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姝

摘要: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兒童,教育教學都應從兒童出發,這就是教育的立場。“教材”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在教師進入課堂教學之前,預案設計之時,應如何基于兒童立場,解讀“教材”和“學生”,“胸有成竹”地孕育精彩課堂?筆者分別從教材結構、知識來龍去脈、教材價值追求;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狀態、年段特征等方面具體闡述。
關鍵詞:數學教學;教材;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4-0027-03
毋庸置疑,教育是為了兒童的,教育是依靠兒童來展開和進行的,教育應從兒童出發。這就是教育的立場,因此,教育的立場應是兒童立場。教學的立場同樣也應是兒童的立場。
“教材”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在教師進人課堂教學之前,在進行預案設計之時,應如何基于兒童立場解讀“教材”和“學生”,使學生學有發展,使課堂生成智慧,綻放精彩?
筆者長期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對孕育精彩課堂的“節點”——解讀“教材”和“學生”有以下幾方面的認識和體會。
一、立足文本——教材,孕育精彩課堂
教材,是教學活動最基本的構成要素之一。教師應當怎樣讀教材才是基于學生立場呢?
首先,讀教材的結構。布魯納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一個人把同類事物聯系起來,并把它們組織成賦予它們意義的結構。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這是在運用知識方面的最低要求,這樣才有助于學生解決在課堂外所遇到的問題和事件,或者日后課堂訓練中所遇到的問題。學習結構就是學習事物是怎樣相互關聯的。
一年級下冊“百以內加、減法”知識編排如下(縱向):
加法和減法一加法和減法二
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進位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進位
兩位數減一位數不退位退位
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退位
在這兩個單元中。計算法則把知識聯系起來。基于對知識結構的分析,在教學相關內容時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橫向聯系教學。讓學生不僅學會基本的計算技能,還經歷了“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結構化過程,發現這些計算之間的內在聯系。
其次,讀知識的來龍去脈。教材是文本,往往以靜態方式呈現結果(結論)或基本計算方法,難以呈現結論的產生過程或計算方法(法則)的形成過程。如果教師也像教材那樣處理。學生的學習難以知其所以然。教師需要清晰地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才能引導學生發現理解。
《分數除以分數》:量杯里有9/10升果汁,茶杯的容量是3/10升。這個量杯里的果汁能倒滿幾個茶杯?算式9/10÷3/10。學生可以借助容積單位間的關系轉化成整數除法:9/10升=900毫升,3/10升=300毫升,900÷300=3(杯);可以根據商不變性質轉化成整數除法:9/10÷3/10=(9/10x10)÷(3/10xl0)=9÷3=3(杯),那教材中的算法:9/10÷3/10=9/10xl0/3=3(杯),依據是什么呢?還是商不變性質,只是運用方式不同,將除數轉化成整數1,也就是:9/10÷3/10=(9/10xl0/3)÷(3/10xl0/3)=3÷1=3(杯)。讀懂了來龍去脈,在教學過程中就不是簡單地講授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在不同方法的嘗試、比較、辨析中,從本質上掌握分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
第三,讀教材的價值追求。以“加法交換律”為例,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換律”,還可以此為載體滲透探究發現的學習方法和結構意識。因此教學過程主要有:
(1)生活現象:
借助一個現實情境或故事,比如成語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得到:3+4=4+3。
(2)引發猜想:
是不是只有3+4才等于4+3呢?其他兩個數相加有沒有這樣的規律?
(3)舉例驗證:
你還能寫出幾個這樣的等式來驗證一下嗎?可以獨自完成,也可以小組合作。
學生舉出很多例子,有一般數有特殊數;有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有整數、小數、甚至分數等等。
(4)歸納規律:
比較這些等式,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歸納出“加法交換律”的內容,建立數學模型。
選用“現象—猜想—驗證—歸納”的探究式學習方式,亮出了數學知識中最智慧的部分,作為實現數學學科育人價值的豐富資源,使學生在經歷這些數學知識“再創造”的過程中,感受智慧、實踐智慧、體現智慧。“猜想”能使學生了解知識的創生過程,激起學生對現象進行主動探究的欲望。以此為“引線”,可以讓學生學會思考如何從偶然的現象中去發現必然的規律。學生一旦掌握了發現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斷發現乃至創新的需要與可能。“驗證”,讓學生自己舉例豐富了表象材料的積累,范圍較廣地進行“不完全歸納”。可見,教師的定位既有知識目標,還有學習方法的目標。這樣讓學生完整地經歷了規律性知識的探究過程,充分地體驗、發現和建構,逐漸形成善于主動地猜想與類比的習慣,促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地主動投入。
二、立足主體——學生,孕育精彩課堂
1.讀學生的學習需求
課程的實施都是以一定的學習內容作為載體的,作為老師,需要從兒童立場考察,學生為什么要學這個內容。怎樣才能打動學生的心,激發起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呢?需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吸引學生。
《小數乘整數》:水果超市最近新進了兩種水果,西瓜每千克0.8元。買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0.8x3可以怎樣算呢?如果就直接切入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學生對此內容的學習缺乏興趣,學習就變成了一種被動的應付,效率低下也就在情理之中。如果先讓學生嘗試解決,學生可能轉化成小數加法用0.8+0.8+0.8=2,4(元),也可能根據人民幣單位問的進率把0.8元先化成8角,再用8角×3=24角。最后把24角化成2,4元,甚至有學生預習或者從其他途徑知道還可以用0.8x3=2.4(元)。這些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解決買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但比較發現0.8x3=2.4(元)最簡便,所以我們要學習它。為了學會這樣的方法,從學生的角度看,他就有了理解算理的需求,只有算理清晰了,方法才會內化,才能正確應用。如果學生對知識本身產生了興趣,那么他就會自覺主動地去探求知識。
2.讀學生的學習狀態
同一單元有不同課時的學習,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儲備以及活動的經驗等,會隨著學習狀態的變化而變化。例如:“5的乘法口訣”的教學,在學習前,學生初步掌握了乘法計算的方法,口訣學習的過程,為本節課的學習遷移奠定了基礎;在“1~4的乘法口訣”的學習時,學生經歷了“選材料、寫算式、編口訣、找規律”的過程,為本課學生主動學習提供了步驟過程的保障;在“1~4的乘法口訣”的學習中,學生不僅獲得了乘法口訣的規律,同時體悟了發現規律的方法,為本課
規律獲得提供了方法支撐。當然對上述結構的理解與掌握學生之間也會存在差異,這些都是課堂的資源。在對學生狀態的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思考遞進性目標的設計。
學生在類似內容的學習中有著不同的學習要求,似曾相識又有不同,基于已有,又需要“跳一跳”才能獲得新知。學生有能力繼續學習但又不是簡單重復,不斷提升的要求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積極狀態(見表1)。

3.讀學生的年段特征
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逐步積累,能力逐步提升,經驗逐漸豐富,因此,不同年段的學生對同類內容的學習方法、學習方式又有所不同。就“探究規律”而言,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發現規律,要從大量的材料中感知,如“余數小于除數”的規律,可以分組設計除數相同的幾組算式,先研究除數是5的情況,通過具體的算式,讓學生感知除數是5的算式有很多,但余數只有4種情況,所以除數是5,余數最大只能是4,進而得出余數要比除數小的猜想。然后引導學生計算除數是其他數的、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如除數都是2的一組算式:2÷2,3÷2,4÷2,5÷2……20÷2;還有除數是3、4、6、7、8、9等數的幾組算式),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四年級學生學習“乘法分配律”時,可以讓學生運用前期規律探究的過程,自主經歷“發現猜想、確定范圍、舉例驗證、獲得結論”,以學生的主動探究為主,教師的“引”和教師的舉例相對于二年級學生要減少很多。
再如,《混合運算》“為什么先算乘后算加”的內在原理,在三年級讓學生探究學生并不熱心。但如果在五年級,學生熱情相對會高,研究過程也會順利一些。為什么會這樣?我覺得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年段特征。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經驗、學習能力有了積累,當教師提起這個問題時,他們也有一定的能力理解探究的意義和過程,所以一下來了興致。探究過后,他們更多關注的是算理的內涵。可見同樣的問題,不同年齡的學生對它的認知度、興趣度是不一樣的,初學計算時,學生也許對“為什么”的需求沒有對“怎樣做”來得強烈。學了一段時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站在更高的平臺俯瞰時,追根究底的愿望會更強些。這要求我們更細致地研究每個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適合他們的數學課堂。
美國著名作家弗格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從內開合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打開這扇門。我們的數學教學也同樣如此,確立兒童立場,從多維度、多層面關注學生真實的思維世界,并在此基礎上想方設法地去推動學生的有效學習,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與學。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J],人民教育,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