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陶
摘 要:高職教育在經濟轉型升級與生源不斷下降的形勢下,由規模擴張方式的辦學方式逐步轉變為提高教育質量與創建辦學特色,由單一規格型轉變為開放型、多層次、多規格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產業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改變招生難、畢業生就業難、企業招聘人也難的局面,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保證。
關鍵詞:經濟轉型升級 高等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是強調技術的應用研究與參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基層、面向生產、面向服務和管理第一線職業崗位,培養實用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高等教育,也是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教育的龍頭,其已成為了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保持社會穩定的“支撐點”,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的“主渠道”,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大熔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經濟發達地區正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戰略性新興產業放到優先發展的位置,各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加強產業規劃指引,推動新能源、新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實現更大突破,促進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服務業快速發展,堅持不懈抓好節能減排,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優化區域生產力布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因此,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必須緊隨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規劃,統籌規劃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人才為經濟發展服務與就業為導向的學校人才培育機制,為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社會急需、歡迎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
1.經濟轉型升級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要求的影響
經濟轉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根本變化。具體地講,經濟轉型是經濟體制的更新,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經濟結構的提升,是支柱產業的替換,是國民經濟體制和結構發生的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中國當前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資源高耗型、環境污染型經濟向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轉變,從一個制造大國轉變為一個制造強國、創新大國。
經濟體制轉型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再分配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體制轉型的目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完成制度創新。
經濟結構轉型是指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社會轉型。結構轉型的目的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而在轉型過程中改變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和區域經濟體系中的地位。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市場結構、供求結構、企業組織結構和區域布局結構等。因此,結構轉型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技術結構調整、產品結構調整和區域布局結構調整等。
伴隨著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轉型,在地方政府政策的指引下,部分受制于勞動力資源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轉移;礦產資源型產業或將實現產業轉移,或將被淘汰;污染型產業或將進行技術改進,轉變成環境友好型產業,或將關閉;大量適合地方經濟發展政策的新興產業將被引入、發展壯大。
因此,經濟轉型升級將使得產業大軍就業的結構性失衡,使得服務于實現轉移產業、關閉的產業的產業大軍面臨再就業、失業;而新興產業適合發展的產業大軍不多。此外,產業的升級使得原有的產業出現冗員、不適合升級了的工作崗位的人員等。社會上,一方面就業難,另一方面是用人荒。如何提升就業人員技術與崗位素養,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是職業教育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
2.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自1995年開始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來,逐步形成了多種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目標方式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和基本培養方式,它決定著高校人才的基本特征,集中體現了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第二種是結構方式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方案,它集中反映在人才培養計劃(教學計劃)上,包括專業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培養過程等。
第三種是綜合方式說。認為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目標、業務規格、培養過程、培養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綜合特征或主要特點,人才培養模式是由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目標、內容、方式、質量評價標準等要素所構成的相互協調的系統,是高等職業學校辦學思想、辦學水平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養模式的共性,又具有其自身的個性。就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本質屬性而言,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實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而采取的人才培養活動的組織樣式和運行方式。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教育思想,凝聚著教育主體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主要包括高等職業教育主張、教育理論和教育學說等。
(2)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有明確目標的活動,以培養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為目標,這一目標既體現了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要求,又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依據。
(3)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養活動,既包括學校的教育、教學和管理活動,又包括由學校設計并組織的校外教育教學活動。雖然教育教學活動的地點不同,但高等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教學形式、運行機制、非教學培養途徑等各方面的特殊性。
(4)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組織樣式和運行方式,人才培養是多要素參與的集體勞動成果。
3.經濟轉型升級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
(1)在經濟快速發展時,各類人才需求旺盛,高職教育主要招收在校應屆高中畢業生,按人才需求進行培養人才。其人才的培養模式是根據其專業特點,選擇大型企業作為產學研“校企合作”的伙伴,采取“工學結合”方式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穩定地培養社會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主要選擇大型企業作為“校企合作”的伙伴,其優勢如下。
其一,大型企業有較強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意識。
其二,大型企業有較為完善的人力資源開發制度與機制。
其三,大型企業有較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有成套工程技術,較豐富的產品系列,有利于學生進行全面的專業技術學習。
其四,大型企業可容納學習的學生多,管理方便。
其五,大型企業吸納畢業生的能力較強,同時也需要大量的工程一線的應用型技術人才。
因此,高職教育采取的辦學模式是規模擴張方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校內培養人才的基本專業理論與基本技能,通過“校企合作”方式工學結合的頂崗實習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工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2)當經濟轉型升級后,大量資源型、污染型、勞動密集型大型企業相繼遷出,產業升級,使得高職院校教育的外部教育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其一,部分專業穩定的校外合作的大型企業缺失,使得學生的綜合實踐訓練轉移到中小企業,或校內建立生產性實訓基地。前者,由于中小企業生產技術的先進性、規范性,管理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不如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中學生可學習的內容比較單一,且企業一次可容納實習人學生數少,加上企業對先進性的保密,因此,學生管理存在很大的難度,還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人才培養的目標。而后者,學校的人才培養成本急劇上升,辦學模式將發生變革。
其二,產業升級后,用人少,技術要求高。產業升級是企業及時運用成熟的科技成就武裝產業,促進產品更新換代,生產與管理技術由單機自動控制向單機智能控制與流水線或全生產現場的全局控自動控制,使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更加友好,內部趨向少人化、低碳化、資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化。
產業升級后,各崗位的用人要求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各崗位的工作人員的工作強度降低;各崗位的工作人員的知識要能適應產業發展需要,技能由原來具有更多的硬技能(動手具體操作的能力)轉變為具有更多的軟技能(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全局協調能力);各崗位分工明確,職責將被進一步強化;工作人員對各崗位的適應性加強;各崗位的覆蓋面擴大。
其三,產業由原來單一制造轉變成對知識、技術、產品等的創造,要求人才具有很強的創新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
其四,高職教育生源數量近年來嚴重減少,使得各高校之間生源競爭加??;而大量的產業大軍需要不斷地更新知識,提升技能,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就業壓力。
其五,中、高職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有很多重疊,需要優化,使教育資源配置優化,人才培養層次化發展。
其六,高職教育與中、小企業發展的融入度不高,與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銜接不夠完善。
其七,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易就業性——專業寬口徑和與產業崗位的對接性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其八,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滯后性與社會對人才的急迫性之間的矛盾加劇。
(3)要解決以上的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研究。
其一,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體制必須改革。從單一普通高中生源,按部就班的培養模式向社會開放的、多層次、分類的培養途徑轉變,以逐漸扭轉普通高中生源不足的局面,面向社會招收在職職工與下崗人員,以提升其工作能力與就業能力,構建以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為核心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
其二,構建職業教育產業集團。以高職教育為核心,結合產業、中等職業教育,組建區域性教育產業集團,根據產業需要,實行“訂單式”培養,實現就業無縫對接就業。同時,發揮高職教育、產業的各方優勢,緊密“校企合作”聯盟,共同參與人才培養。
其三,構建開放的、適應產業發展要求的、實現自負盈虧的校內實訓體系,提升人才的培養效率與培養質量。
其四,科學合理地構建高職人才培養各階段的教育技術平臺。人才可持續發展需要基本的公共理論知識與技能平臺,產業崗位專業基礎理論知識與技能平臺,專業綜合能力發展培養平臺。要特別重視前兩個平臺技能的培養,確保專業綜合能力的開發與培養。同時確保畢業生的易就業性與產業崗位要求的可對接性。
其五,重視人才的職業敏感性的培養。所謂職業敏感性,就是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行業或崗位中隨時可能發生的事件所具備的敏銳的洞察力和靈敏的反應處置。其特征:一是職業敏感性作為一種職業品格,只有具有高度工作責任心的人才會具備,不愛崗、不敬業的人,不能想象會具備這樣的職業敏感性;二是職業敏感性的產生,需要有相當的專業技術知識,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業務或者技術不熟悉、不精通的人,不可能產生良好的職業敏感性;三是職業敏感性作為一種職業品格,是員工的一種自覺行為,很難作出具體的要求和規范,更難以納入考核。
學生職業敏感性的培養必須建立在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下,在規范的技術環境中,在相對長的時間內,不斷地鍛煉學生的技術能力,磨煉其職業精神,在周圍良好的職業氛圍內,感染良好的職業氣息,培育職業素養。不斷培養其敬業氣節,對周圍環境的洞察能力。具備良好的判斷能力與自我完善能力。
其六,利用產業轉移,繼續為原合作企業培養人才。產業承接地因沒有與遷入產業相對應的人力資源,或者相對稀少,造成人力資源供應緊張,對應高職專業畢業生就業容易。但遷入產業要獲得對應崗位要求的合格畢業生是比較難的;高職院校新專業的設置需要對遷入產業的認識與熟悉的過程,使人才培養的進度嚴重滯后。因此,經濟發達地區高職院校要利用原合作企業,實現跨地區聯合辦學,為遷出企業培養本土的合格人才,解決企業轉移之初人才缺乏的困難。
其七,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納入當地的創新體系。
總之,高職院校必須依據行業發展、崗位群人才配置要求,根據學院師資隊伍,信息資源,以及校內外精良技術裝備三大基礎條件,制定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培養途徑、教學模式、教學保證體系。高職院校要充分運用三大辦學要素,構建辦學文化,創建辦學特色,不斷地與社會進行人流、資金流、物質流、信息流的交換,不斷優化高職人才培養環境,實現開放辦學,建立多層次的中、高職教育銜接與終身職業教育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體系,實現自我完善與辦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毛偉.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理論建構[J].學習與探索,2011,(05).
[2]蘭建平.轉型問道——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再審視.浙江日報,2012,(951).
[3]李克.轉型升級:中國企業應該向日本企業學什么.中國經濟網,2011.10.18.
[4]李堅利.再識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11-12-16.
[5]王韶清.高端技能型人才離不開行業指導.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11-12-18.
[6]蒙啟成.聽魯昕部長報告,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11-12-18.
[7]李麗.對于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一點思考.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11-12-18.
[8]李艇.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應當正確處理外延擴張與內涵發展的矛盾.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11-12-18.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辦2010年度職業技術教育專項研究課題(NO:GJA104008)
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課題(NO:2010SJD88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