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秀艷
【摘要】 素質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其立足點是培養跨世紀的人才. 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呢?本人認為應抓住課堂教學的突破口,優質減負,培養能力,在課堂教學改革當中注重優質減負.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改革;優質減負
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近年來,有關方面一直強調減輕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可是一直沒有效果,學生的負擔還是越來越重.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其根本原因在于“應試教育”思想在作怪. 考試成了選拔學生、考核教師教學水平、考查學校領導業績、鑒定學校管理成敗的唯一標準. 如何淡化考試,研究制訂出一套綜合評估學生、教師、學校的辦法已是當務之急. 實施教育體制轉軌是全方位的社會工程,要政府定政策,教育機構定方案,教師則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力量. 因此,教師要明確自己所肩負的職責.
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 多年來,傳統教學方式和模式束縛與影響著許多教師,以講代練,多講少練,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課堂教學效果低,只好利用課外時間補課或增加作業量,既加重學生負擔,也增加了教師的批改作業量,使教師沒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備課與課前準備. “教改的關鍵靠教師,教改的主陣地在課堂”. 我認為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益,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有效途徑. 因此,要重點抓好如下幾個環節的改革.
1. 改革課堂教學結構
以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為突破口,建立合理,有效的結構分配板塊,這是一堂成功課的保障. 課內基本訓練,要有利于形成基本技能. 基本訓練包括口算訓練、應用題基本訓練、公式進率基本訓練以及準備題訓練,為知識的遷移,新知的構建鋪平道路. 另外,教師可用最短的時間讓學生明確這堂課要學習什么內容,粗略了解這堂課學習的目的要求. 新課組織是一堂課的主體部分,可根據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還可將嘗試指導型方法用于前后教材,有密切聯系的作為后繼的教材. 如四則混合運算、復合應用題的教學、幾何形體的面積計算等. 鞏固深化是指加深理解、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的階段,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展思維,培養創造能力. 課堂作業,是在學生初步掌握新知識的基礎上,集中安排一段時間,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這是一堂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學生當堂學習、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當堂應用,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同時,有助于輔導差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減輕課業負擔. 課堂總結,是將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復述,并對學生學習過程暴露出來的突出問題進行評講,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網,這樣一堂課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這種課堂教學結構,既能在最佳的時間里安排新課內容,又能在練中學,在練習中深化,教師精講,學生多練,課堂容量大,信息反饋快,當堂內容當堂解決,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捷徑.
2. 擺正學生主體作用,創設有趣、活躍的課堂氣氛,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堂教學的改革經歷了從滿堂灌,到滿堂問,又到滿堂練的過程,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 現在有些課,因提問過多,有的問題沒有思考價值,看上去課堂一問一答,熱熱鬧鬧,實際上是教師設計好的框套,讓學生去套,并沒有擺脫灌輸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 因此,課堂教學的根本改革是要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創設和諧氣氛,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猜想,質疑問難,培養創造精神.
3. 重視學法指導,提高自學能力
如何培養跨世紀人才,實現“科教興國”戰略構想呢?人才的培養已擺在重要的位置上. 從著眼于未來看,今天的“教”要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 因此,在教學生“學會”的同時,必須教學生“會學”,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 讀書是學生獨立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途徑,應指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閱讀方法,抓住課本的重點內容來讀. 應抓住課本關鍵詞語,把書讀透,通過聯想、質疑,跳出課本,把書讀精. 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是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讓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動眼、動口、動手、動腦,主動地去認識數學概念和規律. 如讓學生剪一剪,拼一拼,說一說,學生的手、口、腦協調并用,這樣多種感官協調既促進了知識的形成,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4. 調控課堂容量,精心設計練習,加大鞏固力度
練習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的手段. 要改變教師多講,學生少練的現象;要杜絕盲目練習,搞題海戰術. 因此,練習設計要體現:趣、精、活.
總之,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優質減負,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
【參考文獻】
[1]全靈芝.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微觀思考[J]. 湖南教育, 2005(03).
[2]袁玉霞. 簡單明了教數學——江西省第八屆深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觀摩研討會有感[J]. 江西教育, 2007(12).
[3]王俊生, 張瑞萍. 開放: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之魂[J]. 山西教育, 2001(14).
[4]黃九林. 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嘗試[J]. 云南教育(小學教師), 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