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芳
摘 要:作者從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出發,結合教學實踐,針對歷史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從情境問題設置、探究性學習、多媒體運用等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具體做法。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歷史課堂教學 實踐 思考
不知不覺,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展了十多年,在新課程實施中,怎樣上出一堂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無疑是每位教學一線教師都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作為一名較為年輕的歷史教師,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疑惑,也在不斷地思考摸索。下面我就在實踐中發現的一些問題談談個人的實踐與思考,與同仁共同探討。
一、課堂教學中的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變了傳統的做法,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然而,在歷史課堂教學,很多教師在認識上仍存在著困惑,繼而引發了一些教學行為上的偏差。一部分人或因操之過急,或因方法不當,出現了令人尷尬的教學局面:既不像傳統教學中那樣扎實地講授基礎,又沒有落實新課程的精神實質。體現在設計情境問題時材料選取和運用不恰當,容量過大,問題設置簡單粗糙;在探究性活動中,有的學生趁機喧鬧、聊天。有的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一個接一個,學生們眼花繚亂,跟著老師忙活了一堂課,卻什么也沒學到;有的教師脫離了課件就不會上課了。
二、課堂教學的實踐和思考
(一)精心選擇材料,合理創設問題情境。
新課程改革改變了以往教教材的傳統做法,把教材作為學習的材料和工具,在教學中由老師主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江蘇地區而言,同一高考下就有兩種版本的教材,所以高考考試說明明確表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具體表述,重視‘新材料‘新情景的創設與運用,注重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考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在新課程和新高考的導向下,歷史課堂教學中新材料、新情境的運用成為主流。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學內容材料比比皆是,有的教學內容材料少之又少。如何恰當地選擇材料并設計出高效的問題呢?我覺得關鍵是老師要做有心人,熟悉教學重難點,了解學情,平時注意積累,關注現實和生活,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在靈活多樣的形式下達到有效性的目的。下面以《抗日戰爭》為例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上課開始先播放《東京審判》片段,渲染氣氛,引發學生反思并自然過渡到新課的講授。對于日軍的侵華罪行,我沒有直接給出罪行的表現,而是先設置問題:“近年來日本特別是右翼勢力極力否認侵華罪行,歪曲歷史,并多次參拜靖國神社,作為一名中國人,如果讓你駁斥日本的這些做法,你將如何用事實說話呢?”然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展示日軍侵華的影視、回憶錄、實物等史料,既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篩選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形成了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嚴謹治學態度,并使學生直觀地感受日軍的慘無人道,而不是靠教師去灌輸情感。
歷史的歷時性特點,使學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離感。歷史課堂教學要消除學生的“距離感”,保持學生的參與性,這就要求教師關注時事、關注現實,將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新聞時事、社會現實結合到歷史教學中。在講授《抗日戰爭》時正好日本發生了9級地震并引發海嘯,當時我把這一熱點引進課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今年日本發生了9級大地震,引發了海嘯及核泄漏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各國的關注。在災難面前,中國在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對此,網友看法不一:‘為什么不來得更猛烈些呢?為什么不早在1937年前到來呢?‘給再多也是喂狼!看日本日后怎么‘報答中國吧!它會把釣魚島還給你嗎?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呢?”由此把歷史和現實問題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關注時事,并對中日關系形成正確的認識:我們牢記歷史但不延續仇恨,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一次在校外聽課,內容是《近現代物質生活變遷》中婚俗的演變,授課老師就引用了《非誠勿擾》節目中的一些觀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適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所以,歷史教學的素材是很多的,關鍵是缺少發現它的眼睛,這需要教師在平時多發現、多積累、多思考,恰當運用到教學中。
(二)落實探究性學習的時效性。
當下,探究性學習已成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時尚。從表面上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討論似乎成了一種擺設,缺乏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利于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換意見。老師還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指導,如學生思考出現困難時、意見不統一時,使得探究“活而不亂”。有時還可以引入競爭機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探究性學習就不再是課堂教學的點綴,而是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扎實、有效的學習方式。
(三)注意多媒體制作的實效性。
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也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一大特色。但在具體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多媒體制作花哨,實效性不強,花費時間過多;二是多媒體內容過多,頻率過快,導致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思考,學生等于和機器在交流,很少與老師有直接的情感交流,課堂效果不好。多媒體只要達到輔助教學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時注意學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越好。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效果關系到新課程改革的命運,更關系到一代學生的質量。以上出現的一些問題大多數教師會遇到。我們既要正視困難與問題,又不能因此失去信心。隨著課改的深入,出現的問題還會很多,當然也會一一解決。本文拋磚引玉,希望有更多課程改革的研究者、實踐者參與到新課程實施的思考與討論中來,指出改革過程中存在的新問題,提出更多新思路、新舉措。
參考文獻:
[1]朱慕菊主編.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劉軍著.歷史教學的新視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