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泓 費琳 林艷 王虹

摘要:目前,由于稅法課程的局限性和滯后性以及內容本身的枯燥繁復,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稅法基礎知識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最終導致學生在未來的就業中面臨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因此,高等學校有必要根據市場需求對其做出相應的調整。
關鍵詞:稅法課程;教學改革;質量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3-0272-03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每一個經濟人或社會人都與稅發生著關系,無論我們身處何方,稅收都已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會時不時地在我們身邊出現,可以說,人生中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幾乎都與納稅分不開。目前,國家在一些大城市試點將房產稅擴大到住宅,以家庭人均面積為標準,征稅額相當于房產價值的千分之八。不少業內人士擔心,這一舉措可能會加重購房者的負擔。類似這樣的問題很自然很現實的擺在我們面前,所以,當今社會中,依法納稅,維護自身的護法權益已越來越重要。尤其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更需要專心研究稅法和納稅籌劃。
一、本科稅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缺陷
通過對往屆生、在校生的問卷調查,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本科稅法課程教學存在如下問題:
(一)教材內容滯后制約稅法教學
為適應社會和經濟環境的迅速變化,我國采取了漸進式的稅制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每年都有大量稅收文件實施或修改,而教材出版又有一定的周期,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教材內容的相對滯后。對新稅法出臺,舊稅法就廢止了,一切按新稅法執行。根據調查,59%的學生認為教材內容落后陳舊,給學習帶來諸多不便;同時,很多稅法教師也有同感。往在稅法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只能把教材置于一邊,使得教學的質量得不到保證,教材不能成為教師和學生交流的平臺。即使教材采用了最新稅制,許多內容還是與實際執行方法存在差異。教材內容的滯后是制約稅法教學的一個瓶頸。
(二)知識技能與實務脫節
在調查中,有71%的學生認為在校所學的課程內容過于理論化,對就業幫助不大,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培訓才能走入崗位?;貧w教學,學生的確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沒有去企業、稅務機關實習的機會。稅法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變成了機械僵硬的稅款計算,無法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對于采用何種方式加強稅法課程理論與實務的結合,有95%的人選擇到相關單位實習的方式。
(三)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被動
據調查,有68%的人認為稅法課程基本以老師主導課堂,傳授知識。學生基本不會主動動腦思考。老師按部就班地講,學生被動不加分析地聽,特別是一些法律規范的條款,稅款征收的公式等,學生更是死記硬背,沒有從國家制定稅法的根本上去理解分析。學生不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其主要作用得不到發揮,課堂氣氛沉悶壓抑。老師講的滔滔不絕,學生聽的稀里糊涂。老師講的越多,學生記得越少。老師越是想面面俱到,學生聽的越是模糊。采用這種填鴨式、注入式的教學方式,結果就是事倍功半,事與愿違,教學質量很不樂觀。而且現在學生人數多,班額多,層次參差不齊,教師很難把握每位學生的聽課質量。對于希望以何種方式(可以不止一種)提升稅法課程的學習效果,有85%的學生選擇案例教學,有90%的學生選擇實踐教學方式。
二、本科稅法課程教學改革與質量優化
通過以上的缺陷性分析,我們先系統地從體系上對本科稅法課程進行改革。首先,建立課程持續改進機制,定期更新教學內容,避免新的法律條款出臺后,教材內容的滯后影響稅法教學。其次,成立社會實踐委員會,使廣大同學切身地體會實際的涉稅工作,避免知識技能與實務脫節;適當結合納稅籌劃知識,使同學們對稅法有更深刻的認識。接下來,我們從教學方法上對稅法課程進行質量優化。讓稅法走入現實生活,深刻體會稅收就在我們身邊,增強學習興趣;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并施,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如圖1所示:
(一)改進教學機制,更新教材內容
社會經濟環境的迅速變化導致新出版的教材中存在不少廢止的條款。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過分依賴教材。要鼓勵各位教師經常登錄一些權威網站,例如國家稅務總局網站;訂閱權威的稅法電子期刊,閱讀《中國稅務》和《中國稅務報》,隨時注意稅法的時事政策信息。組織本專業的稅法教師定期召開教學研討會,將在報紙、雜志、網絡、電視等各種媒體上收集的最新稅法動態進行匯總編入到教學內容中,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在授課過程中,如碰上重大稅收政策出臺,要及時地就這些全國范圍內引起震動和影響的稅制改革政策進行說明和講解。例如,由于物價的上漲,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上升至3 500元/月。新的時事政策加上明白的政策講解可以讓學生從國家出臺稅制政策的根本上理解稅法。另外,稅法教學非常有必要采用權威性教材作為輔助,包括注冊會計師全國統一考試制定輔導教材《稅法》和注冊稅務師全國統一考試制定輔導教材《稅法》。這樣才能夠確保教學內容的準確性和唯一性,維護稅法權威性和嚴肅性。
(二)建立課外實踐小組
從本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及職業發展前景角度,增加稅法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從業能力。在現有的實踐教學課時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課時,提高實踐教學質量。聘請包括在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企業等有工作經驗的工作人員,資深注冊會計師,企業家等成立校外課程實踐小組。定期分批安排學生在稅務機關部門,會計師事務所及其企業進行短期實習。特別是年末年初時,工作量徒增,人手緊張,需要大量熟悉稅法知識的人員的時期。讓學生通過為納稅人代理稅務登記,代領發票,代理納稅申報,代理建賬等涉稅事宜獲得感知認識。實現其能力與崗位及社會需求的零距離。否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只能是紙上談兵。每學期邀請社會實踐小組的成員就畢業生應具備哪些知識技能和工作態度才能適應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以及對畢業生的期望等問題對本專業的學生開展講座。使學生們及早地設定自己的職業規劃。另外,考慮到用人單位通常采用面試和筆試相結合的方式選擇畢業生,稅法課程可增設筆試和面試等培訓課程,有的放矢,增強學生就業能力。
(三)擴展教學內容
納稅籌劃在辦理納稅事宜的企業是財務人員的經常性工作,要做好財務管理,必須精通稅法和納稅籌劃。若沒有合理進行納稅籌劃,可能會使企業多交稅款,喪失自己的權益,造成巨大浪費,使企業蒙受損失。因此,在稅法課堂適量加入納稅籌劃知識對稅法內容進行擴展,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效果有較大改觀。例如,在講企業所得稅時,將納稅籌劃作為課程內容的進一步延伸。讓學生自己動腦,結合稅法知識設計各種納稅方案,并比較各種方案的納稅結果。學生可以從中真切地感受到靈活運用稅法知識的神奇之處,從中心生成就感,真正體會到了稅法的實用性和掌握它的必要性。結合納稅籌劃知識實施教學是一種綜合運用各種知識的活動提升了教學的趣味性,有助于多門課程融會貫通。
(四)以身邊稅法知識培養學習興趣
美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人的一生有兩件事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死亡,一是納稅。”這句名言早已家喻戶曉,說明稅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瑣事談起,努力尋找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實例讓學生感受到稅收就在我們身邊,與國家密不可分,與社會發展休戚與共。例如,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學校周邊的生產經營單位進行考察。在課堂上,由學生來講解、演示并討論經營單位的經營范圍是什么?是哪些稅種的納稅人?征稅對象是什么?適用什么稅率?何時何地納稅?享受那種稅收優惠?學生們如果能利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稅法問題,自身對稅法的興趣會自然而然地提升。這也正是我們教學目的的所在。
(五)實施案例與情景教學方法
由于大量的稅法案例都來源于是社會生活實踐。真實的案例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再加上教師的啟發和誘導,會增強稅法課堂的趣味性,使氣氛更加活躍,便于學生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掌握所學內容。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從網絡,書刊,期刊或實務部門獲得真實案例。例如,江蘇省溧水縣地稅局稅務人員對某公司2009年度納稅情況進行評估,發現企業將過節的福利物品作為“管理費用-辦公用品”進行逃稅,最終遭受損失的還是自己。案例真實,發人深省,學生可以很容易學習到知識,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案例教學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實踐能力的良好手段。
但是,再多的真實案例對于學生也只能是置身事外,要想使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仿佛置身其間,如臨其境,教師要在教學中精心為學生創設學習情景,進行情景教學。例如,開設稅法實驗課,模擬稅務申報大廳,根據不同的稅種設計不同的納稅方案,將學生劃分小組分別扮演稅務人員,納稅人,代扣代繳義務人,稅務代理人,并模擬納稅申報,繳納稅款等涉稅業務的實際流程。并由教師進行輔助和點評。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播放實際工作中納稅流程的錄像。師生在此情此景中進行情景交融活動,豐富了學生直觀經驗和感性認識。身臨其境的教學會使稅法知識突然變得妙不可言,親切無比?;诖?,案例教學與情景教學共同走進稅法課堂,在培養學習興趣,啟迪思維,開發智力等方面具有獨到之處。起到了以前的教學方法所起不到作用。
綜上,稅法教學不應該是簡單的知識傳授、題海訓練,而是要從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對稅法課程進行系統定位,并優化教學質量,是要在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中,使學生們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有提高,學有創見,學有追求。
參考文獻:
[1]張平.高校本科財稅專業課程設置改革與質量優化調查研究[J].財會月刊,2009,(14).
[2]左衛青.打造鮮活的稅法課堂[J].大家,2011,(11).
[3]夏小華.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強化教育教學改革[J].高等農業教育,2006,(9).
[4]王秀敏.會計學本科專業稅法課程建設與教學方法研究[J].企業導報,2011,(2).
[5]李曉紅,謝曉燕.高校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會計之友,2010,(30).
[責任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