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厚
摘要: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解決三農問題,首先得解決好農民問題。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擺在農村各級黨組織面前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必須按照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幫助農民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增強政策法制觀念。
關鍵詞: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262-02
近年來,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農民思想政治狀況卻不容樂觀。由于農民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對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及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尚停留在一種自發和樸素的感性認識上,缺乏自覺的理性認識,在抵御封建迷信和宗法勢力的沖擊時,便感到勢單力薄、無所適從。不少農民理想信念日趨淡化、集體主義觀念逐漸削弱,有些農村信仰宗教群眾明顯增多、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大操大辦勢頭迅猛、賭博之風日益彌漫、宗族勢力不斷抬頭。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干群矛盾和社會心態失衡,也制約著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
一、當前農民思想政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當前農村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時期,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廣大農民的思想道德觀念和科學文化素質與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還存在很多不相適應的地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觀念淡薄,集體主義觀念退化。在拜金主義、個人主義、利己主義驅動下,有的農民政治觀念淡化,對一些關系國家前途、命運與國計民生的大事,不關心、不過問,不支持,缺乏正確的是非觀念。有的錯誤地認為農民就是只管耕田種地;有的片面地理解黨的改革開放政策,認為改革開放就是多掙鈔票,多講實惠。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如征地、拆遷等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情,堅決不配合的有之,漫天要價的有之,無理上訪的有之,“一切向錢看”成了一些農民的行為準則,往往只顧一己之利而棄集體、大眾的利益于不顧。
2.傳統觀念濃厚,小農經濟意識根深蒂固。千百年來中國農村中那種“種田為吃飯,養豬為過年,養雞換點油鹽錢”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意識在相當一部分農民中仍普遍存在,很多人依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要么滿足于那種原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格局,而對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漠不關心;要么就是小富即安,只要溫飽問題解決了,就感到心滿意足萬事該休。此外,在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等、靠、要”思想依然嚴重,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和意識。
3.奢侈浪費現象興起,封建迷信活動依然盛行。當前,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忘了艱苦奮斗、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未富起來的農民也相互攀比,婚喪喜慶,逢事必辦,辦則興師動眾、大操大辦,而且人情風越刮越大、愈演愈烈,勤儉持家、艱苦創業意識明顯淡化。同時,在農村的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活動依然盛行,有的農民對集體工程建設不關心,但出資修廟、樹菩薩等卻毫不吝嗇;從事算命、占卜、看相等迷信職業者隨處可見,嚴重敗壞了農村社會風氣。
4.干群關系緊張,對基層干部持對立態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涉農政策和法規,政府也為農民辦了大量好事實事,受到了農民的擁護和贊成。但由于有些農民喜歡斷章取義、固執己見、對政策作了片面理解或者對某位基層干部產生誤會等種種原因,從而產生了逆反心理和對立心態,對基層組織、基層政府、基層領導干部產生了不信任感和疏遠感,往往“有事沒事對著干,有理無理勤上訪”,產生出不良的社會影響,并導致干群關系的緊張和基層工作開展的受阻。
二、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出路
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滯后的現狀應引起高度重視,采取多種形式切實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已刻不容緩。
(一)做好結合文章
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涉及農村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必須與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切實改進干部作風、多為農民辦實事、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等有機地結合起來。
1.把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與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發展是硬道理,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是解決農村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給農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有說服力和感召力。首先,要積極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集體經濟是增強基層組織戰斗力和凝聚力的物質基礎,是對農民進行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只有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了,鎮村組織抓工作才有號召力,辦好事才有實力,搞服務才有財力。我們要從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鞏固基層政權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發展集體經濟的認識。要堅持因地制宜、市場導向、分類指導、積極扶持的原則,切實抓好規模經營、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努力搞活搞強鄉鎮企業,發展壯大鄉村集體經濟。其次,要幫助農民順利地走向市場。同時要幫助農民樹立市場意識,引導農民增強市場觀念,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高效農業和創匯農業,開辟多種增收渠道,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2.把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與辦實事、辦好事緊密結合起。我們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凡是把對農民的思想教育與為民辦實事、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抓的,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力戒“假大空”的說教,而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親身體驗老百姓生活,切實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真正做到“聽民聲,察民情,交民友,連民心,聚民智,借民力,排民憂,解民難”。要把解決認識問題寓于解決實際問題之中,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事。
3.把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與抓好基層組織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基層組織和廣大基層干部去做。當前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與有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和有的基層干部素質不高、作風不硬也有關系。因此,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大力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切實改進干部作風。通過在鎮村干部中普遍開展增強政治組織觀念、群眾觀念、政策法制觀念和勤政廉政觀念的教育活動,著力抓好集中學習、對照檢查、重點整改、整章建制等環節,可促使廣大基層干部增強黨性、提高素質、改進作風。在抓好村黨支部建設的同時,還要抓好村委會班子建設,進一步加強共青團、婦代會、民兵和治保等其他組織建設,以確保農村大局的穩定。
4.把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與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隨著我們國家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民主法制建設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只有實行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努力做到凡是村里的大事都由村民作主,凡是村民關心的事情都向村民公開,村民才心齊氣順,干部說話才有人信、號召才有人跟、辦事才有人幫,才能“保一方安寧,興一方經濟”。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應當在普遍實行村民自治的基礎上,進一步抓好以村務公開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管理,尤其要抓好財務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要加大普法力度,搞好法制宣傳,幫助廣大農民學法、知法、守法,自覺掌握和運用好法律武器。
(二)建立有效載體
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有所依附,通過建立陣地、尋找載體、開展各種具體有效的活動,方能收到切切實實的效果。
1.以點及面,推進陣地建設強化教育。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組織、有陣地。農村既是文化建設的薄弱點,也是文化建設的重點。農村、農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我們的文化成果還沒有惠及到農村和農民。所以,我們必須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重視并抓好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通過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豐富農民文化生活,使文化發展的成果惠及農民朋友。
2.寓教于樂,開展文娛活動活化教育。開展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嚴肅認真,但同時也需要形式多樣。一味地枯燥說教效果并不一定理想,而生動活潑的文娛活動則能彌補這一不足,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參與到教育活動中來,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積極引導組織農民建設多種民間文化活動場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寓思想教育于娛樂活動之中,能夠深化教育,更加有效地凝聚黨心、民心。各村可依據自身特色,廣泛組建“三室一隊”,即圖書室、閱覽室、文體室及由農民組成的秧歌隊、腰鼓隊、演唱隊、樂器演奏隊等特色鄉村文藝隊,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培養“文化中心戶”,組織開展以農民為主角的“原汁原味”的農村文藝匯演,通過各類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陶冶農民群眾的思想情操,促進民風、社風的好轉。
3.結合創建,樹立示范典型深化教育。可緊密結合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實際,通過健康向上的精神產品的潛移默化和先進典型的示范引導,逐步形成棄惡揚善、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先進文化潮流和教育氛圍。比如,通過開展“文明村”、“文明戶”、“文明村民”等評選活動,教育和引導農民崇尚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自覺履行各項應盡的義務,維護集體利益;通過開展“遵紀守法戶”、“安全村”等評選活動,教育和引導農民增強法制觀念,自覺遵守法律法規;通過開展“學科學、用科學、比貢獻”等農民讀書活動,幫助農民汲取知識、科技致富。還可以開辟“道德窗”,擴大道德宣傳的陣地和影響;編寫“道德經”,加強道德文化的滲透和傳承:勤栽“道德樹”,樹立農村精神文明的新形象,從而不斷構建和完善農民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