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產業是二十一世紀的朝陽產業。近年來,韓國在該領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希望通過研究其文化產業政策,思考對我國文化產業的借鑒意義,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韓國文化產業;政策;啟示
一、韓國文化產業現狀
在韓國,文化產業與金融業、房地產業并列為三大支柱性服務產業。據統計,2001 年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的市場規模為130000億韓元,2002年達到188388 億韓元,折合17416億美元,占該年度國民生產總值的2189 %。2002年是韓國文化產業大放異彩的一年,其文化產業市場規模達到188388億韓元,其中廣播電視73000 億韓元,卡通52771億韓元,游戲34026 億韓元,電影6327 億韓元,漫畫6033 億韓元,動畫3650 億韓元,唱片2861 億韓元。2002 年韓國文化產品海外出口達5 億美元,占世界份額的115 %。統計數據顯示,1999~2003 年這5 年間韓國文化內容產業的市場規模年均增長約2717 % ,而2002 年韓國的GDP 增長率僅611 %。韓國經濟總量在世界十強之外,卻躋身為世界五大文化產業強國之一。
二、韓國文化產業崛起原因分析
(一)政府層面
1.戰略重視。1997 年席卷東亞的金融危機使韓國經濟受到重挫。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尋求新的產業增長點,韓國根據國內外市場發展的變化,積極主動地調整產業結構,開始大規模向文化產業進軍。1998 年韓國正式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把文化產業和生物技術列為二十一世紀重要的產業。隨后韓國政府相繼出臺《國民政府的新文化政策》(1998 年) 、《文化產業發展五年》(1999 年)、《21 世紀文化產業的設想》(2000 年)、《文化韓國21 世紀設想》(2001 年)等。
2.完善管理機制。建立完善的文化管理機制。韓國負責韓國文化產業管理的政府部門主要是韓國的文化觀光部。1994 年該部首次設立“文化產業局”,專門負責文化產業的相關管理工作。此外還有兩個業務局——文化政策局和藝術局也有相關職責。2000年,韓國還設立了“韓國文化產業振興委員會”,從宏觀的角度來制定產業政策發展方向。為了保證各項政策有效地落實,催生和幫助本國文化企業的發展壯大,韓國政府設立了“文化內容產業振興院”。其日常任務是發掘各種文化內容,為文化產品的策劃、制作、流通,吸引投資和促進出口等提供全面服務。此外,韓國文化觀光部以外的政府部門對韓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支持和環境支持。如產業資源部提供進軍海外和產業界的資金支援,科學技術部提供文化技術開發支援,情報通信部提供IT 基礎環境支持和基層技術支持,教育部提供文化產業人才培育支持,財務經濟部提供課稅優惠方面的支持等。通過有效地“齊抓共管”,形成系統合力,為韓國文化產業的順利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3.法制管理。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法治軌道。政府于1999 年制定了《文化產業振興基本法》,奠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基石。為適應數字化信息時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近兩年陸續對《影像振興基本法》、《著作權法》、《電影振興法》、《演出法》、《廣播法》、《唱片錄像帶暨游戲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訂。2002 年8 月韓國還制定了《出版與印刷振興法》。法律體系的完善規范了文化產業市場的運行程序、克服政府和企業的盲目行為。
4.財政扶植。韓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全國文化事業財政預算2000 年首次突破國家總預算的1 % ,全球只有兩個國家達到這個水平,另一個是法國。2003 年韓國的文化投入為111673 兆韓元。1999 年韓國免除了游戲機的特殊所得稅,對電子出版物免收增值稅。政府的投入和政策傾斜極大地鼓勵了民間資本、風險資本的跟進,有效地緩解了文化產業研發和海外推廣的資金問題。
(二) 企業層面
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文化企業的活力與創新才是根本,政策導向取代不了市場規律。韓國文化經營性企業全球競爭能脫穎而出,除了政府的“保駕護航”之外,其自身的經營管理也有許多可取之處。
第一是做大做強,提高產業化程度。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文化產業發達國家通過跨國、跨媒體兼并,規模迅速壯大,壟斷地位日益鞏固。面對外來壓力,韓國文化企業也提出“做大做強”,通過規模效益來提升競爭力。一些大財團在政府的鼓勵下對投資文化產業十分熱情,像三星公司在首爾投資興建愛寶樂園、LG公司投資影視業,巧妙地實現了工業化發展、信息化發展與創意化發展的有機結合。
第二是“一源多用”。韓國比較注重對文化產品的綜合開發,尤其是在動畫、卡通形象、出版漫畫、音樂、游戲、電影、電視劇等領域中,一旦某種文化產品在市場取得成功,只需要追加少量的費用即可生成多種收入模式,創造出高效益的附加值產業。如韓國的“利尼基”、“飛天舞”、“杜莉”、“阿瑪蓋通”等有代表性的國產名作漫畫紛紛被改編成動畫、游戲、電影、卡通形象,展現出“一種資源,多種使用”經營模式的巨大活力。這也表明了組建跨媒體的文化產業集團是文化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對我國政府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建議
具體來說,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突出創意的核心地位,重視人才和資本的力量,培育創意企業家和專門人才; 要推動制度創新,健全知識產權服務體系; 要采取強有力的財稅扶持,文化企業必須引入現代企業制度,營造產業發展的有利環境。
1. 采取強有力的財稅扶持,完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體系。文化創意產業是新興產業,它的迅速成長需要政府實施廣泛有效的政策支持。我國政府要從市場需要層面和公共政策層面統籌規劃,通過資金、稅收、出口政策、財政支持等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一要采取強有力的財稅扶持政策,加大“減稅、減費、減息”力度。二要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引導基金”與“文化創意產業擔保基金”,發揮專項資金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廣泛吸納社會投資,重點扶持具有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創意項目。三要完善政府采購配套措施和強化政府采購政策的執行力度,引導政府采購向創意產品傾斜,加大對創意企業尤其是中小創意企業的市場扶持。四要建立健全利益補償機制,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助、成果獎勵等多種形式,降低創意產業創新的風險。
2.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積極營造創新軟環境。一要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二要理順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加強國家知識產權局、工商局、版權局、商務部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的合作,建立高效的協調機制和仲裁機制。三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跨地區、跨部門的信息溝通機制和聯合執法機制,嚴厲打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四要開展知識產權及相關法規的宣傳,增強全社會的版權保護意識,鼓勵知識產權的創造、應用、管理和保護。五要積極發揮社會輿論、創意產業協會和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等社會中介組織的監督和規范作用,披露侵權違法行為,協助解決業內知識產權糾紛問題,規范知識產權服務市場。
3.加大人才培養職能,注重創意人才的總量和結構。一是站在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高度,將創意人才定位于“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列入國家緊缺型人才培養的重點目標。二要加快高校文化產業專門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三要將創意教育定位為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引入創意教育,通過美學教育,培養“生活的藝術家”和文化市場的消費者。四是積極舉辦各種大型創意設計展覽,打造設計師們互相交流的平臺。
參考文獻:
[1]王淑芳.文化全球化與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兼論日本、韓國發展文化產業的經驗借鑒[J].東北亞論壇,2007(5).
[2]任鶴淳.韓國文化產業實況與發展政策[J].當代韓國,2004.
[3]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2004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書[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4]李長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J].求是,2006(10).
(作者簡介:陳實(1986.2-),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新聞傳播學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