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忠誠
摘 要:外語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英語是外語課程中的主要語種之一。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以及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本文提出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開展英語聽說教學,以期進一步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推動基礎英語教學改革。
關鍵詞:建構主義理論 中學英語教學 聽說教學
1.引言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廣,語言教學理論研究的新發(fā)展和多媒體技術也突飛猛進。理論創(chuàng)新、技術發(fā)展及基礎英語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等在為我們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戰(zhàn),傳統(tǒng)課堂教學理念和模式愈顯落后。鑒于以上認識,我堅信,要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師生都要轉變教與學的觀念。但最重要的是,教師要以先進理論為指導,大膽嘗試并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遵循語言教學“聽說教學領先讀寫教學并重”這一客觀規(guī)律的同時,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與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教學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2.建構主義理論簡介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是認知心理學派的一個分支,源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最早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提出。他通過研究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提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構建起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從而使自身的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包括“同化(assimilation)”與“順應(accommodation)”,二者相互補充。所謂同化,是指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是認知數(shù)量的改變。所謂順應,是指同化對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無能為力時引起個體認知結構進行重組和改造,是認知結構性質的改變。個體通過保持同化和順應的動態(tài)平衡使個體的認知結構和內容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皮亞杰和隨后諸多學者對建構主義的論述無不清晰而深刻地揭示著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guī)律,闡明了學習如何發(fā)生,意義如何構建,概念如何形成和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等內容。在此發(fā)展基礎上形成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對教學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認知和信息加工處理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這種構建發(fā)生在與他人交往的環(huán)境中,是社會互動的結果。學生的學習是與真實的或者類似于真實的情景聯(lián)系起來,在自己已有的經驗基礎上與老師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協(xié)作,從而真正有效地構建起知識。學生的學習目標應由學生自己設定,從自己的學習需求出發(fā),對初始目標進行分解、轉化、整合,通過自我分析和元認知來實現(xiàn)自我檢測以診斷目標達成情況,以及明確如何調整學習策略盡快實現(xiàn)目標。基于這樣的學習理論,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等不同角色的同時充分利用情境展示、協(xié)作會話引導和意義構建等學習環(huán)境要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chuàng)精神,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使學生有效實現(xiàn)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由此可見,建構主義理論確定了學生、教師、任務、環(huán)境等四個方面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影響。學生是知識構建的主體,處于中心位置,而教師、任務和環(huán)境則構成學生學習的中介因素和外圍環(huán)境。所以,建構主義理論對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學習的本質,揭示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深化教學改革,培養(yǎng)學生相關技能,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
3.建構主義理論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基于以上對英語課程性質、教學目標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認識,本文提出以下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以期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推動基礎英語教學改革。
3.1支架式教學的應用
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提出的主要教學模式之一,源于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最近發(fā)展區(qū)”指的是兒童所要解決的問題與其原有能力之間存在的差異。這一理論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創(chuàng)造“最近發(fā)展區(qū)”。因而,教師要在遵循學生個人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之上,切實以生為本,積極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建構主義者借用建筑行業(yè)中的“腳手架”(在施工建筑外圍臨時搭建的鐵架向建筑施工提供暫時性支持,當樓房建好后被撤掉)作為形象比喻,將學生看做是一座建筑,學生的“學”被看做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自身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則是搭建一個必要的“腳手架”,以支持學生不斷地建構自己,不斷形成新的能力。教師的“支架”就是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在這一互動過程中,教師通過提供適當?shù)膸椭龠M學生發(fā)展,當學生技能提高時,讓他們解決更多的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治、自主、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其實質就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為學習過程中的“腳手架”,幫助學習者構建對知識的理解。支架式教學模式要求教師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內容進行分解,以便于學習者的理解能逐步深入,進而把學生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
3.1.1 搭建腳手架和引入情境(Scaffolding)
搭建腳手架是實現(xiàn)支架式教學的基礎,它能在正式講解課文內容之前,通過提出概念框架,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中。二語習得的相關研究表明,中國學生學習英語時由于受到負遷移的影響,學習過程中錯誤頻出,因此教師的積極引導尤為重要。“最近發(fā)展區(qū)”指的是學習者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fā)展水平(第一個發(fā)展水平)和教師指導下的解決問題的潛在發(fā)展水平(第二個發(fā)展水平)之間的距離。作為外語特色學校的英語教師,我們在強調學生練習語音語調的同時不應囿于消極適應學生語言發(fā)展的現(xiàn)有水平,而應肩負起不斷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理解和認知能力的責任。因此,我在這一階段通過如下教學活動創(chuàng)造本課學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
3.1.2獨立探索
獨立探索是指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獨立探索建構知識。內容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并按其重要性的大小順序排列。探索開始由教師啟發(fā)引導,然后學生自己分析,探索過程中可能需要教師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在情境中“攀升”并逐步走向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最后達到無需教師引導學生也能自行在概念框架中繼續(xù)“前進”的效果。通過這種獨立探索的方式,學生在反復的聽說操練中不斷感知、整理、分析,確定了對新知識的正確理解并形成了清晰的概念,進而能舉一反三,擴大知識建構的范圍。隨后我?guī)ьI學生用聽—問—復述的模式進入正文,在訓練自然流暢的語音語調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從細節(jié)到篇章的把握。
3.1.3協(xié)作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十分強調協(xié)作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習者與周圍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對于學習內容的理解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習者的群體智慧和思想可以被整個群體分享,進而有效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構建。考慮到中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我在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并引進小組競爭機制,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機會去感知、熟悉所學習的知識,并將新學習到的詞匯流利而自然地脫口而出。此外,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還滲透了各種各樣的情感教育。隨著學生之間思想火花的互相碰撞,其英語思維也得到了訓練,學生對英語語言的敏感度和運用能力也再一次升華。
3.1.4效果評價
效果評價是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評和學習伙伴之間的互評。我要求學生在課后自由組合,結合這一句型和以前所學的知識每個小組準備一出大約三分鐘的小短劇。全班同學和老師推選合作表演中最積極最成功的小組,并進行表彰。從而更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獨立探索、協(xié)作學習的熱情。通過反復聽說練習,大部分學生能在自然流利地背誦課文的基礎上與同伴進行有效的英語交流,并對同伴的情感態(tài)度給予簡單評價。至此,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本課的教學中獲得成功。
3.2學生元認知策略的培養(yǎng)
根據(jù)認知學習理論,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兩大類。元認知策略是對學習過程的思考,是學習者有效的計劃、監(jiān)控和評價學習活動的技能,屬于程序性知識。中學英語課程要求學生不僅具備較強的語言模仿能力,而且具備較強的獨立學習能力。要想達到最佳學習效果,學完每課之后學生除了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聽說模仿任務外,還要努力去理解課文的篇章結構、遣詞造句、語篇功能,進而探索如何將所學內容進行課外拓展延伸。我在實際教學中時常要求學生在熟背課文的基礎上應用繪畫、表演等技巧制作海報、排練短劇等。通過這些任務,學生再次回顧并夯實了英語語言表達能力,最終形成了自己的信息和語言儲備。類似的課外拓展延伸,營造出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這種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反過來促進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從而使學生的認知結構在語言的反復循環(huán)中得到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3.3師生角色轉化
建構主義理論的核心之一是學習者在原有認知圖式的基礎上對知識進行同化和順應,這就意味著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聽說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當重新定位,即轉化為學習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向導作用,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內在動機,進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作為知識意義主動構建者的學生也應從傳統(tǒng)填鴨式課堂教學中被灌輸?shù)慕巧D變?yōu)樽灾魈剿髡吆蛯W習者。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摒棄傳統(tǒng)的字詞句語法精講教學模式,大膽采用建構主義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挖掘他們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讓他們在聽中學,在學中聽;在說中學,在學中說;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課堂教學形成了良好的氛圍。
4.結語
英語課程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的學時比例,因此,英語學科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與全面發(fā)展意義重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我們應對新的挑戰(zhàn)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依據(jù),在其指導下的英語聽說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以及獲取知識、運用知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我深信,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聽說教學模式將進一步提高新形勢下的英語課堂教學效率,進一步深化新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Berk,L.E.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M].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1995.
[2]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3]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Hedge,T.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5]Johnson,K.Understanding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6]Richards,J.C.,Rodgers,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7]Richards,J.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8]Saville Troike,M.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9]陳琦.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10]陳琳.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1]何其莘.新概念英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12]威廉姆斯.語言教師心理學:社會建構主義模式.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