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詠
摘要: 《計算機集散控制技術》是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該課程內容實踐性強,常用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學習效果不太理想。作者通過教學實踐和不斷探索,在這門課程中應用項目教學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關鍵詞: 高職教育《計算機集散控制技術》項目化教學實踐教學
采用項目導向的項目化教學是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我在《計算機集散控制技術》課程中采用了項目化教學,用幾個完整的項目貫穿整個課程,把項目分解成若干個子項目,采用循序漸進、逐漸深入的方式一步步完成整個項目;采取“從實踐出發,將理論融入實踐”的新型教學方法,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實踐使我深切地認識到,項目化教學有利于“工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協調能力和創新能力,是一種更適合于高職教育的先進的教學模式[1]。
一、課程開發思路
“項目教學法”是“指師生以團隊的形式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項目以工作任務的形式出現。完成工作任務,能得到一個具體的、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它是行動導向教學組織形式之一。
教學內容要體現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思想,要突出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基礎理論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強調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要加強知識的針對性、實用性和綜合性,強調滿足職業崗位能力的需要,以講清要領、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2]。
二、《計算機集散控制技術》項目化課程教學設計
1.課程整體目標設計
能夠根據工藝要求設計過程控制系統方案,選擇和使用檢測儀表和控制儀表;能夠進行DCS(集散控制系統)硬件設計和軟件組態;能夠運行維護控制系統,處理常見故障,管理生產過程自動控制設備;能夠運用所學現場總線技術的基本理論和設計方法,根據工程問題和實際應用方案等的要求,進行方案的總體設計。
2.實施項目化教學的項目設計
項目化教學的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學生通過該項目的進行,學習和掌握每一環節的基本知識和了解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在完成項目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想象力、創新能力及與人合作溝通的能力。《計算機集散控制技術》原課程體系結構與項目化模塊設計對比如表一。
3.實施項目化教學過程的組織
項目化教學效果的優劣主要反映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保證項目化教學的效果,我們采取了以下方式。
(1)向學生介紹課程的作用及地位,教學目標分析,課程介紹、項目教學方法介紹。告知學生本課程的考核方式考核包括到課率、課堂表現、課內外項目情況等。
(2)工作過程情境設置:學生——部門技術人員;教師——部門主管。建立項目設計小組,分成4個項目組,每組6—8人。每個項目組下設3個工作小組。
①設備小組。負責設備選型和設備安裝位置的確定。
②技術小組。負責制定設計方案和項目的調試工作。
③資訊小組。負責設計說明書的編制和行業規范的解讀。
每個小組由2—3人組成,完成本小組的工作。同時每個小組設立工作審核人1名,負責對該小組工作完成情況進行審查和驗收,并提出相應的整改意見。
在此過程中教師起答疑指導作用,帶領學生學習工作過程領域內的相關知識和技能。教師的講解過程主要是分析模塊內容、引導學生操作和講解理論知識。大部分時間應分配給學生操作。學生練習包括小組討論和個人訓練兩種,教師在學生小組討論時進行小面積指導和集體指導,在學生個人訓練時進行個別指導。
(3)轉換角色,下發公司規章、公司用工合同、員工崗位職責等文檔。
(4)項目任務介紹:展示課程訓練項目。介紹完成各項目設計生產工作的一般工作過程和設計方法。介紹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必須掌握的集散控制系統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介紹本課程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工作態度和學習方法。展示各個項目,學生通過觀看感觀上認識這幾個設計,明確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
(5)下達項目任務書,布置具體任務。組織學生小組完成能力拓展訓練。
能力拓展訓練內容往往比模塊內容要復雜一些,知識面要寬一些,因此需要由小組協作、討論來完成。由于能力拓展訓練大部分是在課外完成的,教師在組織學生小組完成能力拓展訓練時,教給學生一些交流的方式,并給予及時的幫助。
4.教學評價
項目化課程評價體系改革傳統的偏重知識、忽視能力的考核方法,注重過程考核及素養養成的訓練,總評成績由各項目成績(65%)、課后項目完成情況(15%)、理論考試(20%)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各項目的成績由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共同評定。
(1)教師評價是教師針對各工作小組在完成項目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關鍵能力作出的評價。
(2)學生互評是各工作小組根據每個小組在整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答辯表現作出評價,給出分數。
(3)學生自評主要由學生根據自己各單元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作出自我評價。
三、項目化教學的思考
1.教師能力的自我提高
項目化教學不是以前那種以理論為主的教學方式,也不是給一個個理論知識點配備相應案例說明的教學方式,而是從宏觀上設計好整個課程的項目,并將項目分解為模塊,細分到每個章節,每個項目、每個模塊考查哪些知識,培養哪些能力,都需要教師進行微觀的設計。
開展項目化教學,教師需要對本課程有一個系統的思路,有較深厚的理論功底,專業知識面廣,綜合能力強,有較強的實踐經驗,有極大的創造性和應變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握好教學內容、教學進度,盡可能讓學生自主學習,還要采取措施激活學生的思維狀態,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有精深的學科知識、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利用基地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積極參與到企業的技術攻關和技術改革中去,以不斷更新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實踐能力。
2.教師的正確合理引導
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每組學生的學習進展及興趣發展,及時處理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傳統教學,教師按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進行教學,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都是事先就預料到的。而項目化教學更注重學生的能動性,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大,學生經常會提出一些教師事先沒有準備的問題,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項目化教學離不開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學生按照教材的提示完成貫穿項目的實踐操作,另一方面還應該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并適當拓展其他新的知識來完成能力拓展部分的訓練。教師對學生的引導既有課堂上對學生個體和整體的引導,又有課堂外對學生個體和小組的引導[3]。
3.項目選擇應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
一門課程使用項目化教學,選擇合適的訓練項目是課程項目化改革成功的關鍵。有了合適的項目,才能有目的地進行各個環節的訓練。選擇項目時,首先要考慮本課程的全部訓練內容及知識體系;其次是教學的應有實訓條件及學生的基本素質,使其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所選的項目最好是來源于行業、企業或者生活中的實際項目,而且是體現工作過程系統化的項應該是“真問題”和“真課題”,具有直觀性、技術性和應用性特征。所選項目一般不限于某一特定的學科,而是圍繞某個專題涉及多學科知識,通過項目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將知識學習與能力養成有機融合。解決項目或任務的程序和方法不是唯一的,能引導學生從多個方向去解決問題,用多種方法來解決同一個問題,防止形成思維定勢。
4.項目教學的核心是學生
課程項目由教師選擇和設計,而實踐者是學生。項目設計應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基礎,把握項目細分的程度和難度,既要讓學生不覺得過于困難,又要形成一定的坡度。理論知識融入操作流程中時,不要太過突兀,應順理成章,想學生所想,教師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學生才能樂于接受。
四、結語
目前,本課程項目化教學處于實施階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明顯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以項目為載體,以項目工作過程安排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而且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并長久保持,利用學生的好奇和好勝心理,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劉邦祥,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的教學組織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5):52.
[2]梅曉妍.高等職業教育形成性考核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7,(1):148-149.
[3]陳義文.《網頁設計》項目化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安順學院學報,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