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
摘要:隨著央行《支付業務許可證》的頒布,第三方支付市場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段,正確認識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發展現狀以及面臨的挑戰,采取必要措施,是第三方支付市場的良性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第三方支付市場通向國際舞臺的有力保障。
關鍵詞:第三方支付市場;現狀;挑戰;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3.9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193-02
第三方支付,顧名思義,就是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保障的第三方獨立機構提供的交易支持平臺。在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相對于單純的銀行結算,第三方支付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鏈。
一、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發展現狀
1.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額及社會消費占比增長快速。第三方支付市場交易額快速增長。據統計,2010年市場交易額已由2007年的900億元增加到1.05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126.8%。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1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6月份,第三方支付達到8 300億元,增長率112%。未來幾年,第三方支付仍將保持迅猛的增長態勢,到2012年,交易規模預計可達2.25萬億元。在社會消費占比方面,從2007—2010年,第三方支付在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中的占比由4%上升到23.3%,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占比由1%上升到6.7%,在銀行卡消費額中的占比由3%上升到10.1%。這些數據表明,第三方支付在中國社會消費領域和支付體系中正發揮著日益凸顯的作用。
2.第三方支付身份得到正式認可。從2003年開始,隨著支付寶擔保交易模式的誕生以及淘寶網購物市場的成熟,第三方支付服務開始走入億萬用戶的生活。 2005年以來,央行頒布《支付清算組織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但受制于行業的復雜性和處于快速發展期的特點,這一辦法一直不斷修改但并未定稿。管理辦法遲遲未能出臺,“身份”問題一直是困擾第三方支付的一大難題。2010年6月,央行正式對外公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根據相關規定,已從事支付業務的非金融機構要在2011年9月1日前取得《支付業務許可證》。2011年5月26日,包括國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在內的27家企業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業內又稱“支付牌照”)。至2011年9月第三方支付牌照擴至40家,其業務范圍更為明確。這標志著,民營第三方支付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終于獲得了正式的“身份”認可,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3.第三方支付市場多元化格局即將凸顯。從首批獲得牌照的企業類型來看,央行下發的第三方支付許可證涵蓋了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與受理、貨幣匯兌等眾多支付業務類型,這也意味著更多形態的業務將獲得央行的準許進入。在牌照發放以后,隨著主流支付企業在各項業務上的拓展,未來主流支付企業將發展為提供“一站”解決方案的綜合能力的支付,與此同時也會出現依托某些細分市場和特色業務生存和發展的細分支付企業。此外,由于銀行卡收單,預付卡發行與受理、貨幣匯兌等眾多支付業務類型將會涉及支付結算的全部業務,未來收付結算的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會有多家企業參與競爭,支付結算行業將迎來多元化快速發展階段。
4.第三方支付的國際化空間打開。為備戰國際化,國內領先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已做了充足的準備。2007年,支付寶率先揚帆出海,聯手中國銀行推出境外收單業務,進行國際化試水。2009年,支付寶又結盟全球最大卡組織VISA、萬事達,開通港、澳、臺等地區的支付業務,港澳臺消費者也可以用外幣從網上購買商品,從而推進電子支付國際化應用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目前支付寶的跨境支付服務已支持包括美元、歐元、日元等十二種海外貨幣,并覆蓋了日韓、歐洲、美國等幾十個國家和中國港臺地區的數百家海外網站。2011年9月前,雖然支付寶在第三方支付國際化方面取得了某些進展,但出于第三方支付企業在中國金融體系中“身份未明”,國外更多的公司對與中國電子支付合作仍有顧慮。而支付牌照的發放,一舉掃散外界疑慮。
二、第三方支付市場面臨的挑戰
1.第三方支付市場面臨門檻準入的挑戰。截至2011年8月31日,共計40家企業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頒發的第三方支付許可證,過去一年申請許可證的共有197家公司,獲得批準的比率只有25%。新近得到許可證的企業絕大多數屬于中國銀聯、中國聯通、銀聯商務有限公司和杭州銀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只有那些注冊資金在3 000萬元以上、營業時間至少兩年的公司,才可能在信息科技安全評估中心得到央行授權的第三方支付網絡系統安全認證。獲得了相關認證后,企業在央行官方網站上進行公示,之后才能得到這張業務許可證。而在2011年9月1日前仍未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的公司,將不得繼續從事相關業務。
2.第三方支付市場面臨被銀行業瓜分的挑戰。近年來,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發展迅速,業務范圍不斷拓展,參與者逐年增多,隨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新的壓力?,F在,銀行業開始重新審視第三方支付業務,并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中國工商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等都已經在網上電子支付投入了很大力量。經央行批準的15家外資銀行也可在中國開辦網上銀行,這無疑會在中國銀行業開放之后對中國國內第三方支付企業造成致命沖擊。銀行業的不斷介入加劇了第三方支付市場蛋糕的分出效應。
3.第三方市場面臨網絡安全運行的挑戰。第三方支付服務商由于核心是通過在線提供支付服務,產業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了安全隱患,都有可能轉嫁于支付平臺。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場依然面臨支付網絡是否能夠安全運行的風險和挑戰。例如,由于網絡釣魚導致賬戶信息泄露、未提供安全的登錄方式導致賬戶信息被盜、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設計問題導致信息泄露等給客戶帶來的巨大風險。據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6月,由于安全漏洞被利用,某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數據被竊取,約4 000萬張信用卡資料被泄露。因此,隨著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對于提供錢包支付的服務商,要不斷投入、時刻監控運行風險。
4.第三方支付市場面臨非法金融活動的挑戰。第三方支付市場給信用卡套現、洗錢等非法金融活動提供了便利途徑。第三方支付賬戶可以從一家商業銀行賬戶中充值,再將賬戶余額轉到另一家商業銀行的賬戶中。導致借助于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幫助,利用信用卡進行套現變得異常簡單。同時,由于支付寶之類的第三方支付兼具資金的收付功能,因此,它不僅存在著信用卡套現的風險,更面臨諸如洗錢之類的問題。在支付中,有相當一部分交易屬于虛擬貨幣的交易,比如騰訊公司的Q幣,移動通訊公司的話費充值等。
三、第三方支付市場化解風險的措施
1.通過整合,做強第三方支付市場。目前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共有40家,更多規模較小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由于種種原因尚未獲得央行發放的牌照。那些被拒之門外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可以考慮市場資源的整合,以被并購的方式融入已獲得牌照的企業之中。對于獲得牌照的40家企業而言,在細分化和專業化的基礎之上,也應積極謀求與運營商、銀行業的充分合作,形成競爭合力,提供更具創新意義的服務。而國家也希望整合資源,推出3~4家大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公司,如同石油行業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一樣,將第三方支付市場做強,逐漸形成幾家大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實力弱小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將逐漸淡出該行業,從而減少同業的惡性競爭,以謀求更大的發展趨勢,并為參與國際競爭做好必要準備。
2.不斷創新,避免業務同質化競爭。第三方支付服務商、銀行與銀聯、企業內部的支付平臺之間的支付業務重疊比例越高,惡性競爭就越大,很容易導致支付服務商在穩健經營、高質量服務、誠信方面出現問題,最終的結果是企業用戶、個人用戶利益受到損害,那些實力弱、缺乏創新和利潤增長點的支付平臺商就被淘汰。這就要求,第三方支付服務商跳出過去的業務局限,惟其如此,才能在新的起點上與銀行達成更深入的合作,實現新的業務創新,做到雙贏。在“后牌照”時代,包括支付寶在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要主攻業務領域規劃,加速進軍更多傳統產業領域,積極推進在理財、物流、大型商貿、保險等領域的服務,創新業務模式和電子支付方式。
3.遵紀守法,確保網絡運行安全。第三方支付市場應當嚴格遵守中國人民銀行于2010年6月21日發布《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應具備必要的技術手段,確保支付指令的完整性、一致性和不可抵賴性,支付業務處理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支付業務的安全性,并具備災難恢復處理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確保支付業務的連續性。支付機構應當依法保守客戶的商業秘密,不得對外泄露。此外,采用多重技術手段保障用戶安全。例如,采用SSL協議、數字證書、U盾等方式減少用戶賬戶的潛在風險。這樣,用戶的權益才能夠得到更多的保護。
4.加大力度打擊信用卡套現、洗錢。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6月21日公布的《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不僅對作為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非金融機構做出嚴格規定,同時也對支付平臺的用戶加以嚴格管理,此舉無疑會對網絡非法套現行為造成打擊。第三方支付平臺應嚴格履行該管理法規,落實好安全審計措施,加強網銀系統電子簽名、身份認證和日志審計機制建設,提高網上交易數據的真實性、完備性、可追溯性和安全性,同時要將每次網上支付的詳細信息記錄在網上銀行的日志系統中,并保持足夠時間的備份,以便進行事后審計和法律取證。此外,第三方交易平臺用戶實行實名制,以加強對網上虛擬交易的監管。最后,建立第三方交易誠信體系,可以考慮將用戶網上商務交易的優劣記錄關聯到中國正積極推進的個人信用建設工程,通過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的對應,約束網上實名商戶,嚴厲打擊信用卡套現、洗錢等不法行為。
參考文獻:
[1]楊興凱,張笑楠.電子商務中的第三方支付比較分析[J].商業研究,2008,(5).
[2]劉洪波.論網上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競合關系[J].商業時代,2009,(34).
[3]楊飛,唐紹雍.第三方支付的崛起[J].中國城市金融,2011,(9). [責任編輯 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