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要:比喻是修辭格中運用最為廣泛的修辭方式之一。它跟詞的比喻義不同,跟其它修辭格,例如比擬、借代也有明顯的差異,跟比較、象征、猜測、想象等也不一樣。只要認真分析辨識,是很容易弄清楚的。
關鍵詞:比喻;比喻義;比較;比擬;借代;象征
比喻是所有修辭方式中運用最廣泛和頻率最高的修辭,但有些情形卻不屬于比喻修辭,需要我們認真辨識和區分。在辨識和區分中,首先要分辨句子表達的思想意義,再用比喻的概念仔細衡量,此外,還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一、比喻和比喻義
詞的比喻義雖然也是由詞的基本義經過比喻用法發展而來的意義,但是卻是約定俗成的,是固定化的,在一定時期內它不會發生變化。有時我們在使用中幾乎感覺不到它是一種由比喻而產生的意義了。修辭中的比喻卻不同,它是臨時性的,是不固定的,只有在上下文的規定中才能夠確定所比喻的意義是什么。例如:
(1)人民教師是培養革命后代的園丁。他們的創造性勞動,應當受到黨和人民的尊重。(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2)這件事情又擱淺了。
(3)那個人思想上有了包袱。
以上例(1)中用“園丁”比喻“人民教師”,離開這個句子,“園丁”就是“園丁”,不再有“人民教師”的含義。而例(2)和例(3)就不同,其中的“擱淺”和“包袱”是指“事情停頓”和“思想上的負擔”,即使用在別的句子里也會有這樣的意義,因為它們是詞的比喻義。可見,人們把比喻義是當作固定詞義運用的,久而久之,比喻的色彩會越來越淡薄,甚至幾乎感覺不到它具有比喻的因素了。
二、比喻和比較
比較和比喻雖然都是兩個事物相比,但是比較是在相同的具體事物間進行,而比喻則是在不同的事物間進行。而且比較僅是同類事物的實際相比,不需要形象性。而比喻則不同,它在不同的事物間相比時,需要形象性。例如:
(4)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雪羅漢。(魯迅:《故鄉》)
(5)她的性格很像她的母親。
(6)這把刀像那把刀一樣快。
例(4)中用“小手”和“紫芽姜”相比,這是兩類不同的事物,又具有形象性,因而是比喻。例(5)中用“她的性格”跟“她的母親”的性格相比,例(6)中用刀跟刀相比,都是具體的同類事物,也不需要形象性,因而是比較。
三、比喻和比擬
比擬和比喻相同之處都是兩種不同的事物,但不同之處則是比擬兩者是相融關系,即不論是擬人還是擬物,兩者完全融合為一體,擬作的事物并不出現;比喻兩者是相似關系,不論哪種比喻,喻體必定出現。例如:
(7)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它使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 (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例(7)是比喻,用“潮水”的喻體比喻“我的思想感情”,兩者有相擬關系。例(8)把蜜蜂當作人來描寫,它們“忙得忘記早晚,有時趁著月色還采花釀蜜”,蜜蜂和人兩者融為一體,擬作的“人”并不出現。例(9)把歌聲當作會飛的“鳥”來描寫,兩者直接融為一體,可以飛過黃河長江,擬作的事物“鳥”并不出現。因而,例⑧和例⑨都是比擬。
四、比喻和借代
借代和比喻中的借喻,有相近的地方,但是究其根本,兩者又有顯著的區別,因為它們構成的基礎根本不同。借代中兩個事物是相關的關系,是用與本體有關系的事物來代替。借喻中盡管本體不出現。但是兩個事物有相似的關系。正是由于比喻中的這種相似性,才使它在語言表達中,起到生動、形象和啟發聯想的作用。例如:
(10)滿天里張著個灰色的幔,看不見太陽。
(茅盾:《雷雨前》)
例(10)中的“灰色的幔”是比喻“烏云鋪天蓋地”。兩者相似,雖本體沒出現,但是借喻。例(11)中“馬褂”、“西裝”分別代替的是兩個人,因為一個人穿“馬褂”,一個人穿“西裝”,衣服和人有相關性,沒有相似性,是借代。例(12)中用“銀的和銅的”代替的是“現錢”,是用事物的質地來代替本體,兩者沒有相似性,只有相關性。是借代。
五、比喻和象征
象征是文藝創作中的一種表現手法,不是一種修辭格。但是象征往往是以比喻為基礎的,在某種情況下往往是比喻,因此與比喻有一定聯系。但是,象征要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因此象征是“托義于物”。有時可以有相似點;有時則可以沒有相似點,只有相關點就可以。例如人所共知的高爾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楊禮贊》都是通過全篇來完成它的象征意義的。當然也有些用具體的事物的相關點來完成象征意義的,使人們產生聯想。例如“紅色象征革命”、“鴿子象征和平”。但卻不能換成像比喻那樣的格式,即我們不能說“紅色像革命”、“鴿子像和平”。其實比喻和象征的作用也不同。比喻用熟悉的或形象的事物去說明另一類與其相似的事物,目的是把事物說得通俗易懂,生動形象。象征則是拿具體形象的事物去表現人的品質或社會現象的本質,目的是激發情感,提高認識。
六、其它非比喻句
以下幾種情況的句子,都不是比喻,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并且準確地把它們區分開來。
(13)天陰沉沉的,好像要下雨。
(14)前面有一排臨街的房子,像是商店。
(15)每當看到這條紅領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
以上的例(13)和例(14)是一種猜測,雖然其中也涉及“天陰”和“下雨”、“房子”和“商店”兩種事物,但它們之間沒有相似之處。即使有“好像”和“像”等詞,也不是比喻。例(15)和例(16)是單純的想象。盡管句中出現“紅領巾”和“少年時代”、“陳毅同志”和“形象”、“聲音”等不同的事物,兩者仍然沒有相似之處,即使有“仿佛”、“似乎”等詞,也構不成比喻。
以上幾種不屬于比喻的情況,只要認真分析,是不難辨識的。
參考文獻
[1] 全國三十八所重點中學教師編.《語文基礎知識手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