高綜合鑒賞表達水平。如,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昨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不僅給人以藝術的美感,同時也給人以理性的啟迪,要珍惜美好事物。“人面桃花何處去”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借此可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從詩歌的言外之意入手,抒寫美好事物的消失產生的惆悵落寞之情等。
總之,詩詞豐富的礦藏,需要用心去開采,也需要藝術地開采,只有這樣,它的魅力才會充分綻放!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