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會欣 石香云
(河北醫科大學)
自2002年教育部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9所高校確定為創業教育試點院校以來,高校逐步開設了多門創業指導課程,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創業教育,國家也出臺了多項創業扶持政策。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意愿依然不強,自主創業率、創業成功率長期偏低。調查研究顯示,2008~2011畢業生在畢業半年后自主創業比例分別為1.0%、1.2%、1.5%、1.6%。全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也不過4%,而全球大學生平均創業成功率是20%。
西方發達國家的創業教育起步較早,上世紀80年代歐美等發達國家便將創業教育列入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而我國1998年才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首次正式提出加強教師和學生的創業教育。目前,我國創業教育處在探索階段,開設課程數量偏少,課程結構單一,覆蓋面窄,沒有形成完備的課程體系。大部分高校僅開設了創業導論性的課程,很多重要的創業相關課程還沒有開設。標準的、適合我國特色的創業教育教材還特別缺乏。
通過對全國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27個各級地方政府部門、117所高校、15922名高校學生、1014家企業的調研數據進行分析,《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成果報告》認為,高校創業教育流于形式,高校創業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創業課程的內容以知識傳授為主,實踐環節薄弱。目前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往往缺乏實戰經驗,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傾向于理論說教,對學生缺乏吸引力。該報告顯示,12.54%的學生認為自己學校幾乎沒有任何的創業教育;有8.07%的學生不了解自己學校開展教育的情況;有高達39.56%的學生認為學校創業教育“很一般”;而認為自己學校創業教育搞得好的比例僅為12.23%。
目前,國外創業教育開展的較好的高校在設置創業課程時都結合了自身特點和學科優勢。而國內高校的大學生創業教育還偏重于通識教育,學科、專業特點不強,導致學生自主創業時學科優勢不明顯,競爭力較弱?!胞溈伤肌ぶ袊?011屆大學畢業生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調查”顯示,盡管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畢業生來自各個專業,但大多從事著管理、銷售類職業。真正結合自身專業參與高科技創業,即創業項目中擁有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創業者,僅占創業人數的17.11%。
創業基地、創業實習是培養大學生實際創業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當前我國大多數學校實踐教學經驗不足,缺少體驗創業的基地和場所。燕趙都市報進行的一項針對河北省省內大學生就業的聯合問卷顯示:68%的受訪者認為,當前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實際技能與經驗;57%的受訪者認為,應屆畢業生在就業時不具備符合企業要求的職業能力;4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就業前最需要學習的是實踐技能;32%的畢業生對高校目前的就業指導工作“不滿意”和“很不滿意”;56%的人認為“一般”;只有14%的人選擇了“很滿意”和“滿意”。
創業是對社會的深刻認識,高校不可能僅憑增設幾門創業指導課程來詮釋眾多的創業理念、提高創業必需的綜合素質的。而是應該將創業教育創納入核心教育體系,列入教學計劃,使創業教育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就融入到專業技能的培養當中,將創業所需的各項技能內化到高校開設的各門專業課程中、各項實習計劃當中。同時,加大對創業教育投入,增設相關課程,拓展創業教育內容覆蓋度,細化創業課程,針對創業能力涉及的各個方面,分別設立專門的課程進行傳授。
全面提升畢業生的創業素質,不僅需要系統化創業課程體系,還需要具備一批既有創業實踐經驗、又有一定管理理論修養的師資,如企業家、咨詢師等。然而,目前大多數高校創業教育教師既沒經過專業的商科學習,也沒創業的經歷和經驗。 因此,一方面,我們應該加強校內創業教師的理論培訓和企業培訓;另一方面,大力引進社會各界人才,逐步形成由投資者、創業家、財務專家、法律及風險資本等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專兼結合師資隊伍,為大學生創業教育提供鮮活的思維。
不同職業特性及其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決定著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同。即使相同專業,由于創業教育目標不同,其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在程度、水平和方式等方面也可以存在的差異。因此,高校要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科優勢個性化創業教育,將創業理念與專業特色相結合,將專業知識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將社會需求與自身家庭和社會關系條件相結合,使自身知識結構優勢在創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實踐教學經驗不足,缺少體驗創業的基地和場所,是當前大學生創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要重視創業型社團組織作用,成立多元化創業社團,開展市場化管理和校園內的創業實戰練習,鍛煉學生合作溝通能力。同時,要重視實習或孵化基地的作用,將其作為開展創業教育的實踐平臺。整合各方面的優勢資源,開展創業指導和培訓,接納大學生實習實訓,提供創業項目孵化的軟硬件支持,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支撐和服務,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
總之,大學生創業是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國家、政府、社會和高校的悉心呵護和正面引導,更需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深入分析并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充分挖掘資金、政策的潛力和作用,根據地方經濟特色以及自身特點制定個性化創業指導及實習、見習方案。
[1]麥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麥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路軍.創業教育如何面對“1%的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中國大學生就業,2011,(19):12 -15.
[4]王麗.缺乏實踐:大學生就業“攔路虎”之最.燕趙都市報,2010.